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當群雄消亡之際,為何唯有「公孫氏」暫時存活下來
2023/10/28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

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

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這首詩來自于《三國演義》全書的最后,敘事般的體裁像片尾曲一樣讓人回味感慨。這些英雄豪杰都曾經叱咤風云、名震天下,在漢末群雄的擂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但故事總有結局——有的羽化登仙、建立政權,更多的則是「臥龍躍馬終黃土」。天下的蛋糕逐漸被曹劉孫三家分得后,群雄們大多化作一抔土、歸入塵埃。

但有一支力量例外——遼東公孫度家族,他們一口氣從漢末熬到了曹魏中期。

上圖_ 公孫度 (150年-204年)

起家

公孫度少年時期因為得到遼東太守公孫琙的青睞得以讀書、并且被推薦擔任郎中,隨后又前往冀州擔任刺史。但冀州是世家大族盤踞之地,公孫度寒門出身,根本不可能在冀州生存下去,沒多久就被趕下台。

但他有個老鄉叫徐榮,在董卓手下擔任中郎將。當時正值董卓執掌京師、大力擴充親己勢力的時候,因此在徐榮的推薦下,公孫度被派遣前往遼東擔任太守,相較于人口眾多、勢力盤根錯節的中原,遼東地區他還是擺得平的。

這段時期,陳壽評論公孫度「暴而不節」。

上圖_ 董卓(?-192年),字仲穎

彼時的中原地區形勢逐漸惡化,中央權力的崩潰顯而易見。與大多數出身非世族的群雄一樣,公孫度也采取了「催抑豪強」的策略以鞏固自身的統治,其對內的統治堪稱恐怖:「(公孫度)到任后,收壓昭,并殺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的,皆以誅族,所夷滅百余家,郡中震栗」世家大族對寒門的打壓在漢末成為趨勢,而公孫度的反擊看來更為簡單粗暴。

在瘋狂催抑豪強的同時,他自己的勢力也逐步發展起來,長子公孫康、次子公孫恭等家族勢力分別執掌州郡軍權,不斷打擊異己勢力建立威信。他又屢次率軍征討烏桓和高句麗,并且將塞外的扶余國納為自己的屬國。

此時的中原正經歷著一場又一場大戲,先前呼嘯諸侯的袁術、呂布、張邈、公孫瓚等一一被滅,但公孫家族卻巧妙地避開了強大勢力的征服。

上圖_ 呂布 白門樓

臣服

嚴格來說,臣服大勢力是每個人的必然選擇,但公孫氏卻因為抓得好時機,躲過了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劫難。

其實公孫度自己倒是很想稱王稱霸的,在位期間,他在自己的郡治所襄平屢次僭越,先是自己封自己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自己祖先、建立宗廟(這是王侯才有的規格),隨后又用上了皇帝級別的車駕和羽林軍——反正就是自己過癮。

曹操曾為了籠絡他,表天子加封他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公孫度卻拒絕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連曹操的面子都不給。

嘴上可以強硬,但行動必須誠實。在幽州一哥公孫瓚被剿滅后,袁紹勢力完全占據河北,其觸角開始延展到了遼東。公孫家族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選擇了妥協,表示愿意為袁氏家族處理邊疆、抵擋胡人擾亂。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光認慫不夠,還要有機遇。

就在公孫瓚剛被剿滅不久,中原另一個大戶曹操就開始蠶食袁紹的地盤。他一舉消滅了河內的親袁派眭固、及時將勢力拓展到黃河以北,像一把利刃[插·入]了袁紹的核心地盤。因此,消滅公孫瓚后才不到三個月,袁紹便發兵南下,準備與曹操決戰,為了有個穩固的后方,他便接受了公孫氏的議和。

建安九年(204),一代梟雄公孫度去世,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留給他的攤子不算太壞,但外部形勢已經不容樂觀。

此時袁曹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在官渡之戰結束后,曹操攜戰勝之余威,對袁氏家族的勢力開始窮追猛打,親袁的公孫氏當然也是打擊范圍之內。就在公孫康即位的第二年,曹操大將張遼率軍進攻東萊地區,這里更接近中原,人口眾多生產力發達,公孫度曾在這里招攬流民、開墾荒地、建立學校,慘淡經營之下,顯然希望這里成為他躍向中原的跳板——但很快被張遼攻克。

上圖_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建安十二年,河北的袁氏勢力已經被基本掃平,曹操率軍千里奔襲,又將烏桓打敗,藏匿在烏桓的袁氏兄弟便投奔到了公孫康那里。

此時有人勸曹操趁勢蕩平遼東,曹操沒有同意,認為公孫康會將袁氏兄弟頭顱奉上的。但曹操沒有用兵遼東的最大原因當然不只是因為袁氏兄弟的頭顱——這其實并不重要,而是此次北伐烏桓、千里奇襲極為兇險,曹操自己也說,這次取勝不過是「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在后勤不繼、河北人心還沒歸附的情況下,再征討遼東風險是非常大的。

這是公孫家的第二個機遇,并且被剛即位的公孫康抓住了。

上圖_ 公孫康(生卒年不詳),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

不久他便識趣地將袁氏兄弟頭顱獻給曹操,表示內附。這次曹操的表彰,公孫家欣然接受:「封康襄平侯,拜左將軍」。隨后曹操忙于征討荊州,也就沒再過問公孫家,等于默認了他們家族世代鎮守邊疆的特權。

在公孫康治下,整個公孫家族開始走向了鼎盛。公孫康與其父公孫度一樣,喜好拓邊擊胡、催抑豪強,但又注意發展生產、開墾荒地,遼東地區屢屢對外出擊,士民習戰,但其本土又沒有遭受戰爭的直接摧殘。建安十四年,公孫康甚至遣軍攻打高句麗,直接攻破其都城,并且設立帶方郡(今韓國西部、包括首爾),招攬流民、發展生產。

公孫康雖為邊疆諸侯,但是文治武功不在中原諸將之下,像曹操滅張魯那樣一戰而破一方的情況,在遼東是不可能實現的,再加上遼東地處偏遠、戰略縱深又長,使得曹魏集團不敢輕易動兵。

于是,曹魏集團與公孫氏達成了一種平衡——曹魏集團給予其相當的自治權、而公孫氏則為曹魏拓土戍邊、抵御來自東北方向的威脅。

這種平衡就是維持遼東與中原和平的基石。

但這種平衡很快被打破——當遼東不再愿意為曹魏戍邊時。

上圖_ 東吳版圖

衰亡

公孫康死后、其弟公孫恭即位,等到公孫康的次子公孫淵長大,便將公孫恭下了大牢,自掌政權。此時的遼東,相比于其祖公孫度時期已經強盛許多,曾經窄小的遼東郡如今已將勢力投放至朝鮮半島、扶余烏桓部落都向自己朝貢,幽州以東全是公孫家的天下,物資充沛、人心穩定。

有著這樣的家底,公孫淵開始了一波「神操作」。

在即位之初,公孫淵便有心自立,暗中以東吳為外援,打算向東吳稱臣。此時的孫權已是知天命之年、再非「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的少年了,他不顧舉朝反對,答應和公孫淵聯合,便冊封公孫淵為燕王,并派遣太常張彌以及一萬多士兵、攜帶著大量珠寶走海路前往遼東。

公孫淵這一波操作也是奇妙,他想以孫權為外援,等孫權答應、封賞到來又害怕魏國征討。干脆殺了吳國使臣,將首級傳給洛陽,自己吞并了吳國送來的財寶輜重。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孫權莫名其妙損失了幾名重臣、一萬多士兵外加無數金銀財寶,氣得差點率軍親征(確實太冤了),在群臣勸阻之下,才沒成行。但這件事也使得公孫淵謀反的消息公開化,只不過曹魏方面依然維持著表面的和平未曾發作。

景初元年,曹叡派遣大將毋丘儉率軍征召公孫淵,公孫淵發兵拒絕,雙方展開作戰,毋丘儉見打不贏便撤退。也就在此時,眼見事情蓋不住的公孫淵便自立為王,一面鼓動羌胡部落襲擊曹魏邊境、一面再次向東吳求援。

可魏明帝時期邊境的羌胡小打小鬧哪里能掀起什麼波瀾;東吳就更別指望了。

第二年六月,太尉司馬懿,這個三國終極大boss帶著四萬精銳殺向遼東,假意襲取襄平、實際主力決戰,在野戰獲勝后,又攻破襄平,斬殺公孫淵父子,并屠殺了相國以下以及十五歲以上男子上萬人。隨后司馬懿乘勢將遼東公孫氏家族連根拔起,在洛陽的公孫康長子公孫晃也被賜死,掌權遼東近半個世紀的公孫家族最終徹底覆滅。

這個家族熬過了漢末、終究沒能熬出三國。

上圖_ 荊州各郡劃分圖

有人說公孫度、公孫康的策略很像劉表,只不過劉表的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公孫家能成功生存而劉表不能。這其實不盡其然,公孫度、公孫康實際上并不愿意茍安一方,只是遼東人口稀少、物資匱乏,中原諸侯無論是公孫瓚、劉虞,還是袁紹、曹操,公孫家都不是對手。

等遼東發展起來、遠東地區也被吞并之后,中原已經形成統一、高效的大一統政權,他們依舊是斗不過的。

所以,公孫家的生存,一方面仰賴著地域偏僻,降低了中原的征服欲;另一方面也仰仗公孫家自身能力出眾,對中原政權有一定的威懾作用。故而等公孫淵即位,實力不對等又能力不足,就只能被中原政權消滅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魏武帝本紀》《三國志 魏明帝紀》《三國志 公孫度傳》《三國志 吳主傳》《三國志 烏桓鮮卑東夷傳》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