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二十萬精兵,卻連淮河都沒見到,東吳戰力相比蜀漢差太多!
2023/10/30

江南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物產優渥,資源豐富,水陸便利,地理環境優越。而在三國時期,占據大部江南的東吳子弟更有將近二百六十萬人口和二十萬軍隊,是蜀國的數倍。硬實力相比與蜀漢而言可謂是完勝,可是就是這樣強于蜀漢數倍的東吳大軍北伐的步伐還不如蜀漢來的積極。始終被困于大蜀山一帶,連淮河都沒有看見過。結果本來可以直取北魏要害的優勢牌,被東吳子弟打的毫無優勢可言,對北魏的威脅還不如蜀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自古以來,古人都講究名正言順,三國也是如此。蜀漢不用多說,正統皇室血脈,在古人看來北伐可謂是替天行道,呼聲甚高。北魏雖然不如蜀漢這麼正派,但是曹操這手牌打的卻很精妙。「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為世人唾罵為「曹賊」

,卻在當時也有這麼一個大義的名分。再說東吳,江東豪強孫氏父子在天下大亂后占地為王,在名分上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在現在看來也就是一個軍閥的心理,求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東吳的戰略大局就是割據東南,安安靜靜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壓根沒有細想過北伐這件事。從當時東吳在三國中的影響便可以感知一二。時局本就混亂,沒了適當的口號和長遠可行的大戰略眼光,這樣的北伐即使過了淮河恐怕也很難滅魏。

打仗本身就是一場戰略博弈,要想贏得勝利沒有優于對手的戰略定是不可行的。大戰略上,東吳已經敗于其他兩國,更不要提小戰略了。讀了《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東吳始終都惦記著荊州這「一畝三分地」。以至于後來,荊州到手后,孫權便滿足與現狀。

在北伐戰略上完全處于消極對待,對北伐戰略重地-「淮南」始終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再加上曹操本身對淮南的重視和東吳軍隊自身在步兵上的短板,使得淮南地區久攻不下。

再看政權,打仗歷來講究內部安定,一致對外。想要戰爭的勝利,內部穩定是必要條件。首先北魏就在這方面比其他兩國都好,九品中正制與君主的妥協都保證了其政治集團的穩定。而蜀漢和東吳政權內部都出現分化了現象,蜀國出現黨派的權利斗爭,其中的掌握實權的益州派士族更是期望向魏投降來獲取最大的利益。東吳,雖政權稍比蜀漢穩定,但內部猜疑不斷,人心不齊。

最后再看聯盟,蜀漢與東吳,作為聯合抗魏的難兄難弟,二者的聯盟卻并不牢固。當蜀漢出師北伐,而東吳荊州的守將卻比北魏先緊張了起來,不斷要求中央發兵增援,想到這里不由得心疼起蜀國來。

由此上述可見,東吳北伐無所進展也是情有可原。只不過東吳的內斂與保守讓這場三國大戲看起來更像兩角獨斗,以至于東吳留給后人影響力與存在感遠不如其他兩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