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在上網的時候看到在冰天雪地之時,社會各界人士向福利院捐物資捐錢的信息,那些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被人遺棄的孤兒總算在福利院有個落腳之處,雖不可能跟正常生活在爸媽身邊的寶貝那樣備受關愛,可至少不用再受流浪之苦。
看到這樣的消息不禁開始反思,在古代社會動蕩的背景下,有些小孩子因為社會的因素被棄養,他們有容身之所嗎,那麼在古代開辦的孤兒院究竟是怎麼運行的呢?
在中國古代,沒有父親的孩子叫做「失怙」,沒有母親的孩子被稱為「失恃」,父母均不在世的孤兒成為「孤露」或者是「棄養」。
在當代社會,我們知道孤兒雖不能像父母雙全的孩子擁有一個完整且充滿幸福的家庭,但是最起碼在相對完善的社會體制之下,有專門救助孤兒的機構,以至于孤兒們不是處于流離失所的狀態。
古代的孤兒究竟從何而來,一直是讓人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首先孤兒們一般會在戰爭中產生,
古時社會動蕩不安,戰爭相當頻繁,常年都是處于不穩定的政治環境之下,那些適齡的壯丁幾乎都被抓去前線守衛國家。其中不乏有很多男性的孩子尚未出生,或者是剛剛呱呱墜地,男性就去了前線,就意味著存在有去無回的風險,有些男性根本不懂打仗的技巧,且在打仗前沒有接受專業的訓練,所以有人剛去戰場就被傳出犧牲的消息。
而以前,男性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一家老小一般均指望男性來養家糊口,那麼當男性一旦戰死在沙場,家里的大人和小孩生活無依無靠,有些年輕的女性不能接受丈夫去世的消息,整日以淚洗面,
在家中過著缸里無糧的日子,也沒有錢給孩子買糧食。有些人迫不得已做出遺棄孩子的選擇,大家都是為了生存,第二種孤兒產生的方式其實跟第一種特別相似,因為嬰兒一旦被遺棄,肯定是跟父母以及家庭的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
像在古代,有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偏遠地區,一家幾口人卻只靠著一小塊土地為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謀生能力,而且種地還得聽天由命,能不能有充足的糧食度過每一年的生活,完全憑運氣。
如果某年碰到自然災害,或者是政府為了給軍隊收集糧食大力搜刮百姓的勞動成果,那麼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很難維持,連大人都很難活下來,更別說剛出生沒多久脆弱的生命了,凡是家中經濟拮據的家庭,真的是非常無奈。
有些人家認為,將孩子遺棄,可能會給他們制造遇到有錢人家的一線生機,但這只是遺棄者的美好想象罷了,一般孩子被遺棄在路邊或者有錢人家門口,路人連看都不會看,有的孤兒要不餓死,要不凍死。
還有的會被人販子轉賣換錢,反正能成為有錢人家養子的孩子并不多,最后一種成為孤兒的原因,是由于一些無法預知的自然災害造成的。
在天災人禍之中有幸存活下來的孩子,有的會失去所有家人,有的會失去雙親,而這些孩子何去何從,該如何長大,都將是古代政府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下,最可恨的一種被迫讓女性成為孤兒的方式最讓人難以接受,因為有好多家庭重男輕女,女性的降生有可能會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于是有些人便直接將女孩兒遺棄。
而其實在孤兒產生之后,古代的一些朝代有關如何解決孤兒的問題,也實行了諸多措施,一種是政府的補助,其實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古代就已經建立起了慈善機構,主要用于收容那些沒有人照料的孤兒。
而這種慈善機構主要收養的孤兒是,那些在大型難以預料自然災害產生留下的人,到了漢代,救助孤兒的社會福利制度相對完善,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的執政者會不定期的向孤兒賞賜布匹以及糧食,以便讓孤兒可以吃飽穿暖,在滿足基礎物質的情況下好好生存。
而且漢朝還規定過,如果孤兒失去雙親,但是還有親戚在世,那麼孤兒的親戚在一定的時間內也可以領取朝廷的補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親戚在孤兒的福利補助下,日常上對孤兒伸出援助之手。
雖然在漢代已經設有收養機構,但是這類機構在沒有資金維持的情況下,只是有名無實的擺設而已,既然收養機構得不到朝廷的有效資金運作,自然也不能維持諸多孤兒的正常生活。
所以一般在收養機構里的孩子,往往會得到貴族或者是從政者的資金幫助,
也有的貴族會和民間的一些沒有孩子的家庭搭建收養的橋梁。有些孩子可能會去能夠維持溫飽的家庭當中做奴隸,而有的孩子可能遇到好人家,從此改變命運,當然,在收養時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完成收養程序的,需要按照漢代的法律步驟嚴格執行。
到了南宋時期,救助孤兒的條例更加細化,朝廷會時不時的派人給那些經濟困難的家庭送糧食、送錢,就是為了從源頭扼殺有些人想要把孩子遺棄的想法,而且也有規定,某些家庭如果沒有辦法承擔撫養孩子的能力,便直接禁止生育 。
而且在宋朝,具體細化到南宋,設立了舉子倉,這個地方是專門救助貧困人民以及經濟來源十分困難的家庭而設立的。
而且宋代還規定了一些鼓勵百姓收養孩子的具體舉措,法律上有規定,如果孩子一旦被收養,親生父母便永生不能與孩子相認,對于孩子的養父母還給予經濟上的幫助。
古代設立了多種多樣的幫助孤兒生存的救助措施,這些舉措對于后世的影響深遠,而且后世對于孤兒救助的事項更加細化,這些都是古代的救助孤兒措施打下的基礎。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