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去世,李世民傷心落淚親自寫碑文,誰料半年后竟一怒砸了墓碑
2023/09/07

635年,長孫皇后為36歲李世民尋得一15歲秀麗女子,李世民大喜,速速下詔封為充容。豈料,魏征慌忙跑進宮說,「不行!」

一、見妙齡少女,李世民興高采烈封充容

當時,皇宮上下一片喜慶之氣,所有人都在為迎娶新人忙碌。

魏征小跑著進宮,跪在李世民面前說,自古以來,有道德的君主在眷顧妃嬪的時候,也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歡樂,這女子已經許了人家了。

李世民一聽驚呆了。

其他臣子一聽,覺得魏征怎麼能這樣,這讓皇上的臉往哪擱呀,更何況詔書都已經下了。

左仆射房玄齡給李世民打圓場說道,陛下富有四海,這天下的女子都是陛下的,而且說那女子許了人家也沒有證據呀!

這個女子就是鄭氏,隋朝驃騎大將軍鄭權的孫女,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

說到這里也許讀者好奇,賢明的長孫皇后給36歲的老公找15歲的小姑娘,是心甘情愿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長孫皇后想的是為李世民充盈后宮,繁衍子嗣。

可誰能想到,長孫皇后沒意見,魏征卻拼命反對。

魏征稱鄭氏已經許給了陸爽,但陸爽卻稱兩人并沒有訂婚。

《全唐文》中記載:

太宗聞之大驚,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策使,乃令女還舊夫.......又陸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與鄭家往還,時相贈遺資財,初無婚姻交涉親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說。

李世民很是狐疑,就跟魏征商量,陸爽本人都這麼說了,多半就是真的了,我要不就把鄭氏娶了吧!

可魏征卻仍然搖頭。

他告訴李世民,陸爽是將李世民與李淵等同了。

二、冷水潑的有理有據

原來,李淵當初剛平定京城時,寵幸了大臣辛處儉的老婆。

辛處儉氣得發顫,指責李淵,你后宮那麼多佳麗,卻要奪我唯一的老婆,太不道德了。

李淵因此將時任太子舍人的辛處儉調出東宮,任萬年縣令。

辛處儉為了保全性命,從此就學乖了。

而陸爽怕自己落得跟辛處儉同樣的下場,再三表示自己跟鄭氏并沒有婚約。

李世民聽了魏征一番分析,覺得有道理,打算作罷。

然而,不久后房玄齡上書稱,經過他的查證,這鄭氏與陸爽并沒有婚約。

李世民一聽,眼睛一亮,娶鄭氏的心思又活了起來,但他還是得過魏征這一關。

于是李世民就召見魏征,說這房玄齡都查實了,鄭氏與陸家確實沒有婚約。

魏征一聽,依然搖了搖頭,李世民不明白。

魏征毫不遲疑地說,這事牽扯陛下您,朝中大臣去核實的時候,哪敢如實相告啊?

李世民一聽,從此作罷,撤回了詔書。

說到這里,也許讀者會問九仙月,臣子的本分是在朝堂上輔佐皇上,魏征怎麼就敢三番五次去干涉皇上納妃的事兒,他不怕招禍患掉腦袋嗎?

其實不是魏征膽大,而是他在李世民心里與其他臣子壓根兒不一樣。

三、與眾不同的魏征

魏征之所以在李世民心里與其他臣子不同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李世民因為魏征的意見多次收益。

換句話說,魏征每一次的諫言都讓李世民嘗到了甜頭,所以當魏征就唐太宗封妃這事提出反對看法時,李世民就認為他的反對是有理有據的。

試想一下,如果魏征此前提出的諫言,于李世民沒有任何益處,那麼魏征在封妃這事上三番五次反對,掉腦袋的可能性更大。

其二,魏征與李世民之間,是君臣亦有著朋友之情。

魏征向來敢于直諫,對李世民掏心窩子的諫言,是難得的賢良之臣。

也可以說,李世民出于對魏征的信任和依賴,允許這個「老朋友」對自己的后宮之事提意見。

其三,魏征本人有才華、有能力、對糟糠之妻不離不棄,很是忠貞。

換句話說,魏征本人很優秀,作風良好,家庭幸福。

倘若魏征養了一屋子小妾,又沒能力,那麼他阻止李世民封鄭氏,只能落得個砍頭的下場了。

也正因此,李世民說,魏征是他的一面鏡子。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痛心疾首,不僅將他厚葬,還親手擬寫了碑文。

然而,誰能想到,半年后,李世民不僅命人砸了他的墓碑,還將魏征之子與公主的婚約直接取消。

四、生前榮寵,死后砸碑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來,魏征死前將杜正倫與侯君集這兩個人保舉給李世民,稱他倆身負大才,當丞相都不為過,希望李世民能好好重用。

李世民點頭答應,魏征死后,就重用了這倆人。

誰知這倆不爭氣,被重用沒多久就獲罪了,侯君集甚至有謀反的嫌疑。

歷代帝王沒有哪個不忌諱臣子結黨營私的,李世民因此覺得魏征竟敢舉薦這倆名不副實的貨,這是舉薦同黨啊!因此大為光火。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觸了李世民的逆鱗。

魏征在世時,不僅將自己給李世民的諫言都整理成冊,還拿出來給當時的史官褚遂良看了。

要知道史官可是記錄歷史的,李世民實在無法接受自己會成為史官筆下那個「只能根據臣子建議行事的皇帝」,這太有損他的明君形象了。

與此同時,朝中那些與魏征有積怨的大臣,紛紛火上澆油借機詆毀魏征,可魏征已死,無法為自己辯解。

于是,李世民就在大怒之下命人砸了魏征的墓碑。

所謂伴君如伴虎,魏征縱然英明一世,也還是難以逃脫賢臣便罪臣的命運。

五、龍有逆鱗,觸之必死

其實,魏征之所以從賢臣變為罪臣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觸了李世民的逆鱗。

所謂龍有逆鱗,觸之必死;鳳有虛頸,犯著必亡。

《史記》中亦有記載: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所謂逆鱗,即在龍的喉部以下部位上有倒生的鱗片,如果不小心觸摸到,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

而李世民的這個逆鱗,便是他身為皇帝的「面子」,只可惜魏征在將一生諫言整理成冊的時候,忽略了這一點。

倘若他早有計較,也許死后被砸碑這事就不會發生。

只可惜,這世上從來沒有「如果」這回事。

其實,任何人身上都有逆鱗,即就是我們常說的「痛處」。

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而言,不管是職場上,還是朋友、家人之間相處,都不要去觸及別人的「逆鱗」,否則遭殃的是自己。

故事來源:《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