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既無王爵出身又一般,為何會選擇「宋」作為國號?
2023/09/08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病逝,繼位的是只有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如果是太平盛世還好,長大后可以主政,但是在五代這種皇帝輪流做的時代,注定不會長久,果然次年正月初三,殿前督檢點趙匡胤被部下擁立稱帝,輕而易舉地奪取后周政權。

陳橋兵變

新朝新氣象,自然得改國號和建元,但在國號問題上,趙匡胤犯了難,畢竟自己身上既無王爵,祖上也很一般沒啥顯貴人物,要知道之前王朝的建立要麼認個祖宗,要麼有個王爵,他最高的官職不過是殿前都點檢外加之前半年的歸德軍節度使,總不能叫「殿朝」或者「歸朝」吧。

思來想去,想到歸德軍節度使駐扎在宋州,干脆取名叫「宋朝」吧,可以說相當隨意,其實取名宋還是很牽強的,理由也是牽強附會,但在五代十國,改朝換代如同兒戲,也沒人在意,說不定過幾天又換了,但沒想到趙匡胤居然坐穩江山,宋居然國祚三百年。

歸德軍節度駐地在宋州

現在我們看看趙匡胤當時取國號到底有多倉促和牽強。

五代之前,王朝取國號一般都源于禪讓邏輯和血緣邏輯,首先就是禪讓邏輯,比如都侯王莽、王曹丕、王司馬炎、王劉裕、王李淵等等,他們稱帝后國號都源自封號,武則天的「周」也是源自于父親的追封的國公。

其次就是血緣邏輯,比如祖上闊過的,自己也是皇族血脈的,比如劉秀、劉備、劉淵、李存勖等等。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大家輪流稱帝,而且禪讓制破產(李從珂自焚宣告王莽開創的禪讓制結束),大家定國號分為兩種,要麼認祖歸宗,要麼就是根據自己實際控制地

姓劉的以「漢」為國號,比如后漢、南漢、北漢、姓李的以「唐」為國號,比如后唐南唐,而郭威祖上沒怎麼闊過,非攀附自己是姬姓(虢叔)的后裔,順利的以「

」為國號。

五代十國

而認祖歸宗之外就是根據自己的爵位或者實際控制地來立國號,比如梁王朱溫以「」為國號,控制地的石敬瑭以「晉」為國號,不過石敬瑭路子比較野,自認兒皇帝,先讓契丹封他為晉王,然后稱帝建立后晉。

控制蜀地的王建和孟知祥分別建立前蜀后蜀,控制閩地的王延鈞建立閩國,控制吳地的被唐昭宗封為吳王的楊行密建立南吳,控制越地被唐昭宗封為吳越王的錢镠建立吳越,控制楚地被朱溫封為楚王的馬殷建立馬楚,擔任荊南節度使的高季興建立荊南等等。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這里經營多年,這里已經成為自己的實際控制地,甚至很多人都有這里的王爵。

趙匡胤能結束五代亂世,能力還是很強的

至于趙匡胤,即位前根本沒有和「宋」有關的爵位,也沒真正控制過宋地,也沒有自己實際控制的地方,雖然歸德軍節度使雖然駐節在宋州,但趙匡胤根本沒去,因為他是殿前都點檢,需要在東京任職,也沒在宋州待過,而且是他的第四個節度使,擔任時間最短,「宋」對于趙匡胤來說沒啥特殊性

而且在此之前,趙匡胤還擔任駐扎在滑州的義成軍節度使、駐扎在許州的忠武軍節度使以及駐扎在同州的定國軍節度使,按照這樣說法,他建立的朝代也可以叫「滑朝」、「許朝」、「同朝」。

所以趙匡胤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憑借戰功和軍內人緣加上柴榮的信任,才完成自己人生的逆襲,以至于資歷太短還沒得到任何爵位,像他這樣的人在五代十國中比比皆是,而之前姓趙的還沒有出過皇帝,比不上姓李或者姓劉的直接以唐漢為國號。

宋變成了「送」,這是趙匡胤始料不及的

硬要扯上關系大概就是秦始皇的嬴姓趙氏了,學陳霸先以姓為國號?但陳霸先人家先是封陳王的,自己總不能直接以姓為國號吧。

這也側面證明了陳橋兵變并非事先謀劃,而是即興發揮。如果一早就圖謀不軌,就應該就事先考慮好新建的王朝的國號,還得編一整套合乎天命的故事,畢竟因為歸德節度使駐節宋州就改名為「宋」就和鬧著玩似得。

不僅如此,五代武將嘩變也得需要文官配合來走一遍禪位的程序,而走程序的時候很多人發現一些地方都不符合文官立的制度,比如很尷尬的居然沒有禪讓的詔書,好在翰林學士陶谷(他不是趙匡胤集團的人)有經驗,搶先先擬好了禪位詔書,這才避免了尷尬。

可以說趙匡胤的即位非常的倉促,選國號和選年號都需要幾天內定下來,趙匡胤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去斟酌,年號可以先擬定,反正可以換,「建隆」這個年號沒什麼問題。

以商代周,天理循環

所以趙匡胤以「宋」為國號,其實是勉強得不能再勉強的選擇,誰讓他的基本盤只有一個軍隊呢,沒有自己的駐地,別的開國皇帝在開國之前都有自己的基本盤了,也搭建好了自己的內政和軍事的體系,畢竟百姓安穩才是最關鍵的。

不過好在「宋」還是不錯的選擇,宋即是商,以商代周,天理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