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慈禧死前24小時,辦六件缺德事,至今被罵,但其遺言卻讓后人大笑
2023/10/16

1908年11月15日,獨掌政權長達47年的慈禧太后猝然離世。

死前的二十四小時,她吊著最后一口氣,緊急布置了六件事?讓后人至今仍唾罵不已?

慈禧做了什麼?

秘密鎮墓

1908年11月15日,中國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統治者慈禧,因痢疾猝然離世。

生前「舉天下而養之」的她,為保住腐朽的清王朝與自己的專制統治,面對侵略者都能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遺臭萬年的話,在自己身后事的準備上自然也是窮欲極奢。

死前的二十四小時,慈禧最關心的仍是自己的陵墓是否有足夠珍貴的陪葬品。

清朝的統治者在生前都會秘密進行一件事,不僅要保密,還要親自進行,這件事就是去自己的陵寢,向其中的「金井」

投放珍寶,以防陵墓被盜,這一行為被稱為鎮墓。

所謂的「金井」,是指棺材正中央位置的無水深井,是整個陵墓的核心以及溝通陰陽的「生氣交流之處」,因此十分受清朝統治者的重視。

慈禧的金井直徑約15厘米,深度約150厘米,她生前多次向金井中投放她身上的稀世之寶。

第一次是光緒五年的清明節,慈禧前往惠陵安葬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

同治早年崩逝,生前沒有來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墓,清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加上新君登基,財政吃緊,因此直到同治離世五年后,陵墓才終于建成,讓同治能夠入土為安。

這件事對于慈禧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經驗教訓,為了死后的尊貴,她越發敦促自己陵墓的修建,并前往自己的陵墓查看情況,向金井中投放了大批珍寶。

每次與光緒的政治斗爭雖然都是以慈禧的勝利而告終。

但慈禧的內心仍舊十分不安,擔心光緒會在她死后做手腳,削減規格讓她不得安葬,所以每次都會前往陵墓向金井中投放珍品以排解心中苦悶。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距離光緒死亡還有九天。

這一次的鎮墓行動不同以往,已經過完74歲生日的慈禧將慶親王奕劻派去給自己的金井投寶,或許是預感到風雨將至,不想自己通過掌控光緒穩固的權柄旁落,慈禧「有意出之」,將奕劻調出京城。

過了幾天,慈禧又派遣信得過的內務大臣,前往金井投放寶物,這一次投放的大多是佛像和佛珠,慈禧用自己精挑細選的寶貝,將金井徹底塞滿。

但如此精心的準備卻并沒有如慈禧所愿,她的陵墓還是被盜掘了。

1928年,孫殿英以軍演之名,明目張膽的進行盜墓行動。

孫殿英一進地宮,就被慈禧陵寢的奢華迷住了雙眼,雖然外表與慈安太后的陵墓一模一樣,但是慈禧的地宮內大量使用貼金,十分豪奢,尸身上所蓋的陀羅尼經被更是綴有820顆碩大的東珠。

慈禧的口中更是含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這顆夜明珠分開時是透明無光的兩塊,合上就是一顆透著綠色寒光、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絲的寶珠。

孫殿英將殿中的珍寶洗劫一空,為了取出這顆夜明珠,他將慈禧的臉部割開,從刀口拿出寶珠。

慈禧的奢靡從生前貫徹到了死后,同封建王朝所有的統治者一樣,這份奢靡建立在魚肉百姓的基礎上,盜墓案發生后,雖然全國都在聲討孫殿英,但是慈禧陵墓的奢靡也被揭露了出來,讓人唾罵不已。

毒殺光緒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暴崩,這個囚徒天子終于結束了自己傀儡一樣的人生,在他死后不到二十四小時內,將他圈禁的慈禧太后也緊跟著離世。

74歲的慈禧此前因腸胃問題常常腹瀉,時而惡寒發熱,暴斃的光緒或許在死前還抱有一絲慈禧死后能夠掌權的幻想,畢竟他才37歲,但是這個幻夢連同他可悲的一生被徹底終結。

對于光緒的死因有著諸多猜測,流傳最廣的是慈禧毒殺說。

這一點從《清史稿》中,史官的微妙記述中可見一斑:「三十四年,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劇。」

但也僅限于用春秋筆法加以內涵,從光緒崩逝到入殮,沒有一個人敢提出驗尸,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始終跟在光緒旁邊,誰都不想冒著得罪慈禧的風險。

沒有鐵證,一切就只能停留在猜測階段,這個懸案到了2003年才有了些許眉目。

紀錄片編導鐘里滿得知1980年時光緒的墓曾經開棺,有一部分頭髮保存在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他聯系到管理處,在征得同意后又取樣光緒的部分衣物和骸骨,經過檢驗,發現含有高含量的砷化物,鑒定后,判斷為砒霜,且含量大大超過致死量。

自此,光緒的死因正式揭秘,不是暴病而死,而是慘遭毒殺。

那麼究竟是誰下的毒手呢?

清宮內的起居錄記載了一頓不同尋常的餐食。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當天,光緒如往常一樣用完膳食,身體卻突然感到了劇烈的不適。

此前光緒的身體狀況一直表現得十分正常,并沒有得病的征兆,而這些菜飯是來自慈禧太后的賜膳,感受到劇烈疼痛的光緒立刻召集醫師。

慈禧得知此事后,卻命人將為光緒準備棺槨抬到了乾清宮,光緒尚在醫治,慈禧竟然就已經開始為光緒準備后事,四天后,光緒于瀛台涵元殿駕崩。

僅從這件事情來說,大眾很難不懷疑慈禧是謀害光緒的主謀,更別提慈禧曾幾次三番的表示,自己不會死在光緒的前面。

可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寫道,他曾聽過一個老太監說光緒是在用過袁世凱送來的一劑藥之后才不好了。

袁世凱此前背叛光緒投靠慈禧,自此扶搖直上,他深知慈禧走在光緒前面,他一定會被恨極了他的光緒清算,如果是這個原因,袁世凱選擇先下手為強也未可知。

不過這一切都只是溥儀的猜測,以袁世凱當時的勢力,如果沒有慈禧的協助也很難插手到宮中。

光緒的弟弟載濤曾經向宮里的太監打探光緒和慈禧臨終前的狀況。

與他相熟的太監告訴他,慈禧在死前的二十四小時里,不斷地問詢身邊的太監,皇帝怎麼樣了,當太監回答「已經奄奄一息,不能進藥」時,慈禧的臉上是放松多了的神情。

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在光緒發病到入殮這四天寸步不離,直到光緒的遺體被放入棺槨后才前往慈禧宮中,匯報了所有的情況。

慈禧下達懿旨,讓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后,因病撒手人寰,腐朽的清王朝連失兩任統治者,新君又過于年幼,至此迎來了最終的末路,再也無法挽回,而毒殺光緒的慈禧因賣國本就昭彰的臭名,更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道遺詔

1908年,74歲的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勉強維持著風雨飄搖的大清,「萬幾待理,心力俱殫」。

年老體弱的她時有不適,連日的腹瀉和惡寒發熱讓她煩躁不安,但是對權力的渴望與控制欲,讓她即使在病中仍未撒手掌權之事,對光緒的政治打壓也從未停止,因為她知道,一旦放手或許就是自己的末路。

或許是因為年事已高,或許是因為病痛侵擾,野心勃勃的慈禧開始將目光放在自己的后事上,以己度人,她決不允許自己死在光緒之前,讓光緒破壞自己多年的經營,在自己死后的葬儀和謚號上做手腳,因此,一頓膳食賜下,結束了光緒短暫而屈辱的一生。

光緒并沒有子嗣,其駕崩后,慈禧為了能夠繼續掌控政權,沒有選擇立光緒的弟弟載灃,而 是下了一道懿旨將載灃年僅3歲的兒子溥儀抱入宮中,立為皇帝,幼兒更易于掌控,其司馬昭之心毫不掩飾。

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之后,又掌控了第二個傀儡皇帝,風頭更盛。她對自己的壽命很有自信,覺得在溥儀繼位后,自己還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著一手遮天的生活。為了安撫大臣, 她又下達了第二道懿旨,將載灃扶為攝政王。

載灃名義上是清王朝的攝政王,實際上只是一個擺設,慈禧訓政掌握實權,一切軍國政要,載灃都要聽從慈禧的裁度才能施行。更別說慈禧為了掣肘他, 又下了第三道懿旨,攝政王的一切事務都要與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商量過后才能實行。

載灃

慈禧考慮到了如何防止載灃一家獨大,如何互相制衡,如何讓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里,獨獨沒有考慮到,上午還在操辦光緒后事志得意滿的她,下午就穿上了壽衣,三道懿旨也變成了遺詔。

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時,掌權47載、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儀鸞殿病逝,與光緒之死相隔還不到二十四小時。

她更想不到的是,當初用來打壓光緒的袁世凱會因她的三道遺詔反噬。

沒有實權的載灃在三年后就被迫辭去攝政王一職。

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太過年輕且不懂建立自己的勢力,根本無法與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相抗衡。

年幼的溥儀又不懂朝政,封建王朝的衰落回天乏術,無奈之下,簽訂了清帝遜位詔書,腐朽不堪的清王朝迎來了最終的覆滅。

慈禧臨終前的二十四小時中,除了這三道遺詔,還另有臨終遺言:「 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可以說慈禧本身就已經與「家法」相違,她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也是惡事做盡,死前說出這番話語更是可笑至極。

后人無需以明末為鑒,慈禧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反面教材,她的政治手段遠超光緒,卻將這份手段用在了打壓光緒和盲目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之上,不顧國家危難,做盡喪權辱國之事,也難怪她會遺臭萬年。

您對慈禧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溥儀《我的前半生》

李寅《大清后宮的正面與側面》

徐琳玲《光緒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