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年,也就是在漢宣帝在位時期,漢朝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一年,匈奴的日逐王,帶著麾下數萬部眾,直接投降了匈奴。
在之前的歷史上,西漢也曾經接受過不止一位匈奴王的投降。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當年漢景帝時期。據說當時對于匈奴投降這件事,漢朝高層還曾經產生了很大爭議。漢景帝主張接受,而丞相周亞夫則是主張斬盡殺絕。
因為這件事,周亞夫還和漢景帝鬧得很不愉快,後來也間接導致周亞夫活活餓死了。
再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等到漢朝和匈奴大規模開戰之后,投降的匈奴王就更多了。比如當年霍去病攻略河西走廊的時候,直接迫使當地的匈奴王全部投降。而不投降的匈奴王,基本上就都被霍去病給干掉了。
所以,在經歷過多次類似事件之后,漢朝對于匈奴王投降這件事,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當時的漢朝百姓,也沒覺得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卻似乎不是這樣的。
這位日逐王的投降,其實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自此之后,昔日強大的匈奴,再也無法和漢朝正面為敵。此后的兩百年時間里,整個匈奴都開始逐漸歸降,然后逐漸被漢朝內遷同化。哪怕是後來到了西漢末期,中原內部亂的一塌糊涂,匈奴最多也就是暫時獨立。
但等到東漢開國之后,東漢很快就再次把匈奴給打壓了下去。後來,大部分匈奴人,都只能徹底投降。少部分不愿意投降的匈奴人,接下來也沒法繼續留在草原上生活。後來他們就遠走他鄉,逐漸西遷,最后就去了歐洲那邊。
而匈奴的沒落,嚴格來說,其實就是從日逐王投降開始的。
那麼,為什麼一位匈奴王的投降,會對匈奴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到底是在怎樣的背景之下,這位匈奴王會投降漢朝?為啥之前漢武帝傾盡國力,也沒能徹底打服的漢朝,在漢宣帝手上會徹底臣服呢?
這個故事,其實得從當年漠北之戰結束的時候開始說起。
漢武帝在位時期,通過幾次大規模的戰爭,消滅了大量的匈奴主力。最后,在衛青和霍去病兩位頂尖名將的帶領下,漢朝軍隊終于殺入了漠北老窩,差一點就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
但差一點,終究還是未能建全功。
在這場漠北之戰當中,漢朝其實有一個巨大的遺憾,那就是沒能抓住那位匈奴單于。
這事其實得怪那位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當時漢朝大體上分兵兩路,一路由衛青統領,直接進攻單于本部。另一路由霍去病統領,打匈奴的左賢王。霍去病那邊不用多說,最后不但擊敗了左賢王,而且還封狼居胥,最后打穿了匈奴全境。
而衛青這邊,雖然也取得了較大的勝利,重創了單于本部。但是在最后合圍的時候,因為那位飛將軍李廣迷路了,導致原有的包圍圈沒有徹底封死。所以最后,那位匈奴單于,就從這個缺口處逃走了。
因為沒抓住單于,戰爭結束之后,匈奴這邊依然還有主心骨,所以就開始龜縮漠北,恢復實力。而漢朝那邊,在這場戰爭結束兩年之后,霍去病就死了。而霍去病死后,漢朝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種擅長率領大規模騎兵軍團,進行大縱深穿插作戰的將軍。
所以,霍去病去世之后,漢武帝就只能暫時放棄了對匈奴作戰。因為沒了霍去病之后,漢朝騎兵很難再殺入漠北深處。而如此一來,此后二十年的時間里,匈奴自然也就有了龜縮漠北,不斷恢復的時間。
漢朝和匈奴打漠北之戰的時候,這時候匈奴這邊,是伊稚斜單于在位。而漠北之戰結束以后,沒過幾年,這位伊稚斜單于就去世了。
在匈奴的歷史上,這位伊稚斜單于,可謂是真正的轉折之君。在他之前,匈奴一直在走上坡路。從當年冒頓單于統一匈奴開始,整整上百年的時間里,匈奴才換了四位單于。可是在他去世之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匈奴就換了五位單于!
如此頻繁的換單于,這對于匈奴內部的實力恢復,自然是很不利的。而且,在這期間,匈奴內部也出現過主少國疑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自然就進一步加速了匈奴內部的分裂。
要知道,匈奴這邊,實行的本來就是分封制,大概相當于當年西周時期的體制。這種體制下,匈奴政權的凝聚力,本來就不如西漢這邊的大一統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下,一旦匈奴王庭衰落,單于年幼,那匈奴內部的各個匈奴王,自然也會有獨立的想法。
所以,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后,漢朝又積攢的大量的戰馬。這個時候的漢朝,其實是有機會對匈奴進行滅國級打擊的。但問題是,到了這個階段,匈奴的好運氣卻似乎來了。
因為在這之后,漢朝那邊的主帥,換成了一個叫李廣利的人。
和當年的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利的統帥能力,無疑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二十年之后,當匈奴好不容易恢復了一些,再次走出漠北,和漢朝進行交戰的時候。匈奴人忽然發現:這時候的漢朝,和二十年前相比,戰斗力下降了好幾個台階。
漢朝這邊的強弱,對匈奴那邊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
在李廣利領兵和匈奴開戰之前,匈奴那邊,已經連續換了五位單于。當時在位的單于,叫做且鞮侯單于。再次開戰之前,這位且鞮侯單于自己,都對漢朝感到恐懼。甚至于這位且鞮侯單于剛剛上位的時候,還主動釋放了之前扣押的漢朝使者,想要對漢朝示好。
也正是因為這位單于主動示好,當時漢武帝就派了一個使團,去匈奴那邊恢復外交關系。而這個使團的負責人,就是蘇武,蘇武牧羊的那個蘇武。
不過,讓所有人意外的是,使團到了匈奴之后,沒過多久,匈奴就發生了內亂。當時一個叫虞常的人,打算指揮手下,綁架單于他媽,順便刺殺單于。有意思的是,這個虞常當時手底下能用的人,只有七十多個人。
所以後來,虞常覺得,自己手底下人太少,就找使團這邊聯系,希望使團能夠幫他一起刺殺單于。而再之后,這個刺殺計劃提前暴露,單于直接下令抓了所有人。而作為使團正使的蘇武,後來也就被匈奴扣押。
這一扣押,就是整整十九年的時間。
對于蘇武牧羊的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但從這個故事當中,也能暴露出匈奴那邊的虛弱。要知道,當時虞常手底下,只有七十多個人,就敢準備刺殺單于!這種事情,在之前匈奴強大的時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生的!
而且接下來,因為匈奴扣押了漢朝的使團,漢匈雙方再次交戰。在交戰過程當中,李廣的孫子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就直接殺入了匈奴腹地。而且,靠著這五千步兵,李陵硬是正面擋住了數萬匈奴騎兵的進攻。
這事要是放到後來的歷史上,幾乎就是不可想象的。在後來的幾個中原王朝的歷史上,想要擋住幾萬騎兵的進攻,中原王朝至少得拿出幾十萬邊軍才行。可是放到漢朝,李陵卻硬是用五千步兵,就完成了這個戰績。
對此,我們只能說,李陵的指揮能力,確實比較強。但同時,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的匈奴,到底衰落到了何種程度。
如此虛弱的匈奴,如果換做霍去病來指揮的話,本該輕易滅國才對。但離譜的是,因為李廣利的指揮水平太差,此后的幾年里,漢朝非但沒能滅掉匈奴,反倒是連續損兵折將。而這樣一來,匈奴那邊反倒是越打越興奮了。
這時候的且鞮侯單于,大概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不是我們匈奴太弱,而是因為之前衛青和霍去病太強了!那如今這兩個牛人都不在了,匈奴自然又能天下無敵了。
所以在漢武帝晚年時期,匈奴反倒是重新走出了漠北,開始再次擴張。而到了漢武帝在位末期的時候,因為漢朝高層發生了巫蠱之禍,導致漢朝進一步停止了對外戰爭。這些事情,都讓匈奴那邊,可以更好的恢復了。
就這樣,在這段歷史上,且鞮侯單于完成了匈奴的恢復,重新和漢朝開戰。然后沒過幾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狐姑鹿單于接班。這位狐姑鹿單于也比較能打,就是他在位期間,匈奴大敗李廣利,全殲了李廣利麾下的七萬漢家精銳。
自此之后,漢朝那邊的騎兵傳承,就出現了斷層。當年衛青霍去病帶出來的老底子,基本上都被打的差不多了。
在匈奴的歷史上,這位狐姑鹿單于,應該算是一個中興之主。正是他在位時期,匈奴再次走出了漠北,占領漠南,并且開始重新接近河西走廊一帶。唯一可惜的是,匈奴那邊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否則的話,這位狐姑鹿單于的故事,應該也是非常傳奇的。
不過,就算是再厲害的中興之主,也沒辦法改變一個政權的衰落。在中原這邊是這樣,在匈奴那邊也是這樣。這位狐姑鹿單于,或許能夠在戰場上,全殲李廣利統領的七萬漢家精銳。但他卻無法解決匈奴內部的很多問題。
比如各大匈奴王的分裂傾向,以及愈演愈烈的階級矛盾問題。匈奴那邊,因為還是奴隸制社會,所以矛盾主體,就是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雖然匈奴在前線打贏了漢朝,但是得到的戰爭成果,卻都歸了那些匈奴王和匈奴貴族。
而那些普通的匈奴人,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非但得不到好處,他們還得為了那些匈奴高層,去和漢朝拼命。
所以接下來,匈奴內部的凝聚力,越來越差。在邊境這邊,很多匈奴人和小型的匈奴部落,也開始逐漸有了投降漢朝的想法。
這就為後來匈奴的分裂,埋下了一個伏筆。
就這樣,在狐姑鹿單于在位后期,漢武帝去世了。而在漢武帝去世兩年之后,狐姑鹿單于也死了,然后匈奴那邊,換上了他的兒子壺衍鞮單于在位。
對于這位壺衍鞮單于,史書上是真的沒多少記載。因為匈奴那邊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而且漢朝在這期間,一直在休養生息,和匈奴那邊也很少交流。
不過,在這位壺衍鞮單于在位期間,漢朝卻奇跡般的和匈奴恢復了外交關系。也就是他在位期間,匈奴那邊,釋放了扣押多年的蘇武。而且,漢朝和匈奴之間,還開始有了一定的貿易往來。
對此,后世史學家認為,應該是此時的匈奴內部,矛盾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面對這些矛盾,壺衍鞮單于無力解決。如此一來,他自然也無力和漢朝開戰。同時,為了化解內部矛盾,解決內部的貿易需求,匈奴就只能向漢朝低頭,和漢朝建立商業往來。
這種情況,其實也不光是匈奴自己的問題。後來的幾個北方游牧政權,也都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因為草原文明的生產結構比較單一,而類似于食鹽、茶葉以及絲綢布帛之類的東西,他們那邊是不產的!
這些物資,對于草原文明來說,同樣也是必需品。所以,當草原政權強大的時候,可以通過南下劫掠,解決問題。而當草原政權衰落,無力搶劫的時候,那就只能和中原政權低頭,通過商業貿易來獲得物資。
至于說不搶也不買,完全保持獨立,不好意思,這件事匈奴肯定做不到。因為這些物資,都是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說是生命必需品。沒有這些東西,匈奴人就活不下去。到時候都不用漢朝去打他們,匈奴自己就崩潰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壺衍鞮單于和漢朝的和解,估計也是無奈之舉。
就這樣,壺衍鞮單于在位十八年。就是他在位期間,漢朝的那位大權臣霍光,全面掌權。然后,漢昭帝死了,後來霍光又擁立了漢宣帝。而在壺衍鞮單于去世的那一年,漢朝這邊,恰好霍光也死了。
霍光去世之后,漢朝這邊,接下來的歷史主線,就是漢宣帝清理霍家,然后重掌大權。從霍光去世,一直到漢宣帝殺光霍家,其實只過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不過,干掉霍家之后,接下來漢宣帝其實還花了幾年的時間,來逐一清理霍光當年提拔的那些大臣,徹底清除霍光的影響力。
而等到漢宣帝徹底坐穩皇位之后,沒過多久,西邊的西羌又造反了。所以在這之后,漢朝又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徹底解決西羌問題。雖然這期間直接打仗的時間并不長,但是戰前溝通,以及戰后安置和管理問題,還是花了漢朝不少時間。
因為漢朝這期間事情一直比較多,不太可能抽出主力軍隊,來正面進攻匈奴。所以接下來,漢朝對于匈奴這邊,就開始用正常的防守和分化打擊策略。
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匈奴分裂的劇本,逐漸開始上演了。
壺衍鞮單于去世之后,接班的并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這位新上位的單于,叫做虛閭權渠單于。
這里多說一句,匈奴那邊,并沒有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草原民族更信奉實力為尊,所以很多時候,單于的兒子和兄弟,其實都有繼承權。至于最后由誰來繼承,那就看誰拳頭更大了。
當然,為了確保匈奴不會因為爭奪繼承權而內亂,匈奴這邊也發明了一套很有意思的接班制度,這就是左右賢王制度。在這套制度下,老單于雖然不會制定一個太子,但是卻可以讓自己最中意的繼承人,擔任左賢王。
在匈奴的所有王里面,左賢王和右賢王的實力最強。這兩個王所掌握的部眾,僅次于單于本人。所以,在匈奴內部,左賢王和右賢王的拳頭,也就僅次于單于本人。
在這套制度下,匈奴的老單于,雖然不會立太子之類的東西,但卻可以指定自己最中意的繼承人,去擔任左賢王或者右賢王。而一般情況下,左賢王的實力會高于右賢王。所以後來,左賢王就成了匈奴的‘另類太子’。
但同時,左賢王的人選,并不一定是匈奴單于的兒子,也有可能是弟弟。畢竟,如果匈奴單于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左賢王,而單于的兒子,恰好又比較年幼,無法管理部眾。這樣一來,單于就等于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了。
總之,壺衍鞮單于去世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比較年幼,或者資歷比較淺。擔任左賢王的人,并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
所以,壺衍鞮單于去世之后,最后上位的,是他的弟弟虛閭權渠單于。
這種情況,在之前的匈奴歷史上,倒也不是沒發生過。比如說當年那位和衛青霍去病對打的伊稚斜單于,就是以弟弟的身份上位的。而且,那位伊稚斜單于,還是在帶領部眾擊敗他哥哥的長子之后,才正式上位的。
要是放在中原這邊,這個劇情,其實就等同于後來朱棣搶朱允炆的皇位。
因為這種事情,曾經發生過好幾次。所以當時的匈奴貴族,也是比較能接受的。但對于這個結果,有一個人,卻表現的非常不滿。
這個人,就是前任單于的妻子。
在中原這邊,皇帝的正妻叫做皇后。而在匈奴那邊,單于的正妻,則是叫做顓渠閼氏。
所以,接下來的劇情,大致是這樣的。哥哥去世了,然后弟弟接班。但這樣一來,嫂子就不愿意了。因為對于嫂子來說,嫂子肯定更希望自己兒子接班。
但同時,匈奴那邊還有一個特殊的傳統,就是哥哥去世之后,弟弟會娶哥哥的女人。所以,匈奴那位老單于去世之后,嫂子就成了弟弟的皇后。如此一來,在弟弟上位之后,這個嫂子依然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同時,這個嫂子她爹,當時在匈奴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以理解成是中原這邊的御林軍統領。
如此一來,弟弟上位之后,自然就感覺受到了掣肘。于是再之后,弟弟就以新單于的身份,直接廢了嫂子的皇后之位。
這件事,成了後來匈奴分裂的導火索。
就這樣,在廢了嫂子之后,弟弟徹底坐穩了單于之位。但到了這個時候,匈奴內部已經是矛盾重重,各大匈奴王的自立傾向,已經是昭然若揭。
所以接下來,這個新上位的弟弟單于,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通過戰爭轉移矛盾。當時這個弟弟單于,就把矛頭指向了漢朝。他從匈奴各部抽調軍隊,然后組成了一支一萬人左右的軍隊,去襲擊漢朝邊境。
但結果,就在這支軍隊剛剛接近漢朝邊境之后,匈奴這邊就出現了叛逃現象。有三個匈奴人,直接脫離了大部隊,提前投降了漢朝。而漢朝這邊,也就因此得知了消息,開始迅速防備起來。
所以最終,這位弟弟單于的計劃,只能是無功而返。
這類劇情,其實在中原這邊的歷史上,也發生過很多次。新皇帝和前朝太后爭權,然后發動政變囚禁太后。或者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這種招數,都是中原皇帝玩爛了的手段。
而在中原王朝的史書上,對于這種手段失敗的結果,也有很多記載。
一旦對外戰爭失敗,矛盾沒能成功轉移,那麼接下來,政權內部的矛盾,就會越發激烈。
當時的匈奴那邊,也是如此。因為這場軍事行動無功而返,單于的威信,進一步下降。而且,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匈奴那邊發生了一場天災。那一年,匈奴下了一場大雪。這場大雪,直接凍死了匈奴大部分牲畜。
如此一來,匈奴的底層百姓,自然活的更難了。同時,匈奴內部的統治矛盾,也即將到了爆發的程度。放到中原王朝這邊,那就是王朝末期發生天災,然后即將爆發農民起義。
而在匈奴那邊,這個劇本也沒怎麼變。
在那一年的天災之后,因為很多匈奴底層百姓,徹底活不了了。所以接下來,很多小型匈奴部落,就是進行反抗。他們要麼直接集體投降漢朝,要麼就地起兵造反,開始反抗上面的那些匈奴王。
面對這種局面,這位弟弟單于,雖然四處調兵救火,但最后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此后的幾年里,匈奴內部開始四處爆發起義。而為了鎮壓起義,單于本部,不得不給那些地方匈奴王更多的權力。再之后,那些地方匈奴王,就可以進一步獨立了。
這個劇本,幾乎和東漢末年的劇情,一模一樣。
就這樣,鎮壓了幾年之后,這位弟弟單于也死了。而在這位弟弟單于死后,匈奴的高層矛盾,也開始徹底爆發了。
簡單來說,弟弟單于死后,匈奴貴族開始舉行集體會議,討論接下來誰做新的單于。在這個時候,之前被廢的那個嫂子,就突然跳了出來,基本相當于發動了政變。借助她的影響力,再加上她娘家又有兵權,所以就迅速控制了匈奴中央。
然后,這個嫂子就選擇擁立了右賢王。之所以選擇這個右賢王,主要是因為之前兩人有私情。
就這樣,最后,這位右賢王被扶上了單于之位,后世史稱‘握衍朐鞮單于’。
而這位右賢王上位之后,為了坐穩單于之位,自然開始大肆清理前單于留下來的勢力。此后,在他的屠刀之前,那位弟弟單于留下來的很多高層貴族,都遭到了屠殺。而那位嫂子家的很多娘家人,則紛紛得到重用。
這種事情,放到中原這邊,一般稱之為某某宮變。
而這場宮變發生之后,那些原本已經勢大的地方匈奴王,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接下來的劇本,大致就是幾個匈奴王,開始起兵討伐他,說他得位不正。
就這樣,匈奴內戰正式開始了。
而在這場內戰開始之后,匈奴內部的日逐王先賢撣,很快就落了下風。這個先賢撣,他爺爺就是當年囚禁蘇武的那個且鞮侯單于。而且鞮侯單于去世之后,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這個先賢撣他爹接班。但是後來,因為他的伯父實力比較強,所以他爹就退位了。
再之后,他的伯父狐姑鹿單于上位,成了匈奴的中興之主,開始和李廣利對打。至于他爹,退位之后,導致也沒被斬盡殺絕,反倒是成了匈奴的左賢王。
而等到他爹去世之后,按照匈奴這邊的慣例,左賢王的位置是不能世襲的。所以後來,左賢王的位置,就被封給了那個弟弟單于。至于先賢撣,則是被封為日逐王。
雖然有點家道中落的意思,但到了先賢撣這一代,他手里依然還是掌握了一個大部族,麾下有數萬人。所以,當匈奴內戰爆發之后,這位日逐王的部族,也成了匈奴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問題是,這位日逐王,當年和右賢王有點矛盾。所以,等到那個右賢王上位之后,他就天然成了單于要清理的對象。當時單于本部的實力還很強,日逐王根本就打不過。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人建議,日逐王可以投靠漢朝。
然后,在匈奴這邊飽受打壓的日逐王,最后同意了這個建議,正式向漢朝投降。
這就是那位日逐王投降的歷史背景。
一個匈奴王,帶著幾萬匈奴部眾,主動投降漢朝。這在之前的匈奴歷史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哪怕是當年的漢武帝時代,也是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才逼著人家投降。
而接下來,日逐王的投降,仿佛是一個開始。在這之后,匈奴內戰開始愈演愈烈,單于本部開始和幾位地方匈奴王相互攻伐。越來越多的匈奴部落,開始主動投降漢朝。
就這樣,兩年之后,匈奴內部的一些地方匈奴王,推舉之前那個弟弟單于的兒子,做新的單于,這就是呼韓邪單于。就這樣,一時之間,匈奴內部就出現了兩個匈奴王。再之后,這位呼韓邪單于,就帶兵去進攻了單于本部,很快就擊敗了那位握衍朐鞮單于。
而這位末代單于被擊敗之后,直接逃往匈奴的右賢王所部,打算再次帶兵回來復仇。但結果,右賢王那邊根本不搭理他。所以最終,這位匈奴統一時期的末代單于,走投無路之下,只能自盡而死。
而這位末代單于的死,仿佛成了一個信號,標志著匈奴徹底分崩離析。此后,呼韓邪單于雖然取得了勝利,重新控制了匈奴王庭。但其他匈奴地方匈奴王,卻依然不服他。
于是接下來的一兩年里,先后又有四位單于,擁兵自立。一時之間,匈奴內部竟然出現了五位單于!
這也就是歷史上的‘五單于并立’。
而隨著匈奴內部徹底分裂,屬于漢朝的機會,自然也就徹底來了。此后的十多年里,漢朝這邊,一邊大量招降匈奴部眾,減少匈奴整體的人口。另一邊則是在挑唆匈奴繼續內斗,不斷消耗匈奴實力。
除此之外,因為匈奴開始內戰,漢朝還趁勢在西域那邊,建立了西域都護府。而隨著西域都護府的建立,匈奴對西域的影響力,徹底被斬斷。
再之后,漢朝這邊開始支持五單于之一的呼韓邪單于。而為了得到漢朝的支持,後來這位呼韓邪單于,也就直接投降了漢朝,正式對漢朝稱臣。後來,他還直接去了長安,對漢宣帝行了跪拜之禮。
因為這位呼韓邪單于徹底稱臣,接下來,漢朝自然也就開始支持他,擊敗其他幾位單于。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漢朝也沒忘了往匈奴那邊摻沙子,不斷同化那些匈奴人。
就這樣,十年之后,這位呼韓邪單于,終于再次統一了匈奴。不過那個時候的匈奴,已經被漢朝滲透的差不多了。整個匈奴,都已經近乎成了漢朝的附屬國。
順便說一句,在那之后,呼韓邪單于又來漢朝這邊朝拜了一次。不過那個時候,漢朝這邊在位的,已經不是漢宣帝,而是漢元帝了。而在那次朝拜過程當中,漢朝為了強化對匈奴的控制,同時匈奴也想和漢朝加深關系,所以最后,漢朝就恢復了和親政策,讓一個宮女裝作公主,嫁到了匈奴。
那個宮女,就是著名的王昭君。而那個故事,就叫做昭君出塞。
所以,從整個過程來看,真正滅掉匈奴的,其實并不是漢宣帝或者漢武帝,而是匈奴自身的內戰。如果匈奴自身沒有內亂,就算漢朝再強,其實也很難滅掉匈奴,最多也就只能把他們打回漠北。
當然,匈奴的內戰,似乎也不是一兩個明君就能解決的。畢竟,在古代的社會體制下,一個政權建立一百多年以后,內部矛盾一定會逐漸激化。這個趨勢,其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真正滅掉匈奴的,其實還是匈奴自身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