文章
趣闻历史
三國風雲
民國轶事
歷史名人
古墓文物
詩詞文化
金庸武俠传
历代皇帝
後宮秘史
野史分享
史料记载
民間故事匯
全部
    
周培公:27年忠臣,60年孝子,他幫康熙平天下,卻被康熙棄用11年
2023/10/12

楔子:

二月河在他的小說《康熙大帝》中,虛構了一個名叫 伍次友的角色。此人被說成是康熙的良師益友,更是蘇麻喇姑的心儀對象。伍次友不愿入朝為官,若干年后,他向納蘭明珠推薦了一位窮書生,窮書生入京后,不愿依附權貴,寧愿用伍次友的推薦信來救濟落難的小姑娘。最終,康熙帝在餛飩攤前發現了破衣爛衫的窮書生,將他送上仕途,成就一段君臣情誼。這位窮書生,就是 周培公

在歷史上,伍次友是虛構的,但 周培公確有其人。不過,周培公的原名叫 周昌,字培公。

史料上的周培公,和文學作品中的他差距很大,但是,歷史上的周培公是一個大忠大孝之人。本文,筆者將結合史料,來和大家分享康熙朝的「小人物」周培公。

一、十歲母自戕,廿載為小吏

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是傳奇人物,然而,他在歷史上卻并不起眼。在《清史稿》中,周培公的記載是附在《清史稿·圖海列傳》中間的,這也意味著,周培公和清代名將圖海之間,有著很廣泛的交集。

《清史稿·列傳三十八》記載:

周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

周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擅長奇謀。

根據《先賢詩佩》記載:

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寇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

意思是,周培公自幼失怙,父親早亡,母親孫氏一個人將他拉扯大,并教導他讀書寫字。周培公生于明朝崇禎五年(1632年),到了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攻下荊襄一帶。周培公之母為避免遭人玷污,選擇自戕而亡。

母親的死亡,對周培公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傷痛。周培公後來曾對圖海回憶說「 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意思是,周培公的母親孫氏為了保持貞潔,臨死前將自己的眼睛剜下來,毀壞面容后,撞在棺材上自盡而死。

當時,周培公只有10歲,這種場面,對于一個10歲的男孩來說,的確太過殘忍。 因此,周培公從小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能為母親求得一份封誥,將母親的貞烈傳揚于天下。

母親去世后,周培公淪落街頭,無依無靠,在鄉野間輾轉多年。當時天下大亂,到處都是落難的百姓,周培公混在難民之中,勉強存活。清軍入關后,周培公成了一名小吏,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在京城,因為從小讀過書,周培公被安排到內閣任小吏,屬于最末流的勞動力。 這個時候的周培公,若想為母親求得封誥,其實難如登天。

周培公在京城做了近20年的小吏,他也從一個童年書生,長成了壯年胥吏。

周培公雖然自幼困苦,但他卻非常喜歡軍事謀略。在京城,周培公不認識 納蘭·明珠,更不認識 康熙帝,他認識的最大的人物,是一位叫 納蘭·吳丹的侍衛。

吳丹來自滿洲正黃旗,他的曾祖父是葉赫那拉部落的酋長 金台吉。因為金台吉的妹妹 孟古哲哲是皇太極的生母,所以吳丹也算是皇親國戚,他在康熙年間入宮擔任一等侍衛(正三品)。

吳丹有一次在宮中當差,曾無意中看到周培公在沙地上推演兵馬,非常驚奇,便問了周培公幾個問題,周培公對答如流。吳丹于是認識了周培公。

從某種角度來說,吳丹算是周培公進入仕途的領路人。因為在接下來的三藩之亂中,靠吳丹的舉薦,周培公才有「出場」的機會。

《曾國藩家書》中說: 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周培公幼年失去父親庇佑,10歲時喪母,他在極其困苦的環境中長大,最終有所成就。縱觀他的成長之路,非常不易。這或許就是曾國藩所謂的「好漢」吧。

二、隨軍征平涼,冒矢入孤城

清朝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不顧眾臣反對,下旨撤藩。

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接到康熙的撤藩詔書后,表面上都表示服從。吳三桂甚至上書給康熙,請求康熙能多賞賜他一些耕牛。

康熙帝被吳三桂所騙,就在清廷放松警惕的時候,吳三桂突然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起兵反清。吳三桂以迅雷之勢控制云南、貴州,并且攻入湖南、四川。

隨后,靖南王 耿精忠、平南王 尚之信、廣西將軍 孫延齡,四川巡撫 羅森紛紛起兵響應吳三桂,清廷瞬間失去半壁江山,康熙帝調兵遣將,疲于應對。

康熙十三年,吳三桂昔日的好友、陜西提督 王輔臣舉起反旗,正式反清。王輔臣的反叛,讓叛軍對清廷形成了半包圍的局面,吳三桂的兵馬甚至可以從云貴,通過四川,然后借道陜西直逼山西,若山西失守,直隸和北京將門戶大開。 所以,康熙帝當時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先拿下王輔臣。

康熙帝最先想到的是安撫王輔臣。當時,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在北京被活捉,康熙帝放王吉貞回陜西,讓他傳話給王輔臣,只要王輔臣能迷途知返,朝廷便既往不咎。

當時,王輔臣已經攻破蘭州等地,形勢一片大好,他焉能輕易放棄?所以,王輔臣果斷拒絕康熙的提議。康熙帝無奈,派宗室大將 董額(多鐸之子、努爾哈赤之孫)率兵攻打王輔臣, 董額苦戰8個月,竟然沒有在王輔臣跟前占到半分便宜。這時,康熙帝派往北方征討察哈爾叛軍的大將 圖海勝利歸來,康熙帝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10萬大軍急赴陜西。

為了盡快拿下陜西,康熙帝分撥給圖海的都是精兵強將,包括河西四漢將中的 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等人,另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上文提到的一等侍衛 吳丹,此時,吳丹擔任建威將軍,是圖海的左膀右臂。而吳丹出征前,特地把周培公帶著,讓他參詳軍務。《清圣祖實錄》云:

(周昌)隨振武將軍吳丹、來在潼關。

圖海不是一般的名將,他為了取勝,無所不用其極。根據《嘯亭雜錄》記載,圖海在攻打察哈爾時,曾帶著幾萬家奴上戰場,為了提高家奴的戰力,他許諾如果攻下察哈爾,就讓家奴們隨便搶奪王宮中的財寶。

圖海一路上都在思考如何快速拿下王輔臣鎮守的平涼城,他看到平涼城外有一座虎山墩,于是命麾下悍將 孫思克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座高地。然后圖海將紅衣大炮搬到山頂上,將炮口對準城內,打算用火力先把平涼城毀掉再說。

圖海的這個動作,在當時極具爭議。因為一旦開炮,王輔臣自然會損失慘重,但城內的無辜百姓必將被大炮所屠。

當周培公通過吳丹之口得知圖海的計劃時,非常震驚,他求吳丹將他引薦給圖海。周培公見到圖海后,勸圖海以城內百姓的生計著想,先勸王輔臣投降,若王輔臣堅決不降,再想其他辦法。

圖海最初并不愿意這麼「麻煩」,聽周培公這麼一說,覺得如果能兵不血刃拿下王輔臣,也是千古奇功。 于是,誰出的主意誰來辦,他就讓周培公入平涼城做說客。《清圣祖實錄》云:

(圖海)欲遣周昌前往招撫,而周昌欣然應命,并無難色。

意思是,圖海賜周培公七品官服,讓周培公去招撫王輔臣,周培公欣然應允,并沒有任何為難。

于是,在康熙十五年,一個身穿七品朝服的人,抱著他一生難得的「機遇」,冒著王輔臣的箭矢,毅然來到平涼城下叫囂著要見王輔臣一面。

《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六個字,筆者比較喜歡,即: 知死不避,勇也。

周培公知道他此去,兇多吉少,但能不能給母親掙一份誥命,就在此一舉了。

三、立功請封母,事成歸布衣

其實,周培公在進入平涼城之前,和圖海有過一段對話,他對圖海說:「 我周昌此去若能說服王輔臣,那就是你圖海的福分;如果我此去遭到不測,我周昌死而無怨。

圖海深受感動,他問周培公有什麼心愿,《清圣祖實錄》記載:

臨行之時、周昌訴伊父亡時,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未蒙旌表。今情愿為國捐軀,表揚母氏。

周培公臨行前,對圖海說了自己的身世,說自己父親早逝,母親觸棺自盡,沒有被朝廷表彰。他現在情愿為國捐軀,換取母親被表彰的機會。

然后,周培公「 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在城中,周培公見到了王輔臣,他先勸王輔臣以城內百姓的福祉考慮,再指著虎山墩方向,告訴王輔臣圖海的大炮已經架在那里。 軟硬兼施,最終王輔臣同意歸降,清廷收復陜甘,同時,阻擋了吳三桂的北上之路。

事后,圖海立了大功,但圖海沒有忘記周培公,在星夜給康熙的奏折中,圖海說:

伏乞皇上俯念周昌為母舍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敕諭該部、旌表周昌之母。

意思是,希望康熙帝能夠念及周培公舍身封母之孝、為國捐軀之忠,成全周培公的心愿,旌表周培公之母孫氏。

康熙聽聞周培公的故事后,召周昌進京,并親自在乾清宮召見周培公。聽完周培公講述母親的故事后,康熙很感動,下旨表彰。 追封周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誥命夫人)。不僅如此,康熙還親自為孫氏撰寫祭文,讓武昌知府吳毓珍親自主持孫氏的祭祀。周培公也因此辭官回家,為母親守孝三年。

《戰國策》中說: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周培公受盡苦難,輾轉這麼多年,所圖不過是給母親請封。現在,他的忠孝之心被康熙所察,康熙給了他足夠的尊重,超規格滿足了他的要求,他豈不感激涕零?

康熙知道周培公有大才,他晉升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兼布政使(從二品),但周培公堅持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這意味著,接下來平定三藩之亂,周培公無法參與了。但守孝乃是大義,康熙也不能阻攔。

三年后,周培公守孝期滿,到山東上任。在山東,當地的總兵官欺負周培公出身低微,處處與他為難,周培公不愿與這幫「宵小」共事,不久后辭官回鄉,過起了布衣生活。

四、忠臣戍北疆,辭帝十一年

周培公在家鄉生活十分平淡,他整日教導三個兒子讀書,從不輕易外出。有時候也寫詩助興,他的大部分詩詞,收集在《介庵草》中,文學價值很高。

康熙二十九年,蒙古噶爾丹反叛清朝,賦閑在家的周培公已經59歲,他時刻關注政事,體現出一片憂國之心。周培公上書給康熙帝,呈送自己對平叛的建議,康熙召周培公赴京。不久后,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守盛京。

周培公在盛京戍邊11年,這期間,康熙曾御駕親征噶爾丹,但并未召周培公同往。11年后,即康熙四十年,周培公病重,死于任上,享年70歲。

從10歲到70歲,周培公做了60年的孝子,從康熙十五年到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做了25年忠臣。

周培公人生的最后11年都是在盛京度過的。他從被康熙賞識,到被康熙安排駐守盛京,中間發生了什麼,史料中并沒有記載。那麼,周培公到底是不是被康熙帝「棄用」呢?

筆者認為,周培公最后的11年,實際上并不屬于真正的「棄用」。因為盛京提督官至從一品,比周培公此前從二品的布政使還升了兩級。況且,盛京乃是清朝在關外的舊都,康熙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雖說談不上是極大的重用,但也不能說是絕對地「棄用」。

那麼,周培公被康熙放到盛京11年,到底是不是因為滿漢之別呢?筆者認為,并不是這個原因。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在周培公到盛京赴任之后,康熙帝御駕親征噶爾丹,在康熙的大賬之中,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漢臣,他就是 張玉書。康熙帝得勝歸來,帶領群臣向康熙朝賀的也是張玉書。同樣是漢臣,張玉書可以,周培公沒有理由不可以,況且周培公是 忠孝之人,用起來豈不更放心?

所以說,周培公之所以被安置在盛京。并不是因為民族的問題。 筆者認為,康熙帝召周培公入京,本質上是為了平定噶爾丹而來的。但康熙沒有帶周培公征討噶爾丹,而是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這中間的關鍵應該就在周培公進京之后和康熙說了什麼。

筆者推測,要麼是周培公和康熙說的策略,康熙不能接受。要麼是周培公主動要求到地方上擔任軍事主官,所以周培公才被康熙任命為盛京提督。

筆者需要說的是,不管周培公因為何故辭別康熙11年。但這都不能掩蓋周培公的才能和品格。當代讀史人,應學習周培公的忠孝之心,做一個孝敬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國家的勇士!

本文參考:《清史稿》《清圣祖實錄》《先賢詩佩》等。

歷史上四大名人:在軍事上所向披靡,政治上卻是蠢材,沒一個善終
2023/11/30
古代死囚行刑前,為何讓妻子入獄同住!真的只是為了延續后代嗎?
2023/11/29
如果王莽改革成功,歷史將會變成什麼樣?王莽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2023/11/29
明朝覆滅時,讓人聞風喪膽的15萬錦衣衛卻不見蹤影,他們去了哪里
2023/11/29
清末窮人娶不上媳婦,怎樣傳宗接代?他們想了個辦法,卻有違倫理
2023/11/28
清朝的官員究竟有多累?上班上朝還不算累,下了班才是要了老命
2023/11/28
劉邦為恢復人口想出一奇招,天下女人恨之入骨,男人卻嘖嘖稱贊
2023/11/28
朱標究竟多恐怖?若他活著朱棣根本不敢造反,藍玉等人也絕不會死
2023/11/28
舌尖上的大明王朝,百姓們離不開的油鹽醬醋、粥飯面餅能有多絕?
2023/11/28
西安一活死人墓,全真教道長守護至今,專家:終南山下并非虛構
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