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殺完董卓之后,再看王允是什麼行為,才會明白王允的毒辣
2023/10/16

前言:

東漢末年,朝局動蕩,群雄逐鹿,董卓這個來歷不明的外來軍閥一時間獨攬大權,令群臣眾叛親離,蔡邕這樣德高望重的名士也難逃被其利用的命運。

在董卓死后,眾人都以為漢室已經看到曙光,卻不想才過了兩個月,漢室的命運又一次岌岌可危。這其中,與當時掌權的王允的作為與不作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 東漢腐敗衰頹,董卓專權亂政

東漢王朝自景帝、宣帝時期達到鼎盛后,政治日漸腐敗,宦官與外戚掌握實權,朝綱敗壞,社會矛盾尖銳。在漢靈帝時期,政治更是黑暗,宦官與外戚互相傾軋,爭權奪利,焉息。而漢靈帝本人則迷戀奢靡享樂,政事全部交給宦官和外戚處理,任由他們肆意]_為,不聞不問。

百姓在此期間,苦不堪言,經濟癱瘓,生計日益困難。而朝中腐敗的氣息也充斥各個角落,官場上錢財交易,司法領域刑訟欽奪,司空虛設,勾當成風。百姓對腐朽的朝廷越來越失望,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在這種內憂外患叢生的背景下,當時任大將軍的何進看不下去朝政混亂的局面,決心清除外戚和宦官的勢力,重整朝綱。他聯合當時剛從西域帶兵歸來的軍閥董卓,借助董卓在軍中的影響力,誅殺宦官,驅逐外戚。

沒想到,趁機入主朝廷的董卓很快就露出了野心和家暴的本性。他不斷威脅年幼的漢獻帝,擊斃忠直諫臣,橫征暴斂,權傾朝野。其專橫跋扈的行為引發朝野嘩然,士大夫們都對他深惡痛絕。

在董卓的掌權之下,漢室日漸式微,政令不出朝堂,百姓涂炭,社會動蕩更甚。

董卓性格狠戾,喜怒無常,其統治手段更加殘暴和荒誕。他的出現,無異于雪上加霜,讓本已風雨飄搖的漢室雪上加霜。

二 王允設計誅殺董卓,一時功高震主

當時任司徒的王允,看著董卓橫行不法,心懷天下,痛恨他跋扈專行、蹂_躪漢室的所作所為。經過深思熟慮后,王允決心除掉這個禍亂朝政的軍閥,清理朝堂,重振河山。

為實現自己的目標,王允暗中結交了董卓手下得力干將呂布,對他進行籠絡。王允深知,要對付董卓這個外來軍閥,必須先瓦解他內部的統帥體系。而呂布不但武勇過人,還與董卓妻子董荼婦有染,董卓對他存有猜忌。王允正是抓住呂布這個軟肋,設計讓他參與了謀殺董卓的計劃。

在王允的精心策劃和部署下,呂布在朝堂上當眾刺殺了董卓。董卓倒下的那一刻,王允松了一口氣,他終于除去了這個橫行朝野的禍患。眾臣們也為之歡欣鼓舞,誓要擁戴漢室少主,重建朝政秩序。

董卓被誅后,王允成為朝堂中最高權力者。他謹慎行事,試圖恢復政局正常運轉。眾人都認為,漢室終于重見天日,王允必定會積極作為,協助少主重振河山。一時間,王允的聲望達到頂峰,人們都將他視為救國英雄。

三 王允冷酷殺害蔡邕,名聲漸落

誰知,就在董卓死后短短兩個月,王允做出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舉動——他決定處死當代著名學者蔡邕。

那一天,王允與蔡邕在朝堂上閑談國事。兩人言談甚歡,提起董卓,蔡邕不禁感嘆道:「先帝待我親厚有加,我本不愿仕宦紛擾,還是勉強接受了他的官職。

現在想來,先帝對我的知遇之恩,實在難以磨滅。」

王允一聽大怒,斷定蔡邕心系董卓,是他的同路人。當即下令將蔡邕押入監獄,不久即將其處死。群臣哀求也毫無用處,王允對蔡邕已經恨之入骨,死心塌地要置他于死地。

蔡邕在當時聲名顯赫,以高尚德行和文采著稱,曾經殘暴如董卓也對他禮遇有加。王允此舉激起各界不滿,人們私下猛烈抨擊王允殘忍,沒有君子風度,不近人情。

有人分析王允生性多疑,殺蔡邕是為樹立自己的權威,震懾董卓的舊部。

也有人認為王允嫉恨蔡邕的才華出眾,名聲蓋過自己,所以找借口除之而后快。更有甚者直言王允心胸狹隘,好大喜功,所以才會這樣殘酷對待蔡邕。

無論如何,王允此舉已經失去民心,他心狠手辣的一面暴露無遺,讓許多人對他心生厭惡與不安。原本風頭無兩的大英雄形象也漸漸在人們心中破損、坍塌。

四 王允呂布關系破裂,失去武力支撐

王允設計除掉董卓的背后,呂布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王允對呂布并不信任,也未將他視為自己人。董卓死后,王允并沒有拉攏呂布,與他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系。

呂布本是被王允利用,參與了暗殺董卓的計劃。原以為王允會信任自己,讓自己在朝中獲得更高的地位。沒想到,事成之后,王允仍將自己視為外人,對自己不屑一顧。

呂布認清王允的真面目后,對他心生不滿和憤恨。當王允開始清算董卓的舊部時,呂布更是憤然離開了長安。自此之后,王允失去了呂布這個得力干將的支持,也失去了倚仗他武力的可能。

五 王允拒和董卓舊部,兩敵交鋒

董卓被殺后,他的心腹李傕、郭汜正在長安城外駐軍。起初兩人想對王允表達臣服,向朝廷談和。但王允認為李傕等人曾經追隨逆賊,必須交出武器,接受朝廷處置,絕不輕易原諒。

面對王允的強硬態度,李傕等人意識到和朝廷的合作已無可能。為了自保,他們只能繼續舉起武器,對抗王允的勢力。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李傕率領大批西涼舊部,對長安發起猛烈進攻。

長安城外的戰火再次燃起,曾一度看到希望的人們再次陷入恐慌與絕望。

局勢的急轉直下也讓人們開始反思,王允處理董卓舊部的方式是否太過強硬,是否應該留有轉圜余地。

六 王允寡不敵眾,長安淪陷

當叛軍來攻時,王允能調動的力量有限。主要武力一是李傕等人手中的西涼殘軍,難以對抗。二是劉備、孫堅等義軍,但他們不聽王允調遣。

王允只能依靠麾下親信宋翼和王宏固守長安最后防線。但兩人也無法抵擋住李傕大軍的攻勢,長安城外的防線被攻破。

長安城被圍困時,士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人王允的無能,有人埋怨他不該拒絕李鄭的和解。百姓們在絕望中等待命運的降臨,祈求得到上天的憐憫。

最終,長安城破,王允全家被殺,數十萬城中居民再度投入新的恐怖統治之下。短短兩個月之間,長安經歷了滄海桑田般的變遷,讓人不寒而栗。

七 種種失策毀功敗利,難逃厄運

回望王允的作為,他在董卓死后犯下幾點失誤:

一是殺害蔡邕嫉賢妒能,導致聲名狼藉、失去人心支持;

二是未能拉攏呂布等人,建立自己的武力派系,又拒絕與董卓舊部講和,在軍事上處于劣勢;

三是任人唯親,選擇性錯放宋翼,導致長安防線潰敗;

四是未展政治手腕,讓局面天翻地覆。

種種失策導致他即使建立大功,權傾一時,最終也難逃被殺的命運。

漢室的春秋夢一覺醒來,又陷入新的動蕩之中。

八 亂世風云難明,英雄亦難逆時運

168年,王允被殺,距離董卓之死才兩個月時間。人們對局勢的急轉直下都感到意外。

這其中有時代的大勢所趨:東漢政治積重難返,腐敗難除;社會矛盾尖銳,各路勢力混戰;民變此伏彼起,局勢動蕩。任一個人都難以逆轉亂世巨輪。

王允作為一個心懷天下的英雄,也沒能超脫時代制約,逃脫時運不濟的悲劇。后人不應苛責其失誤,而應反思積重難返的時代痼疾。

漢室覆滅已是大勢所趨,無數忠勇之士力竭下場,也讓人唏噓人事的飄渺。讀史者當惜時務之不齊,天道之無常。唯有靜思人生,方得逍遙。

結語

王允除董卓一事,當時人人稱頌,後來卻因殺害蔡邕和處理董卓舊部失當而民心漸失。漢室覆滅乃是大勢所趨,英雄亦難追逆轉時運。看清時勢,知天命,方能居安思危,守正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