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道台:清朝時一個很特殊的官職,很少有人能講清這個職務是做啥的
2023/10/29

在那個飽受混亂與矛盾圍繞的年代,公元1860年4月,江蘇松江府下轄的上海小縣,卷入了太平天國的威脅之中。這是一場看似注定失敗的戰斗。

太平天國,曾憑借著一連串的勝利,占領了清朝的財富中心,蘇南地區,壯大的軍隊如烏云般密布,壓迫著所有的人。

與此同時,英法聯軍已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們不斷前進,迅速接近著天津。連皇帝也無法抵擋這股逼近的勢力。而這時的上海,還只是江蘇松江府的一個小縣,兵力不足,面對如洪水般洶涌襲來的太平天國軍隊,顯得捉襟見肘。

然而,在這個危急時刻,一位神秘的人物走進了歷史的舞台,他就是吳煦。

吳煦,身世神秘,卻有一雙智慧的眼睛,洞察一切。他的到來,宛如黎明中的第一抹曙光,給予了上海一線生機。在他的帶領下,上海的命運開始悄然轉變。

吳煦在當時身兼兩重要職務,一是「護理江南海關道」,二是「蘇松太兵備道」,這兩者都屬于清朝的「道台」體制。

「道台」,在清朝的官僚體制中,其地位雖不算高,僅為正四品官員。通常情況下,應對抗太平天國這等重大威脅的任務,本該由二品巡撫,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等經驗豐富、政府深信不疑的官員來承擔。然而,吳煦的嶄露頭角,卻似命運中的一抹奇異風景。

他并不符合那些傳統標準,卻成功組建了一支被后人傳頌的隊伍——「洋槍隊」。這支部隊,倚仗洋槍火力和裝備的優勢,創造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奇跡,成功擊退了太平天國的猛烈進攻,捍衛了上海城池。

吳煦的堅忍與英勇不僅令太平天國的領袖李秀成刮目相看,也在清政府內部引發了一陣深刻的震撼。事后,咸豐帝為了表彰他的卓越貢獻,親自頒賜了二品巡撫的頭銜,監督江海關的職位。

這一轉折,如同一場政治風暴,將吳煦帶入了政治生涯的快車道。他所領導的「洋槍隊」,不僅改寫了歷史的進程,也點燃了一顆新星,一顆流淌著堅忍與決心的星,將在中國的天空閃耀不朽。

然而,這一切背后,人們不禁要問,道台究竟是何等職務,竟能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個故事,就如同一部傳奇小說,以一個平凡的道台如何扭轉戰局的方式,鋪陳出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傳奇。

在那個清朝前期,道台這一神秘的官職,像一顆隱秘的明珠,隱藏在官僚機構的體系之中,只等待時機揭開神秘的面紗。

清朝的地方制度是「省—府—縣」,而道台則是位于省以下、府以上的官員,這個位置既特殊又微妙。

從品級上看,省的長官「巡撫」品級為從二品,府的長官「知府」品級為從四品,而道台則身居正四品,微微高于知府。他們仿效明制,繼承了明朝的地方機構,分為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司法的按察使司,以及主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道台,作為布政使司下轄的屬官,相當于省長的秘書,但在清朝,他們卻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清朝為了鞏固對地方的控制,賦予了道台們新的使命。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刻。

在遙遠的京城,皇帝的御案之下,一紙命令傳達到各地,改變了官員的職責與命運。產鹽大省紛紛設立了「鹽法道」,水運大省則建立了「水利道」。即便是那些平凡的省份,也設立了「驛傳道」負責驛站,以及「糧道」來負責糧食的收運。這一變革,如同風暴席卷而來,掀起了地方官員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這新舊交替之際,各地的官員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職責和任務。他們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也伴隨著更大的責任。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他們需要應對地方的各種問題,確保鹽法和水利的暢通無阻,保障糧食的安全儲存。這個新使命,不僅要求他們智慧和膽識,還要求他們發揮領導才能,確保中央政府的政策在地方得以順利貫徹。

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革,也是一個官員們為國家和地方獻身的時刻。他們將在這個新的職責下,書寫著自己的歷史,承擔著更大的責任,為清朝的繁榮和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使得道台的種類多樣化,專業化,以及日益復雜。他們的任務分為兩個主要方面。首先,為皇帝籌集財富,道台的存在意味著每一條糧道、每一座鹽礦都避免了地方官員的橫征暴斂,直接向皇帝納稅。其次,道台負責監督地方具體事務,有效地分散地方權力,同時也充當了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初設道台時,他們的角色相對明確,作為地方行政與上級部門的聯結,提高了行政效率。然而,這一體系是有代價的,它在明制之上懸掛了一套虛擬的結構,這套體系的內部如同火藥桶,隨時可能引爆,造成無法預料的后果。這種神秘的角色,就如同宮廷內的一顆不為人知的心臟,一直跳動在歷史的長河中,等待著揭開真相的時刻。

清朝時期,道台這一官職充滿了繁復和混亂,它的存在不僅是官僚制度的一種怪異產物,更像是一顆神秘的蛋糕,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但只有少數精明之輩真正得以享用。

道台的工作領域千差萬別,幾乎涵蓋了封建王朝的每一個事務,但奇怪的是,分布卻極不均勻,有些地區擁有眾多道台,而有些地方則嚴重缺乏。這不僅讓官職的分配顯得隨意,還讓人們質疑清朝政府的決策是否合理。

它的品級混亂不堪,從表面看,道台是正四品官員,但實際上,因為它代表皇權,有時候會突破品級規定,甚至高于巡撫。這給地方官員和道台之間的關系帶來了混亂。爭論成了家常便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權力越分散,朝廷越難以掌控,整個地方出現了混亂的局面。

隨著道台數量的增多,清朝統治者也難以管控他們。道台在地方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擁有重要的信息渠道,使得一些道台可以迅速積累財富,拉攏當地豪紳,欺壓百姓。但道台的忠誠也成了問題,有的官員可能不再效忠皇帝,而是加入官僚集團,卷入政治斗爭。

在這個時期,道台也開始變得「可買可賣」,成為一個可供販售的官職。它成為了朝廷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尤其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道台的售價高得驚人,而道台的年俸祿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它們很難通過工資回本,只有靠濫用職權來獲取財富。

光緒年間,買官現象愈演愈烈,官職的貶值讓朝廷面臨困境,但財政上的壓力迫使官職販賣繼續存在。權力總是有限的,當道台數量增加時,每個道台的「平均權重」就會減弱,導致一些在位的道台陷入貧困。道台官職漸漸成了一場政治的彩票,帶來了無盡的混亂和不確定性。

在這一混亂時期,清朝官場充滿了機會和陷阱,貪婪和道德之間的沖突愈加明顯。雖然有一些道台像李衛一樣能守正道,但更多的官員卻沉溺于欺壓百姓的陰暗面。清朝的政治體系變得錯綜復雜,充滿了利益和權謀,而道台這一職務也逐漸失去了正面意義,變成了一個符號,象征著混亂、貪婪和道德的崩潰。

鴉片戰爭,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也讓清朝的官僚機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在戰后,清朝被迫開關通商,這一歷史事件讓地方官員和道台陷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由于很多地方大員不愿意與洋人打交道,而朝廷又沒有專門的外交部門,因此,許多地方便直接派遣道台與洋人交涉。

這些道台本就是為了財富而來,而在與洋人的交往中,一些人甚至淪為洋人的買辦。吳煦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不僅擁有一套鴉片走私產業,還雇傭了洋槍隊來抵抗太平天國的進攻。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護自身財產,他們不得不拼盡全力,即便違背了清朝的原則。

然而,吳煦只是眾多類似道台中的一員,他們打著朝廷官員的旗號,實際上從事著走私和販賣活動。他們的工作雖然有合法的外衣,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欺騙和不正當交易。

清朝政府對這些情況心知肚明,但他們既不愿意做出改變,也無法做出改變。道台是朝廷的一個重要擴收手段,通過一紙命令,他們就能夠從民間吸收大量財富,這是朝廷不愿意放棄的好處。

此外,清朝末期,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相當薄弱。很多地方省份已經把稅收抵押給外國侵略者,甚至無法征收到足夠的稅款。在這種情況下,賣掉地方官職似乎成了一個應對之策,至少可以幫助朝廷籌措一些資金。

然而,這一決策最終導致了清朝官僚體系的腐化和社會的混亂。越來越多的買辦商人崛起,一旦積累了一定財富,他們就會尋求成為官員。雖然道台并不能擁有實際的政治權力,但他們仍然可以通過金錢手段牽制和控制政府。

官職可以買賣,意味著權力也可以買賣,而這一現象在清朝的晚期已經變得司空見慣。這種情況下,官僚體系開始迅速墮落,整個國家也陷入了混亂之中。多年以后,回顧這段歷史,人們會發現道台的權力波動,不僅令人疑惑,更反映出了整個國家官僚機構的混亂和腐化。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