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兄死弟及」歷史不乏先例,為何方孝孺寧滅十族也不接受朱棣?
2023/10/21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繼承制度中「父死子繼」是我們較為熟悉的一種,而「兄死弟及」是在此基礎上的補充,也被稱為「兄終弟及」。

縱觀歷代,其實「兄死弟及」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在商朝,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比如春秋時期的宋宣公,病重之時就主動提出由弟弟來繼位,而非自己的兒子。

既然歷史上「兄死弟及」是受人認可和接受的,那麼為什麼方孝孺作為明朝的元老,肱骨大臣,在被燕王朱棣所擒之后,提筆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大字?

難道方孝孺如此德高望重,他不知道此舉定會激怒朱棣嗎?甚至在朱棣盛怒之下,還揚言: 「你就是滅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寧滅十族也不愿接受朱棣,據說在此之中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一、因果循環傳奇事

其實,在方孝孺被滅十族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在明朝祝枝山的《野記》里有此記載:「方孝孺家的祖墳有妖象」。因此民間就有了「方父殲滅蛇族,方孝孺遭得報應」傳說。

根據民間傳說,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曾因遷居而燒殺了800多條蛇,因此,有了因果循環,輪回報應。

方孝孺歷代學儒儒家向來重視喪葬之事,方孝孺的父親偶然發現了一處很適合作為祖墳,決定將祖墳遷址。

為此,方克勤還特地找人算好了良辰吉日,但是,就在方克勤準備差人動工遷墳的前一天夜晚,方克勤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方克勤夢見一個穿著紅衣的年邁老者,夢中老者向他哀求:「先生所選風水之地,正是我與族人久處之地,還望先生海涵,寬限我等族人三日時間,待我與我的族人子孫遷至別處,先生再行造墳之事,我與我的族人必將報答先生恩情。

老者千叮萬囑,恭恭敬敬地向方克勤請求,給他們三日時間搬家,等他們三日搬走后再遷墳,這才禮拜而去。

方克勤夢醒后大為詫異,但覺此事極為荒誕,便還是差人按時動工。就在動工挖土之時,挖出一個洞穴,洞穴之中有數百條紅蛇,方克勤聽聞此事,驚出了一身冷汗,立馬下令燒死了這一窩蛇群。

不料,更為震驚的是, 在方克勤下令燒死蛇群之后,當天夜晚,他又做了一個怪夢。

夢里他仍然夢見了那位身著紅衣的老者,老者滿臉憤恨地向他質問:「緣何我千求萬求,你卻不愿放我與我族人一條生路,我與你再三祈求,三日后在遷墳,允我與我族人搬遷,你不愿也罷,為何還將我與我族人全部燒殺?既然 ,你滅我族人,那我也將滅你族人!」

自此之后不久,方孝孺便出生了,據說是由于紅衣老人的轉世報復,

方孝孺出生后舌頭尖如蛇形,其色如血。

道教勸善之書其一的《太上感應篇》就說: 「無故殺龜蛇一類的動物,會殃及后代子孫。」

古人對龜蛇之類的動物最為尊敬,是因為龜、蛇的這些動物具有象征意義,能夠結合意象構成復生神話。而這些神話的引起,讓民族文化的自此對「神」的尊敬有了定義。

而世人又因受到佛家的影響,對于因果的說法極為相信,佛家觀念里亦有此釋: 「一切因果,盡是因緣合和,緣起緣滅,不外如是。」

據說方孝孺被滅的十族數目正是八百余人,剛好與其父親燒殺的蛇的數目相同,方孝孺寧死不愿接受朱棣,就是方克勤夢中紅衣老者的報復之舉。

因果報應,循環往復。 「方父殲滅蛇族,方孝孺遭得報應」的民間傳說也更廣為流傳。

二、為氣節而死的讀書種子

文天祥率兵抗元,試圖力挽狂瀾,但最終無力回天,在元軍蒙古鐵騎的步步緊逼之下,最終被捕,不愿投降。

最終,名垂千古,眾人歌頌其盡忠職守的愛國之心。而同樣是不愿投降的方孝孺,他的衷心,卻是存在一定的爭議的。

他是明朝的當代大儒,對歷史應該也是了如指掌。卻對朱棣這個「皇叔」堅決抵制,甚至連累了十族,共計873余人。這樣的忠心,太多人認為是一種「愚忠」,認為其不明審時度勢,最終害人害己。

就單拿「愚忠」這件事來看, 其實他的「愚忠」不僅僅體現在「滅十族」這一件事上。

在他的父親方克勤身上發生的一件事,也能看出他的「愚忠」。在洪武年間,方孝孺的父親正是因為著名的「空印案」

牽連致死。

由此可見,明太祖朱元璋和方孝孺其實是存在著弒父之仇的。而在方孝孺的認知里,這就是「三綱五常」、「君臣父子」的正常規則,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方孝孺。

明明父親的死是被朱元璋所冤枉的,但他仍然盡心盡力地效忠朱元璋,甚至輔佐其后代皇太孫建文帝朱允炆,這足以看出方孝孺此人的「愚忠」。

但是, 方孝孺此人的才華與信仰,卻是受到黑衣宰相姚廣孝的欣賞與贊嘆的。

姚廣孝稱其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因此, 方孝孺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大儒。

不要以為方孝孺只是擅長「讀書」,所以才被稱為讀書人的種子。其實,這樣理解太狹隘了。方孝孺的「讀書」,指的是精神內核,是一種氣節。

在朱棣攻打進南京之前,姚廣孝還為方孝孺向朱棣寫信,為他爭取了不殺之恩,想為天下人保留這個讀書人的「種子」。

就在方孝孺不愿接受朱棣,對朱棣加以挑釁之時,姚廣孝仍然想留住方孝孺。

并急忙規勸方孝孺: 「希直兄且聽我一言,兄死弟及自古亦是繼承之道,過往亦有不少先例,既然皆為先祖后繼,為何還要計較這麼多呢?」

方孝孺只覺姚廣孝是為這亂臣賊子說情,對此嗤之以鼻,說道:「我只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犯天下大忌,圣上駕崩后自然有太子繼位,與燕王這個兄弟何干!此刻逼我寫此詔書,不是篡位,又是何意!」

話即此, 方孝孺徹底激怒了朱棣,下令誅殺方孝孺十族。

由此可見,原先朱棣也是對方孝孺的才識頗為賞識的,更是受到姚廣孝的影響,還算是頗為尊敬這位德高望重的「種子」。結果換來的卻是方孝孺「愚忠」的堅持,朱棣盛怒之下殃及其十族的后果。隨著方孝孺的死,一并帶走了讀書人的氣節。

舍生忘死者眾多, 而像方孝孺那樣「寧滅十族不愿降」者少之又少。方孝孺死后一百多年,明神宗才為方孝孺證言其忠義,并赦免其后裔。

後來,世人皆感念其「忠」,為方孝孺立宗立祠,傳揚其美德,就此,方孝孺成為了明朝的道德模范。

「忠乃天下至德」,在儒家思想之下,方孝孺完全是天下道德之典范。因為「忠」是世間最高尚的品德,而方孝孺堅守的就是這個「忠」字,即讀書人的氣節「種子」。

至于其是道德高尚的「忠」還是殃及十族的「愚忠」

我們無法給他一個定論,但他在面對強權,所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與堅毅不屈讓人肅然起敬。

三、「兄死弟及」的弊端

在中國歷史上, 以「兄終弟及」繼位的方式,共計三十余次,但這種現象,大多以亂世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體現,這就致使當時的政治局面出現混亂的情況。

就歷史上首位以「兄終弟及」登上皇位的司馬熾來說,他在位時使當時的西晉墮入深淵,因為他的懦弱無能, 發生了著名的「永嘉之亂」。

被捕后,丟盡了皇室臉面,沒過多久就被下毒而死。因此, 在這個「兄終弟及」的制度下,弊端就顯而立見。

因為制度的不完善性,最終選舉哪一位弟弟來繼續繼承,并沒有相應的制度規定,選舉出的品德、才華、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必然會導致選舉候選人的沖突,導致當時社會局面的動蕩。

而恰恰方孝孺受到了孔子以道德理性和文化關切的影響,轉化了現實政權的入世精神,力圖以學問名世、倡仁德治世、議稟學井田變世,主張內圣外王,作文理明辭達、以物喻理,將一切都思考得過于理想化。

即使是在輔佐朱允炆的時候,他也是將他這些思想主張,和他提出的理想形式來實行「仁政」,一概灌輸給朱允炆。可以說,最終朱允炆的失敗,也有其一部分的原因。

而他的這些理念和主張,與朱棣的思想主張完全相反,他不愿意看到暴行暴政。

但是,朱棣「謀反」的行為,在他的認知下就是「兄終弟及」這個制度所帶來的弊端, 所以拒稱只認「父死子繼」,不認「兄終弟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方孝孺寧滅十族也不接受朱棣,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自身讀書人「種子」影響,讀書人的氣節不允許他轉投另一君主。

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認知與思想主張和朱棣大庭相徑,「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造成了他不愿屈服的誘因。

因果報應的說法,那就留給后人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