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朱元璋問:你姓什麼?死囚回答后,朱元璋:立刻放人,再免死五次
2023/09/06

前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為帝,是為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正式建立。對朱元璋來說,打天下是一回事,穩天下是另一回事。眼下天下初定,各路舊部和功臣都對朝政插手,這讓朱元璋非常擔憂自己的龍椅會不會穩坐。

朱元璋多疑殘忍,大開殺戒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手段牢牢掌控大權,防止權力旁落。首先,他設立了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用來進行密報和監控,為他的計劃提供便利。錦衣衛的特工遍布各地,像無形的長臂一般,將朝野動靜悉數掌握,直接為皇帝服務。其次,他不斷發動所謂「文字獄」,以整肅異己。他指使學者編造朝廷的黑歷史,再以此為借口誣陷忠良,將他們一一除去。最后,他簡直可以說是大開殺戒,用殘酷手段清洗政敵。凡是稍有威脅的功臣,無一幸免,無論之前建立多大的功勛,通通株連肅清,以絕后患。

在他的治理之下,明初的政治空氣異常恐怖緊張。大臣小官們人人自危,生怕被牽連被株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可以說,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極其多疑殘忍的暴君,但同時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強人。他視功臣如草芥,寧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這就是著名的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的教訓。胡惟庸本是朱元璋麾下猛將,后被其設計整死,連累出了數十萬人。可見朱元璋之狠毒手辣。整個朝堂被他牢牢掌控,空前絕后。

范從文勸諫觸怒皇上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殘酷君主手下,竟然有人能幸免于難,甚至還得到恩賞。這個人就是一名小小的言官——范從文。

范從文生于一個書香世家,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這樣的家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必定也是個大儒,但實際上,范從文的學問并不算高深,他只是個畢業于縣學的讀書人而已。但是,他卻繼承了范家的正直品質。

范從文少年時期就連續三次高中進士科考試,被明廷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編修一職,成為朝中的言官。他工作勤勉,為人耿直,不畏權貴,敢于直言進諫。一開始,朱元璋還對他的品德表示贊賞,要求朝中官員都向他學習,因為范從文這樣正直誠懇的品質非常難得。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范從文的直言勸諫日積月累,也漸漸惹惱了皇帝。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范從文的勸諫不僅僅是建設性的,也包含了很多負面的、挑剔的意見,這已經超出了一個臣子應有的分寸。更要命的是,他性格死板,有時候即便皇帝已表達不滿,也仍然我行我素,絲毫不知收斂,這無形中已經對君權形成了冒犯。

皇上終于失去耐心

公元1380年,朱元璋心中對范從文的不滿終于達到頂點,一個小小的插曲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年冬天,天寒地凍,皇宮卻要制定來年的暑期御膳。朱元璋心血來潮,想嘗些新的口味,就要求文臣們獻計出新意。眾臣你一言我一語地紛紛獻上菜肴方案,其中也不乏荒謬之論。

范從文看不過去,當場就嗤之以鼻,指出某些菜式不合時令,荒腔走板。他的癖好不改,依然直言不諱。其實,他這番批評的語氣已然不恭,讓皇上難以接受。這一番話讓朱元璋的面子掃地,當即勃然大怒:「如此無禮,簡直忘乎所以!」

范從文依然不以為然,不知收斂,竟然還敢頂撞回敬道:「臣只是盡職諫言,如果陛下認為臣有失禮節,臣愿領罪。」這份傲慢讓在場的文武百官們都倒吸一口涼氣。

朱元璋簡直要氣炸了,這個言官也太不自量力!既無禮又傲慢,簡直無法容忍。他終于決定要給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言官一個教訓,于是簡單做了個手勢,左右侍衛就將范從文押送出去,投入大牢。

范從文入獄絕望等待

范從文被囚禁長達兩個月,期間屢次求見未果。這期間朱元璋故意吊他胃口,先是派人傳話,言官能知錯就改,皇上已經不計較了。范從文對此不以為然,認定自己沒有錯誤。他固執己見,不愿認錯謝罪。

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使者前來告訴他,朝廷已經準備好了他的刑書,這次是問斬無疑了。聽到這個消息,范從文整個人心如死灰,他明白,自己恐怕真的難逃一死。他不認為自己有罪,但面對皇帝判決,他又能奈何呢?

范從文絕望中等待著結局,對自己來說,這漫長的兩個月無異于煉獄。牢房陰冷潮濕,令他夜不能寐。更令他難受的是,他對自己無可指摘的品行深信不疑,不認為有任何過錯,卻還是要在這里草草喪生,實在冤枉。

可想而知,范從文心中十分忐忑和絕望。他不認為自己有罪,但面對皇帝判決,他又能奈何呢?僅僅因為一兩句直言,就丟了性命,他深感人生如此脆弱和無常。

皇帝終于察覺范從文忠誠

當時明朝的刑法,重犯死刑必須由皇帝本人批準方能執行。每逢歲末,各地方監獄會呈上擬斬之囚犯名單,由皇帝削去其中不合刑法或無罪者,使刑部可以準確無誤地執行死刑。

1381年大年初一將至,各地死囚名單呈上,朱元璋照例一一審閱。當他的目光落到「范從文」三個字時,整個人愣住了。他抬起頭來,對侍立左右的宦官問道:「這個范從文,可是之前那個敢直言勸諫朕的翰林言官?」宦官們見皇上終于想起范從文的身份了,都輕輕點頭。

朱元璋沉吟片刻,這才想起,范從文雖然惹惱自己,但其本意并非叛逆,而是忠心諫言。若不是親自審批這死囚名單,自己差點就錯殺忠良了。于是他做了個手勢,道:「去把范從文叫來。」不一會兒,范從文就被押解到大殿之前,跪倒在地。范從文已是風瘦日衰,不復從前。

「你可是范仲淹的后人?」朱元璋開門見山地問。范從文早已嚇出一身冷汗,戰戰兢兢回答:「確實,微臣乃范仲淹的孫子。」朱元璋這才意識到,自己不該因為一時氣憤就置忠良于死地。范從文忠心不改,自己反而錯看了他。

「好!朕準你一條生路,你我的過節到此為止。」朱元璋豁然開朗,「你我日后還要一起為國家效力,只是以后勸諫還是要稍微收斂些,不然只會互相傷害。你我各退一步,才能配合默契。

」范從文這才反應過來,原來皇上已經寬恕了自己,連忙叩頭謝恩。他欣喜若狂,從死門關里走了一遭。

朱元璋重賞范從文以示寬容

「作為范仲淹的后人,你們家也可算忠良之后。朕今另賜你全家免死金牌五張,你與子孫后代遇事可憑此牌求情免死五次。」朱元璋鼓勵道。「謝陛下恩典!」范從文激動萬分,再三磕頭。他感恩朱元璋明察秋毫,識別忠誠。這份厚賞,足以保全他全家的安危。

其實,這不僅是對范從文的恩賞,也顯示出朱元璋的寬容胸懷。他明白,臣子之間難免有失言行,自己作為君王也不能太過苛責。因一時口角就殺人,過于懦弱。所以,他適時地手下留情,以優厚的恩賞挽回人心,顯示寬厚仁慈的君王形象。這對他穩固江山,也大有裨益。

「去吧,朕不會再為難你。只希望你能繼續以正直的品行出諫朕。」朱元璋滿意地擺擺手,目送范從文退出殿外。對于朱元璋來說,寬恕范從文是明智之舉。

此事過后,范從文取回官職回歸朝堂,他的諫言似乎也溫和了些,皇帝對他也明顯寬容許多。可見,二人達成了某種微妙的平衡。范從文終于認識到,進言有分寸,不能過于苛刻;而朱元璋也領悟到,君王需寬厚,不能好殺。這對穩定朝局大有好處。

寬容收場化干戈為玉帛

對于朱元璋來說,其重視范從文,也許不全是因為他是范仲淹的后人,更多的還是看中了他的正直品格,以及肯于進言的精神。這正是明初文治的需要。所以,盡管有過節,朱元璋還是寬恕了他,甚至不吝給予褒獎。

范從文之所以能避過一劫,實屬僥幸,也許正是因為朱元璋還保有一絲理性,瞬間想起,不能只因為一時氣憤就置一個忠良于死地。

這件事也給朱元璋留下深刻印象,使他稍稍收斂了殺戮,轉而更多地用寬容來疏導臣僚關系,這對穩固政權也有幫助。他不再輕易置人于死地,言官們稍稍松了一口氣,朝堂上的空氣也似乎不再那麼令人窒息。

兩人的這次交鋒,雖然過程艱難曲折,卻最終以和解收場。我們不得不佩服兩人之間的智慧與胸懷。這也成為明初一段佳話流傳下來,令人感嘆君臣之間的關系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結語

這件事給朝野上下留下深刻印象。大家看到,皇帝也有開明仁厚的一面,給人機會改過自新。臣子們也明白,進言不能逾越君臣之間的界線。這種互諒互讓的精神,幫助朱元璋政權渡過了開國難關,也使得明朝國運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