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鄱陽湖水位下降,400年前的古橋重見天日,雄姿至今令人肅然起敬
2023/10/29

前言

都昌,鄱陽湖邊這塊福地,素有「楚門通衢」之稱。自古以來,白鷺棲江畔,漁船入洞庭,都昌便是鄱陽湖邊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鎮。這片熱土孕育出勤勞的人們,他們世世代代在湖邊打拼,繼承著勤勞樸實的楚文化。

都昌,楚門通衢之地

都昌此地四季如春、陽光明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產糧、產棉、產絲、產茶、產油皆優良。尤其是稻米,堪稱一絕,清香可口,甘美非凡,不僅供都昌本地消費,更遠銷各地。都昌人民以自己這塊福地為豪,他們熱愛這片土地,用智慧和汗水開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只是這天造的鄱陽湖,也給都昌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湖水廣袤,兩岸無法直接往來。

每當枯水期來臨,湖床盡顯,百姓只能艱難涉水。而一到漲水期,湖面漫天,遠近阻隔,百姓出行更形艱辛。

都昌雖處于鄱陽湖腹地,卻無法直接利用這水網交通,與其他湖邊城鎮來往。百姓要到對岸的城鎮,必須繞湖漫行數日,極為耗費時間與精力。尤其當緊急情況來臨時,更是沒法快速趕往對岸求助。都昌雖地處要沖,卻也因湖水阻隔而孤立無援。

錢啟忠多次奔波于朝廷

都昌知府錢啟忠深知百姓之苦,但他也明白,要改善百姓出行,必須有一座橫跨鄱陽湖的橋梁。然而,這工程浩大,朝廷早已自身難保,無暇顧及。錢啟忠為百姓著想,四處奔波,不止一次上書朝廷,請求修建湖橋。

他在奏折中詳細陳述都昌百姓的處境,以及修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他提出用木材與石料合建橋梁,既可依托本地物資,又可使橋身牢固,不會輕易毀壞。可惜終因經費不足,難以為繼。

錢啟忠不氣餒,又三次上書朝廷,請求撥款支持修橋。可朝廷早已國庫空虛,錢啟忠的請求再次石沉大海。眼見農歷新年將至,百姓盼望回家團聚,錢啟忠不忍心看他們再在寒冷刺骨的湖水中踏泥前行。

為了百姓的安危,他再次帶著親手書寫的奏折來到南京朝廷,跪在敞篷冰冷的殿前,懇請皇上施恩準奏,撥給修橋經費。他以百姓安危為重,不顧官場仕途,只求朝廷能眷顧百姓,哪怕少撥一點經費也好,總比讓百姓再在湖水中受罪要強。

募捐修橋 資金艱難

見朝廷對修橋興趣不大,錢啟忠改變策略,倡議當地官員集資修橋。他首先捐出自己多年的俸祿,以身作則鼓勵人心。鄉紳們對這位愛民知府也是推崇備至,紛紛解囊相助。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其中,錢啟忠還親自去富人家中拉票,向他們說明修橋的目的,請求他們為百姓貢獻一份力。一些官員和商人被他的誠懇打動,紛紛解囊相助。 然而,要修一座橫跨鄱陽湖的橋,僅憑個人力量難以完成,錢啟忠再次上書朝廷,請求撥款支持。

他在奏折中表明,此項目不僅關系都昌百姓的福祉,也關系到鄱陽湖流域多個縣的交通命脈,朝廷必需給予重視和資助。可惜,這又一次石沉大海,明廷自顧不暇,無暇他顧。 看來,要想完成修橋,只能靠募捐。

錢啟忠四處奔波,請求官紳們再次慷慨解囊。但多數人已經捐得手軟,能再解囊者寥寥無幾。

錢啟忠自己也已無力再捐,只得向百姓募捐,并設法說服他們為自己的福祉做出貢獻。看到百姓的生活艱辛,錢啟忠心中倍感痛苦,但為了修橋這個大局,他不得不請求百姓的支援。在他的勸說下,許多百姓紛紛送上自己微薄的錢糧,用于修橋建設。盡管捐得十分辛苦,但他們都明白這是為自己的福祉著想。

朝廷微撥修橋經費

在錢啟忠的不懈努力下,修橋資金終于勉強到位。他四處奔走,動用各種人脈關系,終于爭取到朝廷微撥一筆修橋經費。雖然遠遠不夠,但也讓修橋工作見了希望。百姓得知朝廷肯支持修橋,也紛紛開心鼓掌,他們由衷感謝錢知府為百姓福祉奔波呼號的大愛精神。

錢啟忠將朝廷撥款與本地募捐善款合并,勉強湊足了開始施工的基本資金。他決定當機立斷開工,以免資金繼續縮水。為確保工程質量,他還特意從南京延聘了幾位架橋高手前來助陣。這些建橋專家與本地匠人配合默契,為這座橋的成功架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施工堪稱人間奇跡

公元1631年,鄱陽湖畔,修橋工程正式啟動。修橋選址從都昌到湖對岸的星子,這條線最短,也是來往兩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施工隊伍一分為二,從兩岸同時動工,朝中間匯合。

工地上,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映入眼簾。他們或在水中搗毀大石,或于岸上搬運木料。石匠們漫步湖中,尋找合適的巨石。繩索牢牢綁住巨石,再由牲畜拖拽到岸上。木匠們則選擇好材木,仔細加工,制成橋墩。

所有的工作都井井有條地進行著。

湖水波濤,風浪不定,工人們必須在水中作業,極為困難。許多人不慎掉入湖中溺斃,隊伍一時喪失了士氣。錢啟忠親臨施工現場,對工人們進行慰問,并給予經濟補助。他的關心讓大家重新燃起希望,毅然決定完成這項偉大工程。在錢啟忠的鼓勵下,大家咬緊牙關,晝夜不停歇地工作,終于在五年后修成這座宏偉的石橋。

這場修橋施工堪稱人間奇跡。從選材、制橋到架設,每道工序都經過精心設計,技術活兒均出自匠人之手。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以人的智慧戰勝了自然鬼斧神工。這座穿行在鄱陽湖上的石橋,成為他們智慧的結晶,也將益處百姓,受益千秋。

千眼石橋 ・ 百姓福音

這座石橋全長2930米,橋面寬1.2米,共有1100多個橋孔,因而得名「千眼橋」。它橫跨鄱陽湖兩岸,連接都昌與星子。從此,百姓往來兩地再也不用涉水踏泥,冬天也不必忍受刺骨的湖水。這條便捷的通道讓兩地民眾節省許多時間,也不再擔心交通阻隔。

千眼石橋猶如一道彩虹,架通兩岸。百姓們欣喜萬分,爭相踏上這座橋,體驗久違的暢通無阻。

他們已經預見此橋給生活帶來的變化:貨物可以運往對岸,產品可以遠銷外地,耕種魚獵更加便利,家人可以團聚......它是如此牢固,如同鑲嵌在湖中一條光滑的玉帶。百姓們相信,這座橋會永遠立于湖上,傳承都昌的繁榮。

為紀念錢啟忠的功績,百姓們也尊稱這座橋為「錢公橋」

。在他們心目中,這座橋是錢啟忠給都昌人民最好的禮物。也有老人說,當年修橋時自己也去捐過工,把有限的錢糧送到工地,為修橋添磚加瓦。現在橋建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成就了這座橋,他感到非常欣慰。

古橋流傳 ・ 見證百年

千眼橋建成后,便成為都昌、星子兩地最重要的交通要沖。明清兩代,它始終服務著兩地百姓,立足湖中,屹立不倒。只是後來鄱陽湖水位上漲,這座橋漸漸淹沒在水下,成為一道美麗的湖底風景。

時光荏苒,湖水總是變幻莫測。鄱陽湖曾一度干涸,千眼橋總算重見天日,老百姓們欣喜若狂。後來湖水又漲起,千眼橋復又隱入湖面。如此多次出現消長,古橋在水中沉浮,仿佛在向人們揮手致意。

時光飛逝,轉眼來到21世紀。

近年鄱陽湖水位不斷下降,創下歷史新低。千眼橋的身影也再次從湖水中現出。400多年的滄桑并未磨滅它的風骨,這座古橋仍以磅礴之姿橫亙湖中,成為湖光山色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結語

現在這座歷史古橋已成為重點保護文物,有關部門投入大量維修費用,對橋身進行加固。修復人員精心呵護,要將它恢復到最初的樣子。游客們不時駐足橋上,細細觀賞,感受這歷史建筑所蘊含的民族智慧與氣節。

站在千眼橋上遠眺,依稀可以看到百姓出行的喜悅,也仿佛聽到錢啟忠和工匠們投入修橋的歡呼......許多故事在長橋之上流傳,見證著民族精神的脈絡。這座古橋承載的不僅是實用價值,更是對后人的啟迪。

湖水消退,古橋重現,勾起都昌人千絲萬縷的集體記憶。這座橋不僅創造了交通奇跡,也彰顯了一位官員的大愛精神,祝福著都昌人民的生活。望著錢公橋巍峨的身影,我們由衷地敬佩先人的智慧,感恩他們給后人帶來的福祉。這座古橋將接續站立,見證中華民族「苦其民所苦,樂其民所樂」的美德。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