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自漢朝以來,一直對中原王朝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令現代人十分振奮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名言就是源自于漢朝與匈奴的對抗中,這句讓現代人熱血沸騰的愛國名言實際是出自漢元帝劉奭時期戍邊名將甘延壽和陳湯給朝廷上書的奏折,原句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甘延壽和陳湯二人率軍深入草原,千里追殺北匈奴首領郅支單于,最終將郅支單于斬殺,在斬殺郅支單于后,二人給漢元帝說出了讓現代人都熱血沸騰的著名愛國宣言。
雖然匈奴一度對漢朝威脅極大,讓漢朝煩惱不斷,但也正是匈奴這個強勁的對手,凝聚了漢朝的人心,在與匈奴的戰斗中讓漢人有了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感。不過曾經作為漢朝最強大的對手匈奴卻在南北朝時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那麼南北朝時期之后匈奴人跑哪去了?他們又成了現代的什麼民族?
匈奴人其實算是伴隨著華夏文明而興起的民族,在中國古代進入奴隸制社會時期,中原人稱自己為華夏,相對而言中原文明四周的其他部落民族分別被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其中西戎和北狄并稱戎狄,就是指位于西方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后,戎狄被統一成一個政權,也有了新的稱呼,那就是匈奴,所以換言之,匈奴人就是中國古文明時期的戎狄之族。
由于匈奴人屬于是游牧民族,民風比較彪悍,且都善于騎射,因此在形成統一的政權時他們的軍隊戰斗力極強且都是騎兵,這就對了當時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後來中原王朝為了防御匈奴人才會有了萬里長城的出現。
大概在戰國末期秦朝時期,匈奴人出現了非常杰出的首領冒頓單于,在冒頓單于繼位之后帶領匈奴先后吞并了東胡、月氏和樓蘭等國,很快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建立起了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一帶,幅員遼闊的游牧民族帝國。
在冒頓單于帶領匈奴崛起之后,匈奴就開始逐漸入侵中原王朝,而當時中原王朝已經由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初,劉邦就已經認識到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于是劉邦曾親自率軍攻打匈奴。
不過劉邦這一次攻打匈奴卻遭遇了白登之圍,他被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圍困在了白登山上,後來多虧了劉邦向冒頓單于的閼氏(王妃)行賄,靠著枕邊風冒頓單于才放出豁口讓劉邦逃出了白登山,否則的話劉邦很可能在白登山之圍中就完蛋了。
自白登之圍后,劉邦認識到了匈奴人的強大,因此他聽取了建信侯婁敬的提議,采用和親的手段來懷柔籠絡匈奴人。
劉邦的和親之策一直影響著后面幾代的漢朝皇帝,比如有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劉邦的和親政策之下的產物,當然,皇帝不會真把自己的女兒愿嫁給匈奴人,通常都是把皇室宗親女子或者宮廷侍女冠以公主名號去嫁給匈奴和親。
漢朝在漢武帝劉徹登基之前,對待匈奴那是非常恥辱的,當時由于漢朝國力沒有完全恢復,因此漢朝的幾代統治者對匈奴都是忍讓再三,連匈奴人在國書中調戲呂后和扣押漢朝使臣等羞辱行為漢朝都忍了下來,此后漢朝一直專注于發展國力。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盛極一時,因此漢武帝對匈奴的忍讓就到頭了,也是在這時期之后,漢朝和匈奴時常打仗,漢朝涌現出了如衛青、霍去病、李廣、陳湯等等抗擊匈奴的名將,當然,有抗擊匈奴的名將,就會有屈膝投降的人,漢奸一詞也是源于這個時期,比如第一代漢奸中行說、李廣利等等。
尤其是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為主帥分統兩路大軍發動了漠北之戰,匈奴的伊稚斜單于險些被衛青所抓,霍去病更是 「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至此匈奴人不敢在漠南草原活動,被漢朝驅趕到了漠北草原。
最能說明漢武帝對匈奴的壓制就是根據史料記載,匈奴人在冒頓單于的鼎盛時期人口大概有300萬人,但是到了漢武帝晚年時期,匈奴人口僅剩100多萬人,不到百年時間匈奴人口就銳減了三分之二,可見漢武帝對匈奴的壓制有多麼厲害。
隨著匈奴對漢朝屢戰屢敗之時,匈奴人也改變策略,他們認為既然打不過漢朝,就不與漢朝打,先和漢朝和平相處,然后去吞并草原上其他小國。
于是匈奴最初惦記上了西域小國烏孫國,但是由于烏孫國與漢朝和親,娶了漢朝的解憂公主,所以在匈奴對烏孫國發兵之后,烏孫國趕緊向漢朝求援,就這樣烏孫國聯合漢朝擊敗了匈奴。
從此匈奴就算是和烏孫國結下了仇怨,烏孫國後來又趁著匈奴被漢朝打的元氣大傷之后,聯合烏桓國和丁零國圍攻匈奴,最終匈奴又被三國聯合打敗,匈奴人只能被迫再向西遷移,一直遷移到了西域一帶。
匈奴遷移到西域后,內部又爆發了嚴重的內訌,匈奴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不服從新任單于屠耆堂,二人展開爭位,結果導致了先賢撣被迫向漢朝投降,從此匈奴又被迫放棄了西域地區。
而匈奴的內訌遠沒有停止,後來還爆發了五單于爭位的事情,在五單于爭位之事發生后,匈奴徹底分化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以呼韓邪單于為首,北匈奴以郅支單于為首,此后南北匈奴又陷入了內斗之中。
最后郅支單于帶領北匈奴打敗了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并且郅支單于重新占據漠北并建立王庭,呼韓邪單于被迫向漢朝投降,漢元帝就把宮女王昭君冊封為公主,于是就有了昭君出塞的典故。
此后南匈奴得到漢朝的扶持對抗北匈奴,很快呼韓邪單于就擊敗了郅支單于占據了漠北王庭,郅支單于只得帶領北匈奴退居到了中亞的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即哈薩克斯坦一帶)。
由于北匈奴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中亞的影響力還非常大,嚴重威脅到了南匈奴在漠北的地位,于是在公元前36年時,西域都護甘延壽和校尉陳湯為了徹底打消北匈奴的影響力,兩人率領大軍遠征中亞,千里奔襲北匈奴,最終漢朝在中亞徹底打敗了北匈奴,陳湯的部下在戰場上臨陣斬殺郅支單于,甘延壽和陳湯將郅支單于首級送到長安向漢元帝報喜,于是乎奏折上就出現了那句讓人熱血沸騰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名言。
郅支單于被殺后,北匈奴一部分人歸順了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還有一部分人在戰場上被陳湯擄走,然后漢朝就把這些北匈奴戰俘分給了西域各國當奴隸。
甘延壽和陳湯這一戰給漢朝打出了三十年的太平江山,南匈奴在漢朝的幫助下實現了南北統一,并且由于見識到了漢朝強大的實力,因此在呼韓邪單于帶領下老老實實保持了與漢朝的和平友好的關系,一直持續了三十多年直到王莽篡漢為止。
到了王莽篡漢之后,王莽想用武力樹立個人的威望,他對漢朝周邊的鄰國態度都是十分強硬,尤其是對待匈奴更加強橫,他還企圖分化匈奴人,他把呼韓邪單于的子孫并封為十五路單于,讓他們全部成為單于各自為政,從而達到分化匈奴的目的。
其實王莽的想法很好,但是由于他操之過急,加之他削弱了匈奴人的政治地位,因此最終反而激起了匈奴人的反抗,不過王莽的政權很快就覆滅了。
進入東漢之后,東漢對待匈奴的難度就簡單多了,因為在東漢時期匈奴人再度發生內斗,本來在郅支單于被殺后,呼韓邪單于所帶領的南匈奴已經成為正統匈奴,而匈奴也不再分南北之稱。到了東漢時期,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領匈奴八部南下向東漢投降,這一部分再次被稱之為南匈奴,他們被東漢朝廷安置在了河套地區,蒲奴單于帶人重新占據了漠北王庭,這一部分人被稱之為北匈奴,也就是說在東漢時期匈奴再度分成了南北兩部分。
此后南匈奴背靠東漢朝廷扶持對抗北匈奴,加之東漢的政策,南匈奴不斷內遷并接受了漢化,由于有了南匈奴對北匈奴的牽制,因此匈奴人在東漢時期的威脅已經比西漢時期差了不少,而匈奴人也在進入東漢時期之后逐漸衰弱。
時間輪轉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丞相曹操把南匈奴分成五大部落,并把他們遷到山西和河北等地區安置,這使得南匈奴人被進一步漢化,甚至當時很多匈奴人都有了漢姓。
到了西晉時期,南匈奴人就成了中原王朝的定時炸彈,隨著西晉內訌出現了八王之亂的事情,南匈奴人趁機入主中原,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就自稱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后人,打出光復大漢的口號,攻滅了西晉,建立了北漢政權,而西晉的統治階層只能被迫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
西晉被南匈奴人攻滅,也導致了五胡亂華,此后北方歷經了多次游牧民族政權交替,南匈奴人在中原建立的最后一個政權是匈奴人分支鐵弗人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政權,赫連勃勃曾經帶領鐵弗人占據長安,并屠殺了長安的漢人,但是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政權僅存在了二十余年就被鮮卑人攻滅。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匈奴人基本瓦解,一部分融入進了鮮卑族中;一部分跑到高昌建立了北涼政權,不過北涼政權很快被柔然攻滅,這部分南匈奴人則融入了柔然之中;還有一部分南匈奴的分支最后變成隋唐時期對中原王朝產生巨大威脅的突厥人。
隨著歷史的變遷,南匈奴人後來基本融入進了包括漢族人中的各個民族之中,在漢人中比如劉氏、曹氏、呼延氏等等這些姓氏都屬于是南匈奴人漢化之后的漢姓,可能他們的血統中都有匈奴人血統,而像蒙古族、滿族等游牧民族更是兼容了匈奴人血統,所以南匈奴人基本融入進了中華各個民族之中。
北匈奴人也大致如此,不過他們不是融入進了中華各民族中,北匈奴人是融入進了歐洲各民族中。北匈奴人在東漢的打壓下被迫西遷,後來還被柔然人打敗,又一直往西遷移,大概在南北朝時期北匈奴人到了欽察草原。
在欽察草原上,北匈奴人遇到了同為游牧民族的阿蘭人,當時的阿蘭人很彪悍,經常騷擾羅馬帝國的邊界,不過彪悍的阿蘭人遇到匈奴人就成了弱雞,很快阿蘭人被匈奴人打的一敗涂地。在公元350年的頓河之戰中,阿蘭王被匈奴人在戰場上砍殺,阿蘭人徹底被并入到了北匈奴之中。
吞并了阿蘭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北匈奴人一直在向西方擴張,後來北匈奴人又攻滅了由日耳曼人分支東哥特人建立的東哥特王國,北匈奴人繼續西進,然后又擊潰了西哥特人。
在公元376年時,被北匈奴人打的走投無路的西哥特人向羅馬皇帝瓦倫斯投降,這也引發了歐洲格局發生巨變。
西哥特人後來弒殺了瓦倫斯,然后跑到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國;而西班牙的汪達爾人則跑到北非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人則跑到意大利重新復建了東哥特王國。這個時期歐洲最為動蕩時期,而導致歐洲如此的就是北匈奴人西擴所帶來的影響。
此后北匈奴人發現歐洲人比漢人好欺負多了,于是他們就開始在歐洲大展拳腳,北匈奴人在歐洲可謂是十分囂張,不過在公元408年時,北匈奴人遭到羅馬帝國伏擊,導致元氣大傷,至此北匈奴人在歐洲才消停下來。
但北匈奴人并沒有消停太久,公元445年,北匈奴人出現了一位杰出的領袖阿提拉,阿提拉帶領匈奴人對東歐和北歐發動了多次大規模戰爭,在阿提拉的征伐之下,彪悍的斯拉夫人都被打到投降,羅馬帝國更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阿提拉的勇猛彪悍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震撼,在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肆虐歐洲之前,阿提拉是讓歐洲人最害怕的黃種人,甚至歐洲都稱呼阿提拉為上帝之鞭。
公元448年到450年期間,阿提拉帶領北匈奴人在歐洲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東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些地方都臣服于匈奴帝國之下。
不過隨著阿提拉去世,他繼任者沒有他這般的能力,很快匈奴帝國就瓦解了,一部分北匈奴人跟著阿提拉的兒子們投降了羅馬帝國,而另一部分北匈奴人則開始向東撤退,一直撤退到了現今匈牙利一帶,還有一部分退到了烏克蘭頓河口一帶。
在烏克蘭頓河口的匈奴人再次因內訌一分為二,分為庫特利格爾匈奴和烏特利格爾匈奴,兩者經常互打。
此后跑到歐洲的北匈奴人就如同留在中國的南匈奴人一樣,在歷史的變遷中,他們逐漸融入進了歐洲各民族中。
公元900年左右時,伏爾加河流域的漁獵民族馬扎爾人又重新打出了匈奴人的旗號,并且馬扎爾人從伏爾加河流域遷徙到了多瑙河流域,馬扎爾人的首領阿爾帕德稱自己是阿提拉的后人,并打算重建匈奴帝國,不過阿爾帕德并沒能實現這個愿望。大約在公元1000左右時,阿爾帕德的后裔完成了他的愿望,建立了匈牙利帝國第一個王朝阿爾帕德王朝。
換言之匈奴人後來在歐洲建立了匈牙利帝國,不過匈牙利人與匈奴人的關系卻并不被歐洲人所認可,歐洲人普遍認為匈牙利人與匈奴人沒有太大關系,外界認可不認可沒有太多關系,匈牙利人則始終堅持認為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
因此從這些可以看出北匈奴人很可能是和南匈奴人一樣,隨著歷史變遷融入進了歐洲各民族之中,可能歐洲的不少民族中都有匈奴血統。所以純正的匈奴血統恐怕是找不到了,只不過中國各民族和歐洲各民族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匈奴血統。
其實在歷史上消失的民族不止匈奴人,還有鮮卑族、契丹族、突厥族等等民族,嚴格的來說這些民族可能并沒有消失,只是被漢化融入進了漢人之中。
#講好中國文化# #講中國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