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在明朝滅亡24小時前,發生了2件怪事,至今都讓人感覺詭異
2023/10/26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氣運」一說,對于王朝更迭,也是如此。在相信「氣運」的人的眼里,王朝的興起是由于「氣運旺盛」,王朝的衰落也是由于「氣數已盡」。

甚至,在王朝更迭之時還會發生一些「異象」,比如說天上出現七彩祥云,暗示著新王朝的崛起,又或者流星劃過天際,預兆著末代帝王的覆滅……

在明朝滅亡24小時前,發生了2件怪事,至今都讓人感覺詭異!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四面楚歌,強弩之末

眾所周知,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崇禎帝,他一即位就要面臨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雖然他曾經絞盡腦汁苦苦支撐,但終究沒能擋住大明覆滅的命運。

在崇禎執政的最后歲月里,大明王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內有長期的橫征暴斂帶來的民不聊生、結黨營私導致的政治腐敗和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外有強大的后金虎視眈眈。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崇禎帝依然沒有逃避責任,他艱難地平衡著各方利益,為了力挽狂瀾、守護大明江山苦苦支撐。這時候,在大明的西北部,出現了一個命中注定要為大明掘墓的人,他就是李自成。

出身貧賤的李自成雖然前半生漂泊流浪,但長期的底層生活讓他格外了解平民百姓在亂世中的辛酸,也讓他格外渴望得到權力。1629年,李自成終于抓住機會,揭竿而起,帶領農民起義軍造反了。

李自成發現自己的起義勢單力薄,便攜軍隊歸依闖王高迎祥,立下赫赫戰功,聲望日隆。在高迎祥戰死后,他便取而代之成為新一代闖王,帶著一群無家可歸的底層百姓討生活,在西北興風作浪。

隨著李自成在關中的肆虐,遠在北京城的崇禎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預感這個亂世的梟雄,將親手埋葬大明王朝。

李自成的軍隊後來果然勢如破竹,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進京師,兵臨北京城下。

此時的朝廷已經人心惶惶,大臣們嚇得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崇禎帝則緊急召見了包括吳三桂在內的4名大將軍,但誰都知道大明已經是強弩之末,都不愿意幫他,只有將軍唐通趕來求見崇禎。

唐通這位大將軍和其他人不一樣,他也算是一名愛國志士,在接到命令之后對朝廷始終忠誠的他,立即率軍趕來支援。見到崇禎以后,他當即提出要幫助他守護北京城。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患難見人心」,按道理來說關鍵時刻肯為國家社稷盡忠的唐通,應當得到崇禎帝的全部信任才是。然而,崇禎帝的腦回路本來就和常人不同,見到忠心耿耿的唐通,他甚至顯得有些冷淡。

其實這與崇禎帝的性格有關系,他生于亂世,從小目睹后宮、朝廷中各種勾心斗角,內心始終有很強的不安全感,也無法輕易地信任別人,換句話說就是疑心病很重。

唐通的實力不但沒有讓他感到放心,反而讓他頓起疑心和戒心:他看到唐通手握兵權,就決定必須始終提防著他,就怕唐通一旦叛變,把他賣給了李自成。

崇禎便秘密派出許多錦衣衛跟著唐通,時刻監視著他的一言一行,隨時向他匯報。唐通下的軍令無論大小,都必須請示他,只有等他拍了板,才能推行下去。在崇禎身邊,唐通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權力,一切都必須處于崇禎的嚴密控制之內。

唐通雖然對國家十分忠誠,但俠肝義膽的他也受不了被自己信賴的皇帝這樣猜忌,崇禎的所作所為令他十分寒心,他再也不愿意站在崇禎帝一邊了,反而謀劃著叛變,向李自成投降,最后他也確實這麼做了。

此事一出,左右都知道唐通這是被崇禎逼得毫無辦法,可以說崇禎的猜疑無異于自毀長城,令人捉摸不透。

沒有了唐通的援助,李自成要想拿下北京城可謂輕而易舉,就在大家都以為大明將亡的那一刻,忽然形勢似乎出現了轉機:

李自成并沒有急著叩關而入,而是派人帶信給崇禎帝,說他愿意帶著自己的軍隊歸降大明,只需要讓崇禎帝答應一系列條件。在信中,他也為自己的歸降開出了一系列優厚的條件:

一,他需要崇禎支付大量的真金白銀,賜予他雄厚的財力;二,他需要崇禎答應為他專門劃分一塊位于他西北老家的大面積國土,好讓他在那里自立為王,崇禎無權過問。只要答應這些條件,他隨時可以撤回西北老家。

周圍的大臣見狀,都在勸說崇禎帝假意答應李自成,設下一個緩兵之計,為反攻爭取時間。

這本來是一個可行的權宜之計,大多數皇帝都會答應,但崇禎固執地不同意。

他認為李自成的要求實在是太過分了,如果這次答應了,無疑承認了他是大明合法的「土皇帝」,是對自己統治和大明王朝正統的強大威脅。

再說了,要是現在同意了支付代價換取和平,萬一下一次李自成不滿足了,又故伎重演怎麼辦?崇禎不顧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憤怒地駁回了李自成的請求。

李自成也毫不客氣地大舉進攻北京,很快就把北京占領了。見到戰爭大勢已去,大臣們為了保全實力、準備反攻,紛紛建議崇禎帝出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什麼時候積攢了實力,再回來把李自成趕走,復興大明也不是夢想。

偏執的崇禎又一次拒絕了這個從長遠來看十分可取的建議。在他看來,自己是代表大明王朝正統的唯一帝王,要是連江山社稷都守不住,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即使是亡國滅種,自己也不能在危難時刻拋下群臣和百姓,像賊寇一樣逃跑,這樣簡直是對王朝和國家尊嚴的侮辱和踐踏,是明君所不齒的事情。天子死社稷,他選擇了就地等待。

在李自成就要打進皇宮時,崇禎帝見大勢已去,誓死守護國家的他為了不成為階下囚,決定以身殉國。

臨終時他也因為擔心大明的百姓被李自成窮兇極惡的軍隊凌虐,特地留下了遺囑:無論李自成怎樣處置他的后事,都沒有關系,但他必須善待城中百姓。

這一遺囑,充分體現了他一代仁君的品格,許多百姓終生懷念他。就這樣,崇禎帝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用三尺白綾結束了他短暫卻燦爛的一生。

縱觀大明王朝覆滅的最后24小時,其實并沒有什麼異象發生,有的只是崇禎帝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選擇,可見王朝的更迭背后不過是社會學的規律,而并非神秘的「氣運」左右。

-END-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