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方谷之戰中,司馬懿被燒死,那麼諸葛亮能統一天下嗎?
2023/09/18

前言

公元234年秋,蜀漢軍師諸葛亮率軍35萬,第六次對曹魏用兵。此時,57歲的諸葛亮已是風燭殘年,但為報答先主劉備托孤之責,他還是勉力支撐,發動了自己的最后一次北伐。

經過幾個月的戰事,諸葛亮占據了祁山一帶的要地。當他在山間偵察時,發現一個像個倒掛的葫蘆一般的狹長山谷,名叫「上方谷」。諸葛亮靈機一動,決定在這里設下埋伏,置司馬懿于死地。

一、上方谷之戰,諸葛亮幾乎置司馬懿于死地

《天降奇雨,諸葛亮火攻失敗》

他命令軍士在這個山谷的周圍堆積大量的柴草,并澆上油脂,然后側面兩頭各開一條小道,連接谷外。這個陷阱準備得密不透風。諸葛亮接著便退兵出現敗相,誘使司馬懿進入這個絕地。

司馬懿果然中計,親率大軍追擊諸葛亮軍。當司馬懿進入這個馬蹄形的山谷時,已經被困在其中,前后都被堵死。這時,蜀軍突然現身,點燃了四周的柴堆,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

司馬懿父子三人被困在火海中,大驚失色,司馬懿抱著兩位兒子痛哭道:「天要亡我啊!」火勢太猛,三人即將葬身火窟。就在這千鈞一發之時,突然天空陰云密布,傾盆大雨落下,瞬間撲滅了熊熊烈火。司馬懿趁機率軍突圍逃脫,諸葛亮的算計再次失敗。

在此之前,諸葛亮對上方谷的地形已進行了仔細勘探,發現這個四面環山的谷地若遭遇火攻,敵人必無生路。于是他細心布置,挖掘隱蔽通道,在谷內隱藏大量燃料,準備置司馬懿于死地。

這次北伐,諸葛亮投入了許多心血。他一心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甚至不惜孤注一擲,置敵人最高統帥于死地。即便老天不長眼,司馬懿逃過一劫,但這場戰役也重創了曹魏的精銳主力。

對于疲于奔波戰事的諸葛亮來說,這是與死神賽跑的絕地反擊。他深知自己已到病入膏肓的地步,如果這次再無斬獲,自己恐怕也難以支撐下去。所以他選擇孤注一擲,一鼓作氣,希望能擊潰魏軍,為蜀漢爭取到喘息之機。

雖然最終因為天公不作美而功敗垂成,但諸葛亮臨危不懼,胸有成竹的智勇表現,依然讓后人刮目相看。這場戰役以失敗告終,但諸葛亮的胸襟和氣度已超越生死。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司馬懿真的命喪上方谷,諸葛亮能否趁機消滅曹魏,從而統一三國呢?

二、蜀漢局勢所限,統一三國難如登天

《曹魏國力雄厚,北伐依舊艱巨》

雖然上方谷一戰,諸葛亮幾乎取司馬懿狗頭,但要消滅魏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國鼎立之時,曹魏占領中原和北方廣大疆域,國力最強。人口眾多,糧草充足,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軍隊。曹魏擁有易守難攻的地利優勢,腹地資源豐富。

即便斬殺了司馬懿,曹魏仍有許多出色的謀士和猛將,最多拖慢統一中原的步伐,不會動搖魏國的根基。曹叡繼位后,由司馬懿輔政,曹魏的政治運作非常穩固。

且曹魏邊境戍守嚴密,防御工事堅固。每每蜀軍北伐,曹魏都能迅速調動大軍進行反擊。諸葛亮想要真正擊潰魏軍,必須先克服魏國的層層防線,這本身就非常困難。

相比之下,蜀漢只占有巴蜀一隅,軍力遠遜于魏國。蜀地多山,糧食產量有限,難以趕上軍隊的消耗。想要真正擊潰魏國,必須先占領關中平原,控制西北,取得足夠的后勤支持,才能持續對抗曹魏的中原大軍。

可是曹魏早有防備,將邊境百姓撤空。即使諸葛亮占領了土地,也難以獲得糧草和人力資源。每次北伐都要小心翼翼地計算糧食消耗,否則一旦兵糧不濟,勢必會以失敗收場。

就算諸葛亮殲滅了司馬懿的主力,難保接下來會有第二支大軍前來報復。蜀漢沒有足夠的國力支持長期的消耗戰,北伐的困難可想而知。

所以即便上方谷一戰取得勝利,魏國實力也難以動搖。蜀漢要完成統一大業,道路迢迢,前景渺茫。

《國內三足鼎立,矛盾重重》

除了外患,蜀漢國內也存在著難解的系統性矛盾。這源于各個集團的利益沖突。

早期跟隨劉備東征西討的東州集團、入蜀前在荊州發展壯大的荊州集團,以及原劉璋手下的巴蜀集團,各懷鬼胎,都想在蜀漢的政治舞台上占據主導地位。

東州集團歷來目中無人,處處打壓其他集團。荊州集團暗中孤立東州集團,又怕巴蜀集團坐大。巴蜀集團想擴張在朝中的勢力和話語權。三方明爭暗斗,國內矛盾尖銳。

劉備起初依靠東州集團發跡,後來重用諸葛亮等荊州集團官員治理蜀中。這讓東州集團頗有怨言。劉備去世后,東州集團趁機想奪回權力,與其他集團爭斗不斷。

這些積淀已久的矛盾,隨著主要人物的相繼去世而激化。劉備、關羽等老一輩人物依靠個人威望暫時壓制住,等到他們去世,各集團就格外明目張膽起來。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勉力支撐朝局,但他明白,最好的解藥就是外部的戰爭。所以他一再發動北伐,試圖通過外患團結內部,把各集團的注意力從爭權奪利導向到對外擴張上。然而一旦北伐失敗,國內危機就會重新浮出水面。

內部這種你爭我奪的混亂局面,嚴重削弱了蜀漢的戰斗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政權動蕩,危及國家安全。這也注定了蜀漢沒有足夠的國力真正戰勝曹魏。北伐一旦失敗,國內矛盾就會卷土重來,元氣更加衰敗。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即便司馬懿去世,也很難突破這個困境。想要真正統一三國,蜀漢必須解決根本的國力不濟問題,這已經非諸葛亮一人之力所能改變。

三、面對現實,統一天下終成泡影

《國勢傾頹,統一終成空想》

所以,如果司馬懿死在上方谷,對蜀漢最終統一三國也難以產生決定性影響。諸葛亮作為智勇雙全的卓越政治家與軍事家,深知北伐的艱巨。但為了蜀漢的長遠計,他不得不孤注一擲,哪怕是自我犧牲。

然而他也清醒地認識到,就目前的國力,想要一舉消滅魏國無異于癡人說夢。但為了守住一線希望,他必須去做,哪怕失敗的機率非常大。

蜀漢始終處在山重水復之地,無論人才或資源都難以與中原諸國相比。劉備晚年已深感疲倦,國力日趨衰微。荊州既失,蜀漢的死穴就此暴露無遺。

此時的蜀漢,就像一只急速老去的獅子,雖然聲名赫赫,卻早已沒有盡統江山的實力。

諸葛亮明知國運已去,卻依然義無反顧地拼搏到了最后一刻。

234年冬,57歲的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臨終時他嘆道:「吾不得與漢中王再會矣!」可見他對統一大業的無限遺憾。

諸葛亮一生氣貫長虹,先后六次率領蜀漢大軍北伐,屢建奇功。但最后還是未能改變三國鼎立的格局。面對國勢的傾頹,諸葛亮的北伐也難以扭轉乾坤。

結語:現實阻人夢,終究難逃一死

面對國力懸殊的現實,蜀漢統一三國的夢想,終究只能是一場注定以失敗告終的壯麗鬧劇。

諸葛亮的一片蒼白忠心,也無法扭轉天意弄人的結局。作為個人,我們不得不佩服他殫精竭慮的奮斗;但作為旁觀者,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有些夢想終究會被無情的現實所摧折。

人各有命,時運不濟是任何英雄所無法改變的。諸葛亮竭盡全力也不能例外。最后他不得不以身殉國,卻也無怨無悔。

三國恩怨已遠去塵土,現實永遠是每個時代的主宰。我們雖不能逃脫時運的安排,卻可以像諸葛亮那樣,盡全力去追求心中的理想。縱然失敗,亦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