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國風雲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歷史名人
古墓文物
詩詞文化
金庸武俠传
历代皇帝
後宮秘史
野史分享
史料记载
民間故事匯
全部
    
魯迅原配夫人朱安:守活寡41年,臨死前說:他不錯,我應該原諒他
2023/09/05

提起魯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永遠的斗士,也是勇敢的新文化的代表。

他用自己尖銳的筆深深地揭露了舊社會的弊端,直擊敵人的心臟。

(魯迅在書屋的照片)

然而,是人就有兩面性,魯迅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在這方面他的原配夫人朱安深有體會。

1947年6月28日,在去世的前一天,朱安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在談起與魯迅的關系時,病危的朱安斷斷續續地說道:「周先生(魯迅)對我并不壞,我們中間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應該原諒他!」

彌留之際,朱安所說的話、所做的評價,應該是發自肺腑的。

那魯迅與朱安之間的感情到底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曲折呢?魯迅對朱安又是否如她所說呢?要解開這些,還要從兩人結婚開始講起。

一、強加的婚姻

1879年7月,朱安出生在紹興丁家農的一個富裕家庭里。因祖上曾做過知縣,父親又是個商人,朱安從小吃穿不愁。

不過,在那個舊社會里,朱安的父母一直給她灌輸封建理念。朱安唯一會背的書是《女兒經》:早早起,出閨門,燒茶湯,敬雙親,勤梳洗,愛干凈。大家一聽便知,這就是典型的「三從四德」。

在封建思想的高度禁錮下,朱安從小就沒有了個性,她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天天在深閨中學習女紅。

而且十分順從,事事都聽父母的意愿,即使在婚姻大事上,她也是乖乖遵從父母之命。

朱家是大戶人家,在選女婿上也是十分挑剔,這讓朱安到了21歲的時候還沒有嫁出去。

這樣的年紀在當時算是個大齡剩女了,所以她的父母也有些焦急了,開始四處給她找婆家。

恰在此時,一個媒婆找了上門,她說提親的是戶姓周的人家,也是個大戶,兩個年輕人是門當戶對,屬實般配。

朱安的父親聽說后趕緊答應了婚事。

不過,另一邊周家那位「當事人」人魯迅(原名周樹人)此時還在讀書,而且對于訂婚這件事他也是毫不知情,也就是說「被結婚」了。

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魯迅的家庭背景。

魯迅的爺爺周福清原是清朝的大官,1893年因科場舞弊案被打入死牢,後來周家散盡家財才保了爺爺一條性命。

在魯迅訂婚時,他還在監獄里。

(魯迅的父親與母親)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在訂婚的三年前就已病故,周家只有魯迅母親一人苦苦支撐。

所以母親才會想給魯迅找一個有錢有勢的姑娘,想著能幫扶一下自己家。

可見魯迅的結婚本質上就是母親為了家庭「東山再起」所安排的一次聯姻,這對年輕人之間毫無感情可言。

魯迅知道這門婚事后很驚訝,但他是個孝順孩子,最終還是勉強答應了這門婚事。

不過魯迅還是給朱家提了兩個條件,第一是要放足,也就是不能裹小腳,第二就是讓朱安去上學。

(裹小腳的舊社會女人)

但朱安已經21歲了,骨骼都定型了,就算放足也無法復原。

至于上學,朱家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并不打算按照魯迅的想法辦事。

對此,魯迅感覺到無奈、憤怒。剛好他要去日本留學,為了表示出心中的不滿,他使用了一招——「拖」。

這一拖就是7年,朱安天天盼著先生回來與她成親。

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兩人的婚事還是沒有動靜。1906年,魯老太太實在等不及了,她謊稱自己病危,終于把魯迅從日本騙了回來。

魯迅回來以后,老太太就立即給兩人張羅了婚事,這一年魯迅25歲,朱安28歲。

二、不被祝福的婚禮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但是魯迅卻絲毫沒有抱金磚的喜悅。在婚禮當天,他宛如一個被線操作的木偶,被母親、封建禮教肆意支配。

魯迅戴著一條假辮子,臉色陰沉地站在門口迎接新娘。不一會兒,在熱鬧的嗩吶喇叭聲中,新娘的轎子到了。

掀開轎簾,一雙大鞋首先伸了出來,看到這里,魯迅緊縮的眉頭稍微舒展了點。

然而,還沒等那雙大腳落地,一只繡花鞋「吧嗒」一聲便掉在了地上。

新娘的三寸金蓮赫然露了出來,魯迅剛泛起的一絲微笑也凝固了。

當時有老人也說這是「不吉利的兆頭」,似乎暗示著這段婚姻注定不幸。

待賓客散盡,洞房花燭之時,魯迅只是冷冷地對朱安說了一句:「早點睡吧!」說完便悶頭大睡,一夜無話,滿屋凄涼。

朱安人生的悲劇就從這個與圓滿壓根兒不沾邊的婚禮開始了。

第二天晚上,魯迅就到書房睡去了,婚后三天,魯迅就回日本讀書了。

對于這段婚姻,魯迅曾經痛苦地說,她是母親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這段感情不僅給朱安帶來了一輩子的傷痛,也是魯迅的一塊心病,但兩個人都沒有過錯,有錯的是那個時代,是他們家庭的婚姻觀念。

1909年,遠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在母親的連番催促下回到了故鄉。

原本想著與魯迅修復關系的朱安,沒過多久希望就落空了。

他們和剛剛結婚的時候一樣,兩人不吵架、不打架,但是互相之間話很少,各過各的,不像是夫妻。

(青年魯迅的照片)

三、別扭的關系

1912年初,魯迅接受蔡元培的邀請到北京工作,這一呆就是7年。

這是他想要的,他迫切地想離開這片故土,和過去的自己和封建禮教決裂。

一個是出國留學的新青年,另一個是目不識丁的舊式婦女,他們中間的距離仿佛有千萬里,彼此無法相容,至少魯迅的表現正是如此。

對于魯迅冷漠的態度,朱安也曾經反抗過,一次是在紹興,一次是在北京。

魯迅從北京回鄉探親時,朱安每次都會準備一大桌子飯菜招待他和迎接的親友。

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朱安當著眾多親友的面痛斥魯迅的種種不是,旁邊的魯迅臉色鐵青、一言不發,其結果可想而知。

(朱安較為年輕時的照片)

1919年,魯迅舉家搬到了北京八道灣。

剛搬來不久,在魯老太太的壽辰上,朱安忽然穿戴整齊地走了出來。

接著,她竟然朝著親友們跪了下去,她說道:「我雖來周家多年,但大先生(魯迅)不理我。

但我絕對不會離開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也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一直要服侍我的婆母(周老太太)」。

說完,朱安連連叩拜,退進了屋里。這兩次斗爭,說明朱安也不是一般的舊式婦女。

她屢次在親友面前給魯迅「難堪」,目的是想讓魯迅回心轉意,踏踏實實和自己過日子。

但這卻并沒有什麼用處,魯迅對朱安的行為很不屑。

他甚至向友人說她的行為是故意挑釁,自己不能回應,否則就「上當了」。從此,他們的關系鬧得更僵了。

後來,魯迅與弟弟決裂,決定要搬出去住。同時,他也給朱安下了逐客令:「我要搬出去住,你是留在八道灣,還是回紹興朱家,你要是回朱家,我可以按月給你生活費。」

(周氏兄弟與友人們的合影)

兩個選擇,沒有一個是讓朱安跟隨自己。

朱安也不傻,她立刻明白了魯迅的話外音,然后回答道:「八道灣我不能住,我獨自一人和他們生活算什麼呢?

紹興朱家我也不想回去。再說總有人要替你燒水做飯,縫衣掃地,這些我都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魯迅本想借此機會休了朱安,但看到朱安這樣的態度,他只能同意了,不久之后,魯迅一家便搬到了磚塔胡同。

雖然得不到丈夫的關愛,但朱安還是始終無微不至地照顧魯迅和他母親的生活起居。

在魯迅生病時,朱安每次熬粥都把米粒搗碎成容易消化的糊狀。不僅如此,她還不惜用那雙小腳走十多里路,給魯迅買他愛吃的稻香村、肉松、熟火腿等零食吃。

丈夫吃完后,她每次都要特意觀察碗中的飯菜殘余來判斷魯迅的喜好。

如果哪道菜剩得少,那就說明魯迅愛吃,就會在下一次做飯時就多做點。

(右一為朱安)

朱安經常對人說:「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順著他的意思來,將來總會好的。」

可見,朱安心中始終殘存著一絲幻想:只要好好服侍魯迅,終有一天,他會「幡然醒悟」。

可是這僅僅是她的一廂情愿罷了,魯迅可以同情她,可以供養她,但唯獨不會愛她。

根據魯迅家中老媽子的回憶,大先生和太太每天只會說三句話,早起太太呼喚他起床,魯迅回一句;

太太喊他吃飯,魯迅再一句;晚上問他睡覺要不要關門,「關」或者「不關」,這是最后一句。

每月中有一天兩人的話會更多點,那就是朱安向魯迅要生活費時。

每次朱安會順便問一下魯迅有沒有想要買的東西,自己可以去置辦點,這時才是兩人為數不多的交流機會。

(朱安與魯老太太的合影)

一年冬天,魯老太太看魯迅穿的還是薄秋褲,她對朱安說:「難怪他不喜歡你,到了冬天你也不給他縫條棉褲。」

于是朱安趕緊給魯迅連夜做了條棉褲,然后輕輕地放在了他的床上,可沒曾想這條棉褲被魯迅扔了出來。

被扔在地上的仿佛是朱安的尊嚴,也似乎是兩人的婚姻關系,這讓朱安十分很寒心。

有一次,朱安無奈地對鄰居說:「我好比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

(朱安)

四、魯迅的真愛

朱安無法吸引魯迅,那誰能吸引魯迅呢?大概就是他的學生許廣平了。

許廣平小他們近20歲,從小接受新式教育。她思想新穎,聰明大方、外表清秀,每次到魯迅家里來都能帶來歡聲笑語,這讓魯迅的心情跟著也好了很多。

(許廣平的照片,面目清秀)

而且對于朱安,許廣平似乎也不太喜歡。好幾次朱安給她斟茶,許廣平只是抬頭看了看她,便扭臉過去,繼續和魯迅說笑。

後來,在給魯迅的一封信中,許廣平直言不諱地寫到:「她是舊社會留給你的痛苦的遺產,你一面反對這份遺產,一面又不舍棄這樣的遺產。

恐怕一舍棄,就在舊社會難以存身,只要甘心做一輩子農奴,死守這個遺產。」

許廣平的話很明白,朱安是舊社會的「遺產」,也是魯迅與舊社會唯一的羈絆。

而作為一個崇尚新思想的學者,魯迅怎麼能甘心做舊社會的奴隸呢,他應該主動去打破這把枷鎖。

面對著許廣平來勢洶洶的愛,魯迅淪陷了。他們拋棄了世俗的偏見,去捍衛真愛。

1926年8月,許廣平和魯迅在上海開始同居,成為了實際上的夫妻。

得知消息后,朱安精神低落,夜不能寐。因為在這場「愛情保衛戰」中,她已經是失敗的那一方。

然而,讓朱安更受打擊的事情還在后面,在魯迅、許廣平同居一年后,他們的兒子出生了。

(魯迅、許廣平和兒子的合影)

知道這個消息后,魯老太太喜出望外,老大家終于有后了!

一旁的朱安心里則是五味雜陳,這輩子她和魯迅是沒有希望了,她失敗得很干脆,也很徹底。

從此,朱安在北京開始了漫長的獨居生活。她對愛情沒有什麼期望了,侍奉婆婆成了她唯一的念想。

五、魯迅去世

魯迅一走便是10年,1936年,魯迅在上海因病去世。

聽到噩耗,朱安悲傷不已,她在家里給魯迅設了靈堂,徹夜為其守靈,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丈夫的尊重和思念,著實讓人動容。

(朱安與她人合影,左一為朱安)

世事無常,魯老太太晚年喪子,悲痛成疾,七年后也撒手人寰,留下了朱安一人孤苦生活。

魯老太太去世前囑咐周作人,要他把之前每個月寄給自己的零花錢繼續下去,給朱安養老用。

然而當時物價飛漲,周作人每月拿來的150元已經不頂花了,靠這些錢基本維持不了生計。

無奈之下,朱安準備變賣魯迅的藏書,這引起了許廣平和魯迅朋友們的勸阻。

更有好事者在報刊上公開此事,引導輿論對朱安進行抨擊。

(關于魯迅夫人-朱安的報紙)

後來,許廣平又讓友人唐弢和劉哲民專門去北京勸阻朱安。一見面,他們發現朱安喝著湯水似的稀飯,吃著幾小丁的醬蘿卜。

當唐弢說周作人給的錢太少了時,朱安連忙說道,先生生前沒有向老二要過一分錢,所以這150元我沒要,我是因此沒有辦法才賣的書。

當兩人勸說朱安要以大局為重,保護好魯迅的遺物時。

朱安怒了,她全身顫抖地說:「你們總說要保存魯迅先生的遺物,我也是魯迅先生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我啊!」

一句話道出了無盡的心酸,道出了她一生的卑微,也道出了她在傳統思想壓迫下的無能為力。

經過這次探訪,真相大白,北京各大報紙刊登了許多朱安無法維持生計、迫不得已賣書的事情。

社會各界的好心人士紛紛前來看望,對朱安伸出了援助之手。

(朱安晚年時的照片)

對于大部分的援助,朱安拒絕了,她是一個平淡的人,只要能果腹、有地住就行了,別的她從來也沒有奢望過。

後來,她與許廣平還修復了關系,她們像親人一樣經常關心問候彼此。

1947年,69歲的朱安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面對著記者的采訪,她說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表示自己已經原諒魯迅了。

(魯迅晚年的照片)

對于許廣平,朱安的評價是:許先生待我很好,她知道我的想法,不斷寄錢過來,物價飛漲,自然是不夠的,我只有對自己更苦一點,她確實是個好人。

對于未曾謀面的周海嬰,她表示沒見過他是自己人生的遺憾:「海嬰很聰明,你們知道嗎?有機會的話,我想見見他。」

此時,對于魯迅的冷漠,朱安早已經釋懷。

對許廣平,她也沒有了情敵般的芥蒂,對于丈夫和許廣平的兒子,她也是很憧憬、疼愛。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孤獨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她的遺愿是想被葬在魯迅的墓邊。

但現實卻未如她所愿,她被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保福寺、魯老太太墳墓的旁邊,她沒有墓碑,宛如此生沒有來過一樣。

結語:

朱安的一生太過悲涼,如她所說,她就像蝸牛一樣,不停地一點一點往上爬,但最終還是沒有爬到終點。

究其原因,就是在舊社會里,女性處于傳統的弱勢地位,社會輿論和封建禮教如同兩條繩索一樣緊緊地捆扎著那時女性的手腳,讓她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只能隨波逐流,有如浮萍。

成吉思汗孫子攻城戰死,他痛心不已:破城后一個不留,來為他陪葬
2023/10/03
方臘集團巔峰時期,到底有多強大?說出來你別不信
2023/10/03
山東挖出一竹簡,解開龐涓殘害孫臏真相:孫臏的陰毒讓人難以想象
2023/10/03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10/03
唐朝的冷血帝王,元宵節一日殺三子,最終成為 「孤家寡人」
2023/10/03
皇太極暴斃,豪格與多爾袞爭帝位,為何最后勝出卻是六歲的福臨
2023/10/03
隋朝百戰百勝的軍神,人格復雜最后善終,卻被認為是第一奸臣!
2023/10/03
唐太子李承乾,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卻為何走上謀反之路
2023/10/03
湖北挖出千枚竹簡,揭露秦朝最嚴法律,學者:難怪商人地位低下
2023/10/03
三國常勝將軍趙云有2子1女,他老婆是誰?不要意外就是她!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