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口氣看懂元末混戰!元末群雄逐鹿天下,為何朱元璋最后能勝出?
2023/09/18

如果我們仔細回顧了明朝的開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朱元璋能建立明朝,其實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他聽了謀士朱升的話,選擇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第二,他運氣很好,在他成長到足夠強大之前,北方一直有起義軍主力,替他擋住了元朝的主力軍隊,這讓老朱有了持續發育的機會。

第三,最重要的是,老朱本人實在是太能打了!

在中國古代所有的皇帝里面,老朱的軍事指揮能力,僅次于唐朝的李世民!而在元朝末年的將軍圈子里面,老朱也能穩穩占據前三的位置,甚至有可能排第一!

有關明朝的開國斗爭史,我們得從公元1355年的時候開始說起。在這一年,對朱元璋有著知遇之恩的郭子興,因病去世。

在郭子興去世之前,朱元璋雖然已經有了一塊地盤,以及超過三萬的軍隊。

但是在他頭上,還有郭子興這個頂頭上司。對于這一點,當時朱元璋下面的很多人,也都比較認可,大家也不覺得朱元璋應該是一方之主。

但是郭子興去世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

因為當時朱元璋手里的地盤和軍隊,都是他自己努力奮斗來的。所以,在這之后,大家開始明確認定,朱元璋就是這支軍隊的老大。哪怕當時作為起義軍共主的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做這支軍隊的新統帥,大家一樣不認可,只認老朱。

所以,在郭子興死之前,朱元璋只是一個手里有兵權的起義軍將領。但是在郭子興死之后,朱元璋終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大家都覺得,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是一方之主,有資格參與這場逐鹿天下的游戲了。

而明朝的開國戰爭,嚴格來說,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在這場戰爭開始之初,朱元璋的實力其實并不算強。當時朱元璋手底下大概有三萬多的軍隊,以及滁州與和州這麼大的地盤。此時的朱元璋,就算在起義軍內部,也只能算是一股小勢力而已。

最關鍵的是,此時朱元璋在名義上,只是這支軍隊的副帥。在他頭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正牌統帥。那就是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

如此一來,如何搞掉郭天敘,成為起義軍的真正老大,這就成了朱元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同時,朱元璋還得確保在這個過程當中,這支起義軍內部,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混亂。

這顯然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而對于這個問題,朱元璋接下來想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首先,在他的推動之下,這支起義軍開始渡過長江,向隔江相望的南京地區進攻。其次,在戰爭過程當中,身為主帥的郭天敘,帶著自己麾下的軍隊,帶頭沖鋒,然后就死在了戰爭當中。

對于郭天敘的死,后世始終存在很大的爭議。沒有人知道,這背后到底是朱元璋下的黑手,還是一個巧合。

反正在這之后,朱元璋順利成了這支起義軍的老大,再也沒人能管他了。

而接下來,朱元璋則是繼續帶著軍隊打南京。此時朱元璋實際控制的和州和滁州,就在長江北岸,和南京隔江相望。不過,當時的南京不叫南京,而是叫集慶路。

此后的一年里,朱元璋三次帶兵攻打南京。最終在一年之后,順利拿下了整個南京地區,包括下面的幾個縣。

同時,在攻略南京期間,朱元璋還收編巢湖地區的起義軍,第一次擁有了強大的水軍。這對于朱元璋來說,可就太重要了。

因為有了水軍之后,朱元璋不但可以橫渡長江,而且還能借助水軍封鎖長江,進可攻退可守。從這時候開始,朱元璋終于比其他的起義軍勢力,多出一些優勢了。

拿下南京之后,朱元璋順利收編了南京地區的投降軍隊,自身軍隊規模,擴充到了五六萬人。此后,朱元璋將這里改名為應天府,作為自己的統治核心。

而接下來的一年里,朱元璋便以南京為中心,開始向太湖方向擴張。一年之后,朱元璋逐漸占領了整個浙江東部。

此時的朱元璋,終于可以說是有了一定的根基。因為當時以南京為中心,長江北岸的幾個縣,都在朱元璋手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元朝主力軍隊南下,朱元璋可以封鎖長江,然后在這幾個縣內部抵抗元軍。

有長江阻隔,又有強大的水軍封鎖長江。就算此時元朝能派出十萬精銳南下,恐怕也奈何不了朱元璋了。

而在長江以南,以太湖為中心的廣袤區域,基本上大多落入到了朱元璋手里。這塊區域最大的特點,就是產量多!從宋朝開始,這一帶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而有了足夠多的糧食,這也就意味著,朱元璋可以募集更多的軍隊,并且有更強的戰爭動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公元前1357年,隨著朱元璋拿下了重要產糧地,大量江南地區的文人,開始前來投奔朱元璋。而在這其中,有一個叫朱升的人,就給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這條戰略,後來就成了明朝開國的關鍵。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放眼當時整個元末混戰,只有朱元璋才能用這個策略!其他所有勢力,如果照抄這個策略,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條!

因為如果想要實行這個策略,必須得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地盤必須得是重要產糧地。要不然產的糧食沒有吃的多,那就根本沒有廣積糧的可能。第二,地盤必須不能挨著元朝統治區。要不然元軍經常來進攻你,你根本就沒有高筑墻的機會。

你麾下的軍隊,必須得是你親手招募的,下面必須得特別服你。要不然,你一直不成王,下面的人就會覺得沒希望,然后團隊就沒有凝聚力。比如陳友諒,他是通過篡權上位的,那他就不能用這招。

第四,最重要的是,你內部矛盾不能太大。比如說元朝那邊,內部土地兼并矛盾太大,一樣也用不了這招。

在整個元末,能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的,只有當時的朱元璋。

而在老朱占領浙西的這段時間里,其他地方,也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是元朝那邊。

元朝那邊,當時內部矛盾極大!這種矛盾,既有元朝高層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也有元朝中央和地方武裝的矛盾。因為當時各地起義軍鬧得比較厲害,元朝中央不得不主動放權。這導致一大批元朝地方軍方,逐漸開始走向獨立。

這種情況,導致元朝中央,逐漸失去了對關中、河南以及甘肅等地的控制。

同時,元朝中央那邊,以太子為首的一群人,開始和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爭權!這就導致元朝高層一片混亂,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力量,去鎮壓農民軍。

與此同時,作為起義軍主力的劉福通所部,這個時候則是開始逐漸進行北伐。

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最初就是由韓山童和劉福通發起的。不過在起義之初,韓山童就被干掉了。反倒是劉福通,後來帶著軍隊逐漸發展了起來。而且,劉福通後來擁立了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成了起義軍名義上的正統。

就在朱元璋采納朱升提出的戰略時,劉福通領導的這支武裝力量,已經迅速發展,拿下了當年宋朝的首都汴梁。此后,劉福通兵分三路,開始直接進行北伐。此后的幾年里,這三路北伐軍,雖然最后都失敗了,但是他們依然成功打穿了元朝全境!甚至有一部分農民軍,直接打到了草原地區的元上都!

因為劉福通的存在,以及元朝中央的腐敗無能,導致接下來的幾年里,元朝不可能再派一兵一卒南下。

這就給了朱元璋持續發育的機會。

另外,在江南地區,原本名義上尊韓林兒為首的起義軍內部,也開始迅速分裂。

之前起義剛開始的時候,起義軍各部雖然各自獨立,但名義上還是臣服于韓林兒。不過,隨著起義軍逐漸作大,南方的徐壽輝部,首先開始宣布獨立。而且後來,徐壽輝直接稱帝了。

徐壽輝稱帝的時候,朱元璋還在廟里做和尚呢!所以,起步比較早的徐壽輝,發展的也比較快。尤其是在劉福通擋住元軍主力之后,徐壽輝在南方更是發展的極快!短短幾年之后,就占領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坐擁百萬大軍!

當徐壽輝擁有百萬大軍的時候,朱元璋才剛剛拿下南京。那個時候,徐壽輝其實才是南方最大的起義軍勢力!而那個時候的徐壽輝,其實才是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農民軍勢力。

但問題是,再之后,徐壽輝這邊出問題了。

徐壽輝之前發展的速度,雖然很快,但這并不是因為他本人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之前他恰好踩在了風口上。南方的很多起義軍領袖,之前因為他比較勢大,都愿意接受他的庇護,所以才顯得他很強。但實際上,徐壽輝政權內部,其實也分成了很多個勢力。

所以,等到朱元璋開始廣積糧的時候,徐壽輝這邊,就開始逐漸分裂了。最后,徐壽輝所部,大體上分成了兩個部分。他大部分的地盤,都被他麾下的將軍陳友諒給霸占了。而四川那邊的地盤,則是被另一個部將明玉珍給占領了。

就這樣,原本強大的徐壽輝部,分裂成了明玉珍和陳友諒這兩個分支。

就這樣,自從朱元璋拿下南京開始,轉眼之間,三年時間匆匆而過。到了三年之后,公元1360年,朱元璋徹底控制住了浙東,徐壽輝這邊,分裂成了陳友諒和明玉珍這兩個部分。而這其中,陳友諒的地盤,和朱元璋緊挨著。

此外,朱元璋東北方向的江蘇地區,則是暫時由另一個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控制。而在朱元璋的東南方,浙東沿海地區,則是由方國珍統領。

至于朱元璋地盤以南的福建地區,則是由一個叫陳友定的人控制。陳友定和陳友諒的名字很像,但這倆人確實沒啥關系。陳友定其實是一個元朝的將軍,他屬于元朝那邊的人。只不過後來起義軍崛起之后,福建這邊和元朝北方的疆域,失去了聯系,所以陳友定就成了福建這邊最大的軍閥。

總之,到了這個階段,在江南地區,就形成了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以及陳友定,五大勢力相互混戰的局面。

而在這個局面形成之后,公元1360年,又有一個關鍵人物,加入了朱元璋的陣營。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的陣營之后,很快提出,要朱元璋避免多線作戰,盡量各個擊破。五大勢力當中,朱元璋的地盤恰好處于四戰之地,基本沒有一個穩固的后方。所以這時候劉伯溫的策略,就是希望朱元璋背靠劉福通那邊,先收拾其他幾個江南群雄再說。

不過,還沒等朱元璋主動出擊,實力最強的陳友諒,就先出招了。

當時陳友諒剛剛殺了徐壽輝,霸占了徐壽輝的大部分地盤。因為自身經歷比較特殊,接下來,陳友諒自然得大幅擴張,用勝利來轉移矛盾。

而當時在陳友諒地盤周圍,最有價值的,就是朱元璋的地盤,因為這塊地盤產糧!

所以之后不久,陳友諒就給朱元璋東邊的張士誠,寫了一封信,邀請張士誠一起進攻朱元璋。而收到陳友諒的信之后,張士誠也沒猶豫,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合作意向。

就這樣,朱元璋以一敵二,同時對打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戰爭,開始了。

這種以一敵二的局面,顯然不符合之前朱元璋各個擊破的戰略。而且,陳友諒的實力,遠比朱元璋強很多。再加上張士誠從背后進攻,這種仗,不管怎麼看,似乎都沒有贏得希望!

但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展現出了他超強的指揮能力!此后的幾場戰爭當中,朱元璋將會用這種逆天的指揮能力,絕地翻盤。

在接下來的戰爭當中,朱元璋首先針對了張士誠。在朱元璋的努力下,東北方向的幾個重鎮節點,逐漸被他掌握在了手里。同時江北地區的一些地方,比如當年朱元璋起兵的濠州,都被朱元璋有意識的放棄,減少防守壓力。

而等到張士誠這邊的壓力減小之后,朱元璋則是開始掉過頭來,和陳友諒拼命。

這場混戰,仔細說起來其實相當復雜。很多對明史稍微了解一點,但又不是特別了解的人,總會有一種錯覺:似乎朱元璋之前一直在主攻張士誠,然后陳友諒來攻。這期間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南昌那邊打了一場洪都保衛戰,擋住了朱元璋。等到朱元璋帶著主力回來之后,就迅速擊敗了陳友諒,然后就開始橫掃江南。

這個過程,確實沒錯的。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整個過程其實要遠比這復雜的多。

實際上,從陳友諒出兵,一直到最后雙方決戰,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了整整三年時間。

在這三年當中,雙方先后打了龍灣之戰、江州之戰等多場大戰。最開始的時候,陳友諒都已經打到南京城周圍了,差點就把朱元璋老窩給端了。但最后,經過多次大戰之后,朱元璋不斷獲勝,這才逐漸逆風翻盤。

而等到翻盤的后期,才發生了那場洪都保衛戰。因為之前陳友諒被朱元璋擊敗了好幾次,所以這一次,陳友諒才帶上了全部的家底,想要畢其功于一役。但結果,陳友諒硬是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擋在了南昌城外85天。

在這之后,朱元璋也同時搞定了后方,好不容易獲得了一個和陳友諒正面決戰的機會。于是再之后,朱元璋便帶上了自己麾下最精銳的軍隊,以及幾乎所有水軍,前去和陳友諒決戰。

就這樣,雙方最后在鄱陽湖一帶相遇。歷史上著名的鄱陽湖之戰,就此爆發。

在鄱陽湖之戰當中,陳友諒手握六十萬軍隊,朱元璋卻只有二十萬軍隊。最關鍵的是,陳友諒的水軍裝備,要遠勝過朱元璋。

但是接下來,開戰之后,朱元璋卻硬是用自己的智慧,再次逆風翻盤了。至于這場戰爭的詳細經過,基本上可以參照《三國演義》里那場赤壁之戰。不過,這不是說朱元璋提前看了三國演義,而是因為後來羅貫中寫赤壁之戰的時候,原型就是參照了這場鄱陽湖之戰。

總之,最后陳友諒敗給了朱元璋,麾下的大部分軍隊,都被朱元璋消滅了。最關鍵的是,陳友諒本人,也死在了這場戰爭當中。陳友諒的長子,當時作為太子的陳善,更是被朱元璋活捉了。

這個結果,其實是元末混戰當中,最大的一個意外。

如果陳友諒沒死,或者陳友諒的長子活了下來,繼承了他爹的位置。那麼接下來,朱元璋想要統一南方,難度會很大,然后也會錯過很多機會。

但是陳友諒的突然死亡,卻讓朱元璋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在鄱陽湖之戰結束以后,僅僅只過了半年時間,朱元璋就迅速吞并了陳友諒的大部分地盤。最終,公元前1364年三月,朱元璋率兵打到了武昌,迫使陳友諒的幼子陳理,出城投降。至此,整個陳友諒政權,徹底覆滅了。

而隨著陳友諒這邊倒塌,朱元璋一躍成為整個南方,最強大的起義軍勢力。而且,此時的朱元璋,單以地盤和治下人口而言,已經幾乎等同于其他所有南方勢力的總和了!

于是,再之后的戰爭,就是朱元璋橫掃南方。

在滅掉陳友諒的同時,朱元璋終于不再收斂自己的鋒芒。在這一年年初,朱元璋正式稱王。此后,朱元璋花了大概半年的時間,消化陳友諒的地盤。然后,重新完成整合的朱元璋,掉過頭就去主攻張士誠。

此后的兩年里,朱元璋不斷蠶食張士誠的地盤。終于在兩年之后,朱元璋徹底圍住了張士誠的老窩蘇州。經過長達幾個月的圍城戰之后,朱元璋最后順利消滅了張士誠,徹底占領了張士誠的地盤。

而當朱元璋先后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時候,北方的劉福通所部,卻開始一路潰敗。之前劉福通曾經一度發展的很好,還組織了三路大軍北伐。但遺憾的是,後來因為劉福通麾下的幾路軍隊,各自為戰,所以就逐漸被元朝給反推了。

等到朱元璋圍困張士誠的時候,劉福通已經被元朝徹底擊敗。

在之后,劉福通就開始向朱元璋求救。而朱元璋收到求救信之后,直接派人過來接應劉福通和韓林兒。但是在接應過程當中,朱元璋卻指使下屬,直接把韓林兒和劉福通的船鑿沉,直接把他們給淹死了。

自此之后,朱元璋的頭上,再也沒了領導,連名義上的領導都沒了。而且,趁著接應韓林兒的機會,朱元璋又順帶接收了一部分原屬于韓林兒和劉福通的地盤,勢力范圍再次向江北擴張了一些。

而在滅了張士誠之后,公元1367年,朱元璋又迅速出擊。在這一年年中,朱元璋迫使浙東的方國珍投降,全部拿下了浙東地區。而方國珍投降之后,朱元璋又順勢南下,進攻福建的陳友定。最終在這一年底,朱元璋順利殺入福建腹地,最后干掉了陳友定。

隨著陳友定被擊敗,整個江南,自此之后,就全都是朱元璋的地盤了。

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開國之戰,就進入到了下半場。

在這之前,朱元璋的對手,是江南群雄,是起義軍內部的幾個分支。但是在這之后,朱元璋面對的,是北方的元朝政府。

在殺入福建的同時,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正式任命徐達,作為北伐軍的統帥,領兵二十五萬開始北伐。

在明軍北伐開始之前,朱元璋一直扮演都是統帥角色,他一直都堅持親自在前線帶兵。但是北伐開始之后,朱元璋卻開始坐鎮中樞,指揮全局。至于前線的戰爭,則是被他交給了徐達和常遇春等人。

從這個時候開始,朱元璋的角色,開始從一個統帥,徹底轉型為帝王。

北伐軍北上之后,在朱元璋的安排下,首先殺向山東地區。因為之前元朝剛剛和劉福通這邊打完,幾乎被劉福通打穿了全境。

所以這個時候的元朝軍隊,實力非常弱,根本就擋不住徐達。很快,徐達就迅速殺入山東,占領大量地盤。

而當徐達在山東站穩腳跟之后,下一步,北伐軍分出一部分軍隊,迅速向河南地區進攻。最終,這部分北伐軍,直接攻占了潼關!占領潼關之后,元朝京城和關中地區的聯系,就徹底被打斷了。接下來,就算關中這邊的元軍,想要支援參戰,也會被擋在潼關以西。

當北伐軍在前線一路大勝的時候,公元前1368年初,也就是徐達剛剛領兵北上一個多月以后,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年號洪武,國號大明!

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作為一個朝代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登基之后,朱元璋借著開國分封的機會,迅速安定了人心。而接下來,等到北伐軍扼守住潼關之后,朱元璋親自來到汴梁,開始親自指揮北伐戰爭。此后,北伐軍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僅僅幾個月之后,就打到了北京地區。

就這樣,公元1368年八月,隨著明軍逼近北京,元順帝倉皇出逃,逃往北方的元上都。就這樣,這一年八月,徐達親自率兵,進入了北京城。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不過,徐達攻占北京,這件事只能說是明朝北伐的一個關鍵節點,并不能說是完全勝利的一個標志。因為當時關中地區,以及山西、甘肅、云南等多個地區,都還在元朝的控制范圍內。

四川那邊,暫時也依然還由明玉珍的兒子控制。

而接下來,拿下北京之后,徐達趁勢率兵向西。

在這一年年底,徐達殺入太原,并且收回了整個山西。收回山西之后,明朝這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迅速消化了之前攻占的地盤。幾個月之后,公元1369年三月,明軍殺入陜西。

此后五個月里,徐達橫掃陜甘地區,先后擊敗了元朝名將王保保,以及元末地方軍方張良弼、李思齊等人。

所以,到了公元1369年年底,整個長城以南的區域,除了四川和云貴地區之外,基本上已經全部被明朝占領了。

此后的一年時間里,明朝開始以長城一線為基礎,重新構造防御體系,并且對原屬于元朝的地盤,重新派遣官員進行管理。如此,一年之后,等到明朝內部再次完成了整合,朱元璋任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征討巴蜀地區。

接下來的戰爭,可說的同樣不多。僅僅幾個月之后,湯和就帶著軍隊,順長江而上,先拿下了重慶,而后兵圍成都。

最后,公元1371年七月,明家投降,巴蜀之地自此被明朝徹底拿下。

拿下巴蜀之后,朱元璋再次組織了北伐軍,北上進入草原。這場戰爭,被后世稱作‘二征北元’。和之前一路大勝不同,這一次北伐,明朝很難得的輸了。后世普遍認為,這是明朝軍隊第一次進入草原作戰,缺乏相應的作戰經驗,所以才輸了。

所以,此后近十年里,明朝開始暫停對外的大規模戰爭。一邊努力培養騎兵軍隊,一邊穩定內政。在這十年里,朱元璋開始解決明朝高層的黨爭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浙東黨和淮西黨的斗爭。同時,朱元璋還趁機解決了丞相的職權問題,完成了收權的任務。

這個過程,最后以丞相胡惟庸被殺而結束。等到胡惟庸被殺之后,明朝高層開始高度集權。再之后,朱元璋才再次大規模對外擴張。

就在胡惟庸被殺之后不久,北元入侵明朝邊境。朱元璋趁勢以徐達為大將,開始第三次征討北元。

這一次,明軍打贏了,并且一口氣推進到了臚朐河沿岸,接近了地理意義上的漠北地區。

同樣還是在這一年,明朝的北伐軍回師之后,朱元璋趁勢任命傅友德為主帥,直接帶著軍隊去征討云貴地區。

這場仗打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兩年之后,元朝留在云貴地區的殘余力量,基本被消滅。戰爭結束之后,大部分明軍撤了回來。唯有朱元璋的干兒子沐英,留在了云南,開始長時間鎮守當地,後來就有了著名的沐王府。

至此,云貴地區,也被明朝徹底控制住了。

拿下云貴之后,又過了幾年,到了公元1387年,朱元璋又任命馮勝為主帥,第四次征討北元。這一次,明軍再次大勝,同時將遼東地區,收入到了明朝的版圖范圍內。

而在四征北元之后,僅僅只過了一年的時間,明朝的情報機構,就發現了北元政府在草原上的位置。所以,公元1388年,明朝將軍藍玉,再次率軍北上。這一次,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當中,徹底擊潰了北元統治核心。

隨著北元統治核心被擊潰,此后,殘存的北元勢力,也徹底分裂。接下來的幾年里,明朝又多次小范圍出擊,占領很多地盤。到了公元1393年,明朝終于成功占領河西走廊。

不過,在明朝擴張到河西走廊的同時,朱元璋最喜歡的那個太兒子,太子朱標,忽然去世了。而朱標的趨勢,則導致朱元璋不得不停止了所有對外擴張,開始專心準備皇權傳承的問題。所以從這時開始,明朝開國時期的擴張,才算是徹底結束。

這就是明朝的開國戰爭史。

縱觀明朝的開國,我們不難發現:朱元璋的成功,既有時代因素,也有個人原因。而朱元璋本人,之所以能在元末亂戰當中勝出,最關鍵的,還是在于他本人實在是太能打了!

如果朱元璋沒那麼能打,早在當年陳友諒的第一波進攻當中,明朝可能就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