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間最偉大的情感。
清末的慈禧太后,在歷史上雖然臭名昭著,但她的一句「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道出了父母對子女情深意重的心聲。
任何人,不管好壞,作為父母,都會對子女傾注全部的愛。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許多作品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深情。
唐代詩人韋應物,女兒出嫁之際,寫下「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的詩句,描繪出父親與女兒分離的傷感。
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曾在給兒子的詩中寫道:「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表達出了父親想要保護兒子的心情。
然而,父母對子女的愛,并不總是表現為溺愛和保護。
隱居鄉間的大文豪陶淵明,已經44歲了。他膝下共有5個兒子,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作為父親,陶淵明也跟其他父母一樣,面臨如何教育孩子的難題。
陶淵明是大文豪,致力于學問,但他的孩子們卻正是個個好動不靜,只知玩樂的年齡。
他有五個兒子,可是一個也不學無術,對文字舍棄之。這更讓他心力交瘁,提不起精神。
大兒子阿舒已經28歲了,卻惰性很大,對讀書寫字興趣寥寥。二兒子阿宣雖有行為舉止,卻也不愛文字文章。三兒子阿雍已十三歲,連數字都認識有限。四兒子阿端與阿雍同歲,也對文字所知甚微。最小的阿通只有9歲,整天不思進取,只知道吃喝玩樂。
每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勤奮學習,遇到不愛讀書的孩子,就令人頭疼。家長們各有處理方法,有的打罵,有的軟硬兼施。但溫文儒雅的陶淵明斷不會粗暴打罵孩子,他的武器是文字。
這一天,陶淵明發現幾個孩子又在院里你追我跑,玩得不亦樂乎。
陶淵明喊他們來,嚴肅地說:「你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該認真讀書了。再這麼玩下去,將來要怎樣考取功名成為大官呢?」幾個孩子臉上還掛著笑,只是嘻嘻哈哈應了幾聲,轉眼又跑去玩了。
陶淵明嘆了口氣,心中苦澀。 他是一代文學大家,卻誕下五子,個個不學無術,不思圖強,這讓他頗感失望和心酸。
其實,陶淵明一直期盼兒子們能有所成就,但多年來,他們始終令他失望。他曾一再勸誡,或者懇求兒子們用心讀書,可惜一個個都散漫荒廢,不思進取。
起初,陶淵明還能寬容和包容。可隨著歲月流逝,兒子們不僅不進步,反而越發懶散,這讓他再也難掩心頭之恨。
今日,白髮已滿鬢,皮膚也不如從前飽滿,陶淵明感慨歲月不饒人。他一個文學大家,卻生了五不肖之子,這讓他備感凄涼和痛心。
盼望了多年,陶淵明終究還是沒能等來兒子們的進步。他們不但不愛好文藝,甚至連基礎知識都沒掌握好,連數字都認識有限。
回到書房,提筆寫下了《責子詩》。
他先是溫和地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希望通過感化,讓孩子自覺讀書。但頑皮的孩子們依然我行我素。
陶淵明語重心長地說:「青春易逝,該當及時抓緊時間學習。」孩子們還是渾不在意。
陶淵明終于嚴肅警告:「你們再這麼玩樂不讀書,將來必定一事無成,到時你們的母親該多麼傷心!」這樣語重心長的詩文,希望能讓孩子明白錯誤,然而那幾個孩子依舊我行我素。
這下陶淵明也火了,他寫下《責字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直白地點出孩子們的錯誤,表達自己作為父親的無奈和痛心。
這首《責子詩》傳下千年,陶淵明的教子之道亦成為千古佳話。當那幾個調皮的孩子長大后再讀這首詩,也必定會為自己兒時的頑劣感到無限慚愧。
一個父親面對淘氣不學無術的孩子,與之理論、感化,祈盼他日醒悟,也許這就是陶淵明這位父親的獨特之處吧。
這首詩開篇便寫道:「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直白地表達出自己的蒼老與兒子們的不學無術,可見他內心的落寞和悲愴。
詩中,陶淵明還逐一點評了各個兒子。
大兒子阿舒已二八歲,卻因為懶惰而一事無成。二兒子阿宣不愛文藝,只知行為舉止。三兒子阿雍、四兒子阿端都已十三歲,連六七都不認識。小兒子阿通只認識吃喝玩樂,對學習不聰明,不求上進。
一句句點評,字字戳心,將陶淵明多年來的失望和痛苦全然道出。他一生兩袖清風,卻未能教導兒子讀書識字,這份遺憾無疑將伴他終老。
看著五不肖之子,陶淵明心如刀絞,卻也無可奈何。他唯有祈求上天保佑,兒子們日后能夠懂事用功,不再令他操心。
《責子詩》寫完,陶淵明痛飲幾杯,以杯中物暫時忘卻這份心酸。他明白無論如何埋怨,時運已至此,兒子們是難以改頭換面了。
這首詩一經寫完,陶淵明臉上便露出了笑容。雖然兒子們的表現讓他失望,但他也明白,他們畢竟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并不愿意過分責備他們,而是希望通過這首詩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反思。
這首詩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村莊,引來眾人的歡笑。大家都被陶淵明的幽默感到贊嘆,同時也能在詩中感受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與關心。許多人說,這五個兒子可能只是遇到了些困難,只要耐心引導,就能變得更好。
消息很快傳到了兒子們耳中。他們個個都笑得合不攏嘴,這一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紛紛開始反思。他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以這首詩為鑒,督促自己向上。
時間飛逝,兒子們長大成人,各有所成。看到兒子們的成就,陶淵明感到無比欣慰。盡管他們曾被人看不起,但在父親的呵護下,他們終成長成才。
陶淵明這首以幽默批評兒子的詩,不僅讓人發笑,也引發了人們對教育和家庭的思考。它展示了一位父親的關愛之情,以及通過智慧影響兒子的教育之道。
陶淵明的責子詩,用詼諧幽默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父親面對兒子的無奈心情。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聰穎懂事,勤奮好學。但現實往往不如意,孩子的天性難以控制。
陶淵明筆下的兒子雖然聰明,卻懶惰不思進取。父親數次勸說,兒子依舊我行我素。這讓父親沮喪又無奈,只能將心中的苦楚傾訴于詩篇。「故步自橫」一句,道出了父親對兒子漫不經心的批評。「將息亦匪躬」一句,又帶上了父親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自嘲。
然而,在責備之下,陶淵明的內心依然充滿了對兒子的關愛。
他焦慮自己的勸誡無濟于事,無法幫助親生骨肉,為此備感痛苦和自責。
這首詩折射出作為父母的共同困境——孩子的天性不受控制。
面對這一現實,陶淵明選擇了平和地接納。
他并不強求兒子成為某種理想化的存在,而是任其天性,給予應有的關愛。這種態度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
同樣,作為父母,我們也會為孩子的天性和將來而憂慮。
有的孩子勤奮卻不夠聰明,有的孩子聰明卻懶散。我們無法強制改變孩子的天性,但可以通過耐心的引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例如,對勤奮但笨拙的孩子,我們可以多鼓勵,減少批評。聰明但懶散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啟發的方式引導他主動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要注意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用平和溫暖的心態去面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