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山東出土秦代石碑,碑上四個字令人動容,學者:秦始皇不容被污蔑
2023/10/16

1921年,山東膠南,一位名叫王培祜的學者帶隊在瑯琊台的山嶺中「搜山」,而他的目標是一件頂級國寶——「瑯琊刻石」。

所謂瑯琊刻石,乃是秦始皇東巡瑯琊時,命丞相李斯親筆篆刻的石碑,用以頌揚大秦威德,宣誓自己四海一統之志。除了瑯琊外,秦始皇還在其他六處地方留下了石刻,并將之統稱為「秦刻石」。

然而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各地的石刻均風化、腐蝕嚴重,遺跡多已不存。唯有瑯琊石刻以及泰山石刻保存了下來。相比于泰山石刻,瑯琊石刻保存更為完好。泰山石刻僅余十字,而瑯琊石刻仍有86字。

為了保存瑯琊石刻,歷代地方政府都做出了極大的努力。然而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瑯琊石刻還是出現了崩壞的狀況。為此,諸城縣知事宮懋讓以鐵束之,勉強保住了石刻的原貌。但到了道光年間,鐵環嚴重銹蝕,石刻再次崩裂。無奈之下,知縣毛澄專門在石刻上筑了個涼亭,希望能為其遮蔽風雨。

但到了光緒年間,天降雷暴,瑯琊石刻不幸被閃電擊中,慘遭轟碎。為了保住這一國寶,1921~ 1922年,諸城學者王培祜毅然兩次登上瑯琊台,搜尋石刻殘片,最終將石刻重新拼接。如今殘碑高129厘米, 寬67.5厘米,厚37厘米; 現存碑文13行,86字。為了更好的保護石刻,此物被保留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國寶中的國寶。如今的瑯琊台上,石刻為原樣復制品。

瑯琊石刻不僅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以及書法價值,同時還為我們探究秦始皇的內心提供了第一手的書面材料。

自秦朝滅亡以來,秦始皇一直被視為窮奢極欲的獨夫暴君。他殘虐百姓,征發無已,修建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以及馳道,都是為了滿足他的個人欲望,為了保證他的王朝千秋萬代。然而瑯琊石刻以及其他石刻顯示,秦始皇或許并不是一個自私的獨夫民賊,而是為民族深謀遠慮的大政治家。

在瑯琊石刻上,有句話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其中,「天下和平」是讀之最令人動容的四個字。根據《史記》記載,在秦始皇其他六處石刻中,也著重地強調了和平的重要性。

例如驛山石刻宣稱:「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東觀石刻明言:「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總而言之,通過石碑,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最大的愿望便是「天下和平」。而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這種和平簡直是奢望。

長平之戰尸骨

自東周以來,天下紛亂,諸侯爭霸,各地貴族為了自己利益,無歲不戰,無歲不征,殺人盈野,血流成河。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士卒經常要承受無妄之災。據梁啟超統計,根據《史記》記載,光在戰國時期,戰死的士卒就多達200萬,而死傷的平民更是不可勝計了。

然而秦始皇嬴政卻以雷霆之勢,以10年時間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從此百姓不用再承受戰亂之苦,不用再因無謂的戰爭承擔無謂的勞役。為了永遠消除戰爭,秦始皇拆毀城墻,銷毀兵器,修建馳道,均是為了中原不再出現割據;為了抵御外侮,他北征匈奴,南征百越,為得都是消弭外患,以戰止戰,消除戰爭的策源地。

他希望以百姓一時的辛苦,換取萬世的和平。為此,秦始皇自己也沒閑著,他也非常辛苦。原本,秦始皇完全可以躲在咸陽的皇宮中,每天鶯歌燕舞,當太平天子。然而秦始皇卻表現得比平民百姓更累,每天要批閱120斤的奏折。同時,他還冒著寒冬、酷暑到處巡游,從極西到極南,都留下了秦始皇忙碌的身影。要知道,這種巡游可是一種苦差事,和乾隆「六下江南」的游山玩水完全是兩碼事。

最終,秦始皇因積勞成疾,死在了巡游的路上,年僅50歲。若他每天悠游度日,怎麼會只活到這點歲數?若再給他幾年壽命,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人絕對不會掀起什麼風浪。若他像平常老人一樣安詳地死去,皇位又如何會因沙丘之謀而落到昏庸、殘暴的胡亥手中?若仁厚的扶蘇登基,秦朝何至于二世而亡?

或許秦始皇的確是暴君,但他絕非我們所想象的獨夫民賊,而是一個勤政、刻苦、遠見卓識的大政治家。他留下的制度和萬里長城屹立了2000年,讓中國成為一個超穩定的帝國。而他的努力,消弭了多少戰爭,保住了多少百姓的性命?因此,秦始皇不容污蔑。

正所謂「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秦始皇的軀體正靜靜地躺在他的陵墓里,而他的龍魂必將保佑中國,直到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