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玄奘晚年多病遭弟子質疑,跌倒數天后圓寂,兩字遺言鼓勵后人千年
2023/12/01

「玄奘到底是否證果?他的修為如何?」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問題并非新問題。在玄奘大師晚年,他的弟子曾對他提出質疑,主要原因是玄奘三藏晚年多病,甚至數次危及生命。

從世俗和學術的角度來看,玄奘大師被認為是千古一人。與諸如朱士行、法顯、義凈、智猛等西行求法的高僧相比,玄奘三藏的學術成就無疑是最為卓越的。在佛教僧團內部,對于玄奘三藏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

在世俗眼中,玄奘以其極富智慧的學識和對印度佛教文獻的深入研究而著稱。他不僅成功地帶回大量佛典經典,還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翻譯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貢獻為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認為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的一位巨匠。

在佛教僧團內,對于玄奘的評價并非一致。

有一些僧侶對他的行為和決定提出了質疑,認為他在印度求法的過程中采取了過于苛刻的方式,對自己和同行的僧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一立場主要集中在他回到中國后,對僧團內部進行改革的時期。一些僧人對他的改革措施感到不滿,認為其過于強調戒律和紀律,有時甚至被批評為過于嚴苛。

禪宗、天台宗、賢首宗(華嚴)等宗派與玄奘創立的法相宗存在根本分歧。對于玄奘三藏是否證果的問題,千百年來爭論不休。一些大德認為他只達到了初地,而另一些認為他只達到了二地。

盡管在宗派之爭中存在分歧,玄奘大師的貢獻和影響仍然被廣泛認可。他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工作,特別是《大般若經》的翻譯,為后世的佛教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行腳取經也使佛法傳播得更加廣泛,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評價玄奘大師時,除了宗派觀點的爭議外,也有學者強調要客觀看待他的貢獻,并理解其在歷史背景下的種種考量。因此,盡管在僧團內部存在爭議,玄奘大師在整個佛教史上仍然被視為卓越的學者和傳教士。

也有人基于他晚年多病多難,以及他「跌倒圓寂」并非祥瑞的情況,斷定他只是凡夫。當然,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還引用了玄奘本人闡揚的法相唯識理論。

因此,本章將探討上述疑問,重新審視這段歷史。需要強調的是,筆者的目的是「介紹和還原佛教史上的一些疑問」,而不是有意「批評或妄議祖師大德的成就」。

在追溯玄奘三藏的學術成就之前,讓我們先穿越時光的長河,回到那個遙遠的唐朝時代。

在那個時代,世界的邊緣被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之下。人們對于遙遠西域的了解,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遙不可及。一個名叫玄奘的高僧,卻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踏上了一場不可思議的西行之旅。

他的足跡穿越了大大小小的邦國,領略了形形色色的風物,感受了迥然不同的風俗。

從膚色、種族、語言,到服飾各異的人群,廣袤的土地上傳說神奇荒誕,而玄奘本人更是在這次旅行中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奇遇。

這段驚心動魄的西行經歷,并非是玄奘主動記錄的「大唐西域記」,而是由李世民出于軍事和政治的需求,命令玄奘將其口述的經歷編寫而成。這個文本卻成為了一扇開啟人們認知未知世界之窗的奇妙之門。

《大唐西域記》成為一部游記,讀來既簡單有趣。在千年之前,這個文本打破了唐朝時期人們對世界認知的局限。它不僅是一部文字,更是一段生動的歷險,一個真實世界的奇幻故事。

這個故事并非由玄奘親手書寫,而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綴文」。與他在翻譯佛經時的嚴謹態度不同,這似乎是一場由心而發的流暢敘述,如同一位老者在夜晚講述自己的奇遇。

盡管玄奘本人或許并不特別看重《大唐西域記》,但在客觀和世俗層面上,這個文本的價值和意義卻不可忽視。在歷史考古學的領域,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玄奘帶回的一大堆佛經。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近現代關于南亞的考古和歷史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國家的史籍資料,尤其是那些由虔誠的高僧西行求法后寫下的見聞。

《大唐西域記》成為了這個考古之旅中的珍貴指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地的歷史遺跡,都在一定程度上依據這份史料進行發掘和整理。

這部文本對于印度國徽中的「四只獅子」也有直接的影響。在南亞次大陸,歷史和文字記載相對不受重視,更多地依賴于口頭傳承。這樣的傳承在時過境遷中變得混亂,甚至有些等同于神話。

阿育王,印度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幾乎被遺忘。直到考古學家根據玄奘等人的記載,精準地發掘了「鹿野苑遺址」,找到了阿育王石柱,才使他及其偉大王朝的歷史得以重見天日。

在考古學家追溯失落的歷史的過程中,《大唐西域記》成為了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引導著研究人員揭示這段富有探險色彩的歷史。玄奘等高僧留下的文本資料在整個印度歷史的重建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沒有玄奘等人的西行壯舉以及文字記載,印度歷史很難有清晰的脈絡。」這一認識在東西方史學界得到了共識,也彰顯了《大唐西域記》對于世界的珍貴貢獻。這部文獻不僅提供了對于古代印度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寶貴見解,還為後來的學者和考古學家提供了線索,幫助他們還原古代的面貌。

通過詳實的描述和記錄,玄奘等人為后人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獻,幫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些史料的挖掘和解讀有助于揭示印度歷史的多個層面,使我們對于古代社會、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唐西域記》作為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為世界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印度的重要窗口。

在那個唐朝時代,一個名叫玄奘的年輕和尚踏上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西行之旅。

他并非出于私欲,而是為了信仰,為了解決南北攝論師與地論師之間的爭議,特別是《瑜伽師地論》的分歧。年輕的玄奘帶著對未知的渴望,私自穿越了邊境,成為一位偷渡者,一位為信仰而冒險的僧人。

經過漫長的跋涉,他來到了西域的高昌。在那里,他并沒有匆匆離去,而是停留下來,派遣自己的弟子前往長安,呈上自己手寫的表章。這份表章成為了他回國的通行證,也成為了他與唐王李世民的緣分開始的象征。

回國的道路上,他受到了長安百姓的熱烈歡迎,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李世民為了親自迎接這位特殊的僧人,派遣房玄齡負責。當長安的百姓傾巢而出,夾道相迎時,房玄齡和李世民都驚訝不已。這種場面在圣朝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位西域求法的僧人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傾都罷市,夾道相迎......自圣朝以來,未之有也。」這一盛況讓長安城沸騰,就連見過大世面的房玄齡和太子李治都被這樣的場面嚇了一跳。

這只是玄奘的傳奇故事的開端。他并非滿足于這樣的榮耀,而是在曲女城展開了一場辯論的盛宴。大乘、小乘、外道三方學者上萬人,與他進行數十天的辯論。作為辯主的玄奘無一敵手,聲震五印,被稱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這個西行17年的僧人,跨越5萬里的艱險征程,以一人之力改變了整個佛教的格局。他的回國不僅帶回了《瑜伽師地論》,更是將最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傳承帶到了漢地。他的影響之巨大,不僅超越了世俗,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佛教內部。

在教內,玄奘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他的傳世法脈,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深深扎根于千百年來的歷史長河中。他的歸國,不僅是一場傳奇的冒險,更是一場對信仰的執著追求。

在印度佛教史的長河中,那爛陀寺學派猶如一顆燦爛的明星,熠熠生輝,成為印度佛教的光輝巔峰。公元5世紀前后,這里涌現出一批批杰出的高僧,如陳那、護法、法稱、德慧、安慧等大論師,將印度佛教推至巔峰。

這段時期可謂人才輩出,堪比龍樹、世親、無著等大乘宗師的時代。那爛陀寺,作為印度佛教的中心,吸引了眾多求法者,包括後來的玄奘三藏。在穿越了千山萬水之后,玄奘抵達了他夢寐以求的那爛陀寺,這個古老的佛教中心。

那爛陀寺的學派多種多樣,既有大乘的僧團,又有小乘的僧團,學風開放自由。這里的學術氛圍濃厚,大乘、小乘之間不時進行交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這個燦爛的寺院,玄奘發現了自己的求法之旅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那爛陀寺,有著宏大的教學體系,分為五個基本科目,再在這基礎上進行細致的劃分。這里有著嚴格的修學次第,頂級的教學僧侶和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一切讓玄奘感受到了學術的底蘊和深度。

這里不僅是大乘經院派的代表,更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佛教中心。

玄奘發現,那爛陀寺的學派繁榮而豐富,既有大乘的巨觀視野,又有小乘的細致考究。彼此之間雖有差異,但卻相互啟發,使得這里的學術交流愈發豐富。

在這個光輝的時刻,玄奘不僅學到了大乘的精髓,還深入研究了小乘的經典。他不滿足于單一的學派,而是在大大小小的課程中汲取養分,讓自己的修行更加全面。這成為他日后傳播佛法的堅實基礎。

隨著時光的推移,那爛陀寺的輝煌逐漸凋零。當義凈大師繼玄奘而至時,他仍能感受到寺院的一絲余輝。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描述了那爛陀寺的情景,讓人感受到這個曾經繁榮的學術殿堂。

「致想因明,虔誠《俱舍》,尋《理門論》比量善成,習《本生貫》清才秀發,然后函丈傳授,經三二年,多在那爛陀寺或居跋臘比國。

義凈對那爛陀寺的贊美,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感受到寺院的寧靜與學術的繁榮。即便在寺院已經衰落的時候,那爛陀寺仍然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修行之地。

玄奘和義凈,被認為是古印度那爛陀寺學派在漢地的代表。他們兩位高僧,如開拓者與繼承者般,將那爛陀寺的學術傳統帶回了漢地。

在因明方面,玄奘是漢地的首倡者之一,他的貢獻雖然在翻譯數量上不及其他學科,但卻在因明理論上取得了突破。他用「量」將因明學獨立,使其在日后能夠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同時,他劃清了「因明」和「內明」的界限,為因明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中觀科、瑜伽科、般若方面,玄奘都有著深遠的貢獻。他不僅傳播了《瑜伽師地論》等經典,還在般若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玄奘以二諦立宗,繼承了古印度那爛陀寺學派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

盡管玄奘在佛教內部的成就如此巨大,卻難逃爭議。這或許與中國人的根器問題有關。

回到故鄉的玄奘,身處紛繁的世俗之中,面臨著來自生活和信眾兩方面的巨大挑戰。那爛陀寺的經院體系,在印度熠熠生輝,卻在中國這個以世俗為主的國度面前顯得有些無所適從。

在這個時候,玄奘不得不面對兩個重大問題。首先是他的生計問題。那爛陀寺的學僧們,完全脫離了實際的生產,他們的存在必須仰仗于大功德主的供養。而在中國這個世俗的國度,沒有一個皇帝是真正虔誠地信奉某一宗教的。這讓玄奘陷入了一種生計和信仰的糾結之中。

歸國初期,玄奘請求前去少林寺譯經,但卻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絕。李世民曾數次邀請他還俗做官,對于玄奘而言,這無疑是一種侮辱。他在弘福寺依舊投入了翻譯佛經的工作,但同時也不得不處理許多俗世的瑣事。

每天都有達官貴人前來拜佛,玄奘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應對。這讓他感到疲憊不堪。他本預料到這種情況,但在現實面前,無法回避。生計的艱難,讓他感受到了來自世俗的壓力。

其次,玄奘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發展信眾。在中國這個以儒家為主流的國度,玄奘的佛法理念與當地的理念存在巨大差異。

特別是關于「一闡提能不能成佛」以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關系」這兩大核心問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在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程中,「一闡提能不能成佛」一直是一個復雜而曲折的問題。而玄奘的立場更加保守,他認同那爛陀寺學派的「五姓說」,認為其中的一個「姓」無論如何修行都不可能成佛。這與後來在中國流行的「佛性論」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在關于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問題上,玄奘的觀點同樣引起了爭議。他的唯識學,與當地僧人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種差異,導致了與地論師和攝論師之間的分歧,以及與禪宗「性宗」之間的矛盾。

在這一切的艱難面前,玄奘始終努力堅持自己的信仰,努力在紛繁的塵世中尋找佛法的棲息之地。他的精神和肉體都在這漫長的掙扎中受到了沉重的摧殘。

過度忙碌的譯經工作,讓他的身體疲憊不堪。而那些曾經信任他的弟子們,也開始對他的理念和選擇產生懷疑。玄奘自己甚至在深夜的孤寂中,開始反思:「我翻譯了這麼多佛經,究竟對不對呢?」

玄奘回到故鄉,曾以為生活將逐漸平靜,然而命運卻對他進行了另一番考驗。在初回的時候,他與李世民等人斡旋,艱難地在大唐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時運無常,李世民離世,而他的繼任者李治上位后,對老臣們展開了嚴厲的打壓,而玄奘也成了這場風暴的犧牲品。

軟禁的歲月,玄奘晚年居住在玉華宮,這實際上是他自己的選擇。之前,李治將他安置在皇宮內,派遣專人監視,名義上是為了更好地譯經,實際上卻是一種軟禁。在這段時間里,他不得不偷偷地出宮治病,一切都像是一出鬧劇,引起了朝野的嘩然。

生活在軟禁中,玄奘倍感壓抑。他的身體由于勞累和疾病變得日益虛弱,但這并不能阻擋他對信仰的執著。在這段壓抑而又矛盾的歲月里,他的精神和肉體都在不斷受到打擊。

在玉華寺,玄奘度過了晚年。曾經的弟子們看到他身陷教內爭議,又深陷皇權的制衡,心生懷疑。玄奘本人,也在這艱難的歲月里懷疑過自己的修行和信仰。

玄奘的晚年并非寧靜。一次,他在跌倒時,被告知有人夢見莊嚴大佛倒塌了。這讓他深感自己時日無多。他預見了自己的離世,而他的身體也開始垂危。

在玉華寺,他悠然做夢。夢中,眼前綻放著巨大的白蓮花,鮮凈可愛。這是他內心對清凈之地的渴望,在夢中得以實現。

而在另一場夢里,千千萬萬的人們來迎接他,手捧香花、寶幢,奏著各種各樣的樂器。玄奘在夢中驚嘆,自己豈有如此之大的功德,為何有如此盛大的供養?這是他對自己一生修行的懷疑,也是對信仰的最后疑惑。

夢醒后,他再次被現實叫醒。身邊的弟子詢問他生彌勒的可能性。他回答:「得生!」說完這兩個字,他閉上了雙眼,結束了漫長而辛勞的人生。

玄奘的離世,傳遍了大唐的千里萬里。百萬百姓為他送葬,隊伍綿延至長安城外。而他生前的表現,尤其是最后兩個字的宣告,成為千百年來無數學佛者心中的信仰明燈。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李世民打了大勝仗,李淵卻讓妃子去慰問,埋下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2024/01/15
吐蕃王活捉一名唐朝大將,準備殺他時多看了一眼,卻突然伏地大哭
2024/01/15
故宮中「冷宮」在何處,又為何秘不開放?溥儀晚年說出其中隱情
2024/01/15
婉容被溥儀關在「豬圈」10年,被救時,她說的一句話讓人心酸不已
2024/01/14
愛新覺羅家族14萬后裔去了哪里?為何從不去清西陵、清東陵祭拜
2024/01/14
她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才華橫溢,卻最終淪為玩物
2024/01/14
故宮這幅千年古畫,畫中的西施模樣,和傳說中的西施大不一樣
2024/01/14
古代皇帝用膳后,沒吃完的飯菜是如何處理的?
2024/01/12
清朝最后一批宮女,在宮里生活滋潤,落到日本人手里,下場凄慘
2024/01/12
江西發現神秘商代大墓,比海昏侯墓早1000多年,出土文物卻罕見古怪令人稱奇
2024/01/12
清末老照片:李鴻章侍妾冬梅明艷動人,誥命夫人雍容華貴
2024/01/11
古代戰爭中,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為何還全力沖鋒?答案很現實,換誰都沖呀!
2024/01/11
她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妹妹,從貴族變平民后,臨終遺言令人落淚
2024/01/10
皇帝垂涎臣子夫人美貌,強占后氣死皇后,卻生下個家喻戶曉的兒子
2024/01/10
明朝最幸福皇后,皇帝都很聽她的話,死后遺體在故宮放了6年
2024/01/10
皇帝指著一種蔬菜問叫啥?大臣怕被殺頭胡謅一名,沒想到流傳至今
2024/01/10
晚清彩色老照片:晚年的張之洞精神抖擻,砍頭的瞬間讓人心驚
2024/01/09
15歲宮女爬上龍床,為56歲雍正生下皇子,去世后乾隆為她停朝3天
2024/01/09
三英戰呂布時,整個天下有幾人可以擋住呂布80回合?關羽張飛落榜
2024/01/09
清朝的「公主」與「格格」,地位差別究竟有多大?別被清宮劇騙了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