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是東吳第一戰略家,為什麼孫權對他的評價卻很差?
2023/09/07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魯肅是很了不起的戰略家,甚至是東吳第一戰略家。

然而,孫權對魯肅的評價卻非常低,低到就差爆粗口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孫權對魯肅的總評

孫權曾與陸遜談及周瑜、魯肅、呂蒙。

在提到魯肅時,他說:魯肅一來見我,就談起帝王大略,「此一快」也;赤壁之戰前,張昭等人都說要投降,魯肅主戰,「此二快」也。後來雖然勸我借地給劉備,「是其一短」,但周公不求全責備,我「忘其短而貴其長」。

也就是說,孫權認為,魯肅是有重大過失的,只是他孫權有周公之度,不怪他了。

隨后,孫權開始談起了呂蒙。

但是,談了沒有兩句,又回過頭來罵魯肅:魯肅說什麼「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這是他「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

「內不能辦,外為大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會辦事,只會吹牛」!

總之,對周瑜、呂蒙,孫權全部都是肯定,而對魯肅,則言語中透露出責備之意。——《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

看得出,在所謂「四大都督」中,周瑜對魯肅的評價是最低的。

「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孤亦恕之」,意思就是:也就是我孫權度量大,不然我饒不了他!

然而,后世史家對魯肅的看法卻截然不同。

后世史家對魯肅的高度評價:東吳第一戰略家

尤其是:從明代開始,史家普遍認為魯肅是與諸葛亮并駕齊驅的大戰略家。

明清之際,李贄認為魯肅的「榻上對」,是與諸葛亮「隆中對」英雄所見略同,都是當時頂級的戰略構想。

王夫之不但認為魯肅的戰略構想杰出,而且,認為魯肅是「討滅曹操」

最后一個關鍵人物,「肅之死也,羽之敗也,曹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

而到了現代,史家對他的評價就更高了。

黎東方認為:孫權下面,知道必須聯合劉備,鞏固江東,進而進取中原,一統天下者,只有魯肅一人。

白壽彝認為:魯肅是「江東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現在到了自媒體時代,顯然,網絡上,認為魯肅是江東第一戰略家的就更多了。

后世評價如此之高,孫權評價如此之低,是孫權「不識貨」嗎?

說說我的看法。

1、對魯肅戰略,后世評價有些過頭了。

2、孫權責怪魯肅,雖有道理,但也有「甩鍋」之嫌。

「榻上對」

說起魯肅的戰略水平,第一個就是「榻上對」。

魯肅第一次見孫權時,孫權問其方略,魯肅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對」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很多朋友認為:魯肅是第一個提出「三足鼎立」的戰略家,比諸葛亮「隆中對」還早了7、8年,是三國第一的戰略家。

這個戰略是很好,但這個評價就過高了!

1、這個戰略的實質內容,并非魯肅「原創」。

這個戰略提出的第一步,也是唯一比較清晰的一步是「竟長江之極,竟而有之」。

也就是提出:依長江立國。

這是江東政權,自創業之初就有了的規劃。

孫策創業前,曾找到名士張纮(張昭的兄弟),咨詢方略。

當時,張纮就提出:

昔周道陵遲,齊、晉并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于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裴注《三國志》引《吳書》)

顯然,先定江東,次取荊州,「荊、揚可一」、「據長江,奮威德」的想法,早已經有了。

所以,魯肅「竟長江之極,竟而有之」的方略,實際上是對孫策、張纮戰略的繼承而已。

只不過,魯肅將張纮的「齊桓公、晉文公」之業,改為了「帝業」而已。

這里,并沒有太大創新。

2、魯肅的「鼎足」是建立在誤判基礎上的。

這個方略,之所以被后人一再贊譽,是因為,他最早提出了「鼎足」概念。

所謂「鼎足」,就是天下三分,或三分以上。

因此,許多朋友認為魯肅最早提出「鼎足」概念,比諸葛亮還早7、8年。

甚至很多古代史家,也有此看法,認為「魯子敬之所見,即孔明隆中之籌」。

其實,這完全是兩碼事。

魯肅提出的「鼎足」,明顯有曹操與孫權,那另外一「足」是誰呢?

顯然不可能是當時什麼都沒有的劉備呀!

有專家(如《中國軍事通史》)認為另一「足」是益州劉璋。

但個人以為:魯肅反復強調「北方多務」,另外一「足」,只能是當時雖然已經輸掉官渡之戰,但尚盤踞四州之地的河北袁紹!

魯肅認為,在曹操平定袁氏之前,「北方多務」,孫權可以平定荊州,「據長江之極,竟而有之」。

顯然,魯肅的「鼎足」,是建立在誤判形勢基礎上做出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諸葛亮《隆中對》準確說出「曹孫劉」三分就認為諸葛亮的更高明,畢竟,差了7、8年,天下形勢已經大變了。

所以,魯肅《榻上對》,雖然最早提出了「鼎足」思想,但其實其實質影響并不適合太過高估。

只能說,這是一個高明的戰略構想,但要說就此說明魯肅是「第一戰略家」,那就過分了。

維護孫劉聯盟,眼光最正確

那麼,孫權對魯肅的責備,又是否恰當呢?

孫權對魯肅的責備,主要指的是魯肅「勸吾借玄德地」。

赤壁之戰結束前,大家都知道要孫劉聯合,基本沒有什麼爭議。

赤壁之戰后,東吳內部有了不同的戰略。

第一種,以周瑜為主,主張「二分天下」。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周瑜傳》

此外,周瑜主張軟禁劉備,自己來統領劉備的部隊。

也就是:東吳一家把後來劉備要做的事情都做了,「二分天下」。

第二種,以魯肅為主,主張堅持「聯劉抗曹」。

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裴注《三國志》引《漢晉春秋》

其意思很明顯: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對手,應該聯合劉備,支持劉備,一起對抗曹操。

當然,最終,這一分歧,隨著周瑜的英年早逝而告一段落。

實際上,平心而論,周瑜的方略,并不靠譜。

首先,看看曹操與關羽之間的事情,周瑜要軟禁劉備,自己統領劉備的部眾,真的有可能嗎?誠如此,恐怕孫劉內訌會提前上演。

雖然當時的孫權,要對付劉備還是有把握的,但是,孫劉內訌,恐怕曹操是最高興的了。

其次,周瑜真的能夠快速平定西川、漢中嗎?

此前,東吳花了7、8年去對付劉表,連一個江夏都沒有搞下來。

趁著赤壁戰勝之威,孫權征合肥,不克;周瑜攻江陵,耗時1年才逼退曹仁,而且還是曹仁最后主動撤退。

以東吳的陸戰能力、攻堅能力,周瑜要想快速平定西川、漢中,恐怕是不可能的。

顯然,只有孫劉聯合,聯盟才能抽調力量,進軍西川、漢中。

所以,堅持孫劉聯盟,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而曹操的反應,更說明了「借玄德地」的意義。

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于地。——《三國志.周瑜傳》

所以,堅持孫劉聯盟,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孫權後來說這是魯肅「一短」,不過是因為:當時的孫權,已經「白衣渡江」,奪回了「借出去」的土地,甚至不惜為此破壞了孫劉聯盟,既然不惜破壞聯盟也要奪回「借地」,那麼,當初就不該「借地」!

既然要翻臉動手才能收回借出去的錢,那麼,當初就不該借錢!

這是人之常情,但卻未必那麼客觀。

眼光雖正確,但操作失敗

魯肅堅持孫劉聯盟,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選擇。

但是,在孫劉聯盟的合作中,魯肅的操作卻是失敗的。

合作,要的是共贏。

何況,孫劉聯盟中,「股份」最大的本就是孫權。他應該獲得更多的「分紅」才是。

然而,在合作過程中,孫權、魯肅,卻接連被劉備「占便宜」。

孫權決心與劉備聯合,「借地」給劉備,就是希望讓劉備分擔一部分抗曹壓力,好騰出手來進軍益州。

明人不說暗話,孫權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劉備。

但是,劉備卻極力阻止,一面說劉璋與自己同是漢室宗親,你要去搞他我就「披髮入山」,一面在沔口阻擊東吳軍隊西進之路。

結果,孫權沒有辦法進軍西川,劉備卻轉眼奪了西川。

等到孫權派人去要還所借地時,劉備又推脫:等我取了涼州再歸還···這完全是一副「賴賬」的嘴臉。

可以說,在孫劉合作過程中,劉備在「借地」

之后,一面自己大力發展,一面又阻止孫權的發展企圖,把好處占盡。

結果,結盟后,劉備從無根基,發展到橫跨荊、益二州大部分地區的強大勢力,其實力甚至超過了孫權;而孫權呢,幾乎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只是拿下了偏僻的交州。

而在孫權詢問關羽強盛的問題時,魯肅回答:帝王之起,皆有驅除···

拜托,是誰在駕馭誰呢?明顯是劉備在駕馭你呀!

因此,孫權說魯肅「內不能辦,外為大言」,是非常貼切的。

總之,魯肅堅持孫劉聯盟的方向,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但是,在處理孫劉聯盟的關系時,魯肅完全不是劉備的對手,被「猾虜」劉備玩弄于股掌之間。

這樣的合作,注定是不可能長久的。

孫劉聯盟的前半段,劉備獲得大發展,孫權則發展受阻。

到魯肅去世前后,劉備以虛言應付孫權,關羽干脆連基本的面子都不給孫權留···不但把便宜占盡,連基本的尊敬都沒有···

孫權也是敢于與曹公硬剛之人,即便孫劉聯盟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這樣的聯盟關系,孫權又怎麼可能接受呢?

所以,孫劉聯盟,看起來是在魯肅去世后破裂的,但實際上,早在魯肅去世前,就已經走到泥潭里了。

一個戰略家,不僅要有找到正確戰略方向的能力,也要有朝著正確方向行駛的能力。

魯肅,就像一個迷路的司機。他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里,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應付沿途復雜的路況。

孫權責魯肅「勸吾借玄德地」,是錯誤的,但他責備魯肅「內不能辦,外為大言爾」則是貼切的。

總的來說,魯肅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戰略家,有一定的戰略能力。

但是,他并不是最優秀的戰略家。所謂「三國第一戰略家」的稱號是過譽的。

魯肅頭腦清醒,知道正確的戰略方向是什麼。

但是,他執行戰略的能力有限,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沒有能力把車開過去。

所以,對孫權來說,魯肅就像一個蹩腳的司機。

他知道應該去哪里,但開到一般迷路了,實在走不過去。

如果你是「乘客」,你會給這個「司機」差評嗎?

如此,孫權給魯肅「差評」,就沒有什麼稀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