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成龍,無不離開那些改天換地的英雄。太平天國也有一大批心系天下、報國無私的青年才俊,陳玉成就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位。他從14歲便投身這場民變,經歷了太平天國最輝煌和最艱難的歲月,用一腔熱血和無畏勇氣譜寫出傳奇的一生。
1861年的一個黃昏,岱鰲山上一片寂靜。這里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山頭,但此刻,卻聚集著上萬太平軍將士。他們憔悴地緊握著兵器,向山下不斷蔓延開來的清軍隊伍望去。40多天的圍困讓他們付出巨大代價,許多人已不復存在,剩下的也饑腸轆轆,飽受恐懼與絕望的折磨。
「兄弟們,熬過今夜,我們就能活下去!」一名身穿金甲的英氣武將高呼著,鼓舞人心。他就是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岱鰲山已經被清軍層層包圍,糧草將盡,形勢危急。然而,陳玉成始終沉穩從容,用令人安心的語氣傳達著希望。
這時,一只皮包骨頭的野狗跌跌撞撞地跑上了山頭,它瘦弱的身軀因為長期缺食而顯得分外哀凄。太平軍士兵立刻拿出了藏著的干糧,想要喂飽這只狗后再將它宰了食用。長時間的半饑半飽讓他們早已沒了道德觀念,只想盡快填飽肚子。
「住手!」陳玉成喝令一聲,「把狗喂飽了放它走,這是清軍的試探!」士兵們詫異不已,卻還是執行了命令。只見那只狗吃得腆肥圓滾,然后徑自爬下山去。太平軍士兵們心中五味雜陳,既羨慕那只得以飽餐一頓的野狗,又對陳玉成如此決策心生疑慮。
過了一會兒,山下清軍的號角聲驟起,人群魚貫而退,原來是要撤軍了。太平軍將士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陳玉成早已洞悉清軍用計,反將他們一軍。只因狗吃飽回去,清軍便以為太平軍糧食充足,不敢輕舉妄動才選擇離去。
陳玉成的機智喂狗之舉,讓困在死局的太平軍轉危為安,可以說功臣。當晚,太平軍將士們圍坐在篝火邊,熱火朝天地討論今日之事。剛才還絕望壓抑的心境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喜悅和希望。他們看向陳玉成的眼神里多了幾分崇拜與欽佩,也更加堅定了跟隨他的決心。
回溯時光,1848年,一個14歲少年也坐在這樣的篝火旁,他就是陳玉成。這一年,陳玉成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參加了以萬人天國長隊為主的太平軍。
陳玉成生于一個普通農家,家境不富,但聰穎好學。他從小勤勞吃苦,愛國心切,早已對現實的黑暗深惡痛絕。那時鴉片氣焰囂張,上下貪污,民不聊生。陳玉成決心找一個機會改變這一切,投身太平天國便是他心中的唯一出路。
加入太平軍后,陳玉成憑借過人的勇氣和才干,很快便當上了童子兵的隊長。他身手矯健,又能吃苦,深得士兵們的信任與擁戴。在隨太平軍西征的戰斗中,陳玉成歷練越發豐富,也曾立下赫赫戰功。
太平軍攻取武昌之戰,清軍固守城池,戰事陷入膠著。陳玉成看到許多同袍在圍城戰中犧牲,心中痛徹。他主動請纓沖鋒,手持大刀,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終于破城而入,使太平軍取得全勝。
此役一舉擊敗清軍的威名,讓陳玉成瞬間聲名遠播。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他被派往軍糧處工作。一個14歲的少年能守住糧倉大任,可見陳玉成實力遠超常人。同袍們無不對他景仰有加。
天京生活雖然平和,但陳玉成心中始終裝著人民和國家。每每想到那些苦難的百姓,他便倍感匆匆,恨不得早日打敗清軍,結束戰亂,給人民帶來和平。太平軍每逢用兵,陳玉成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沖鋒陷陣。也正因如此,他得到了洪秀全的賞識。不久后便升為檢點,統領起自己的部隊。一時間,無數太平軍新兵也涌向他麾下,都想追隨這位少年英雄,共創輝煌。
1860年秋,安慶告急的消息傳到天京。原來湘軍老將曾國璋率水師圍攻安慶,太平軍主力不在,形勢危急。扭轉乾坤,奪回局勢的重任落到年僅20歲的陳玉成肩上。他帶領10萬大軍,力拔安慶之圍。
此時的陳玉成已然是太平軍的英王,一襲金甲,氣宇不凡。他策馬來到軍營,洪秀全親自為他披掛上陣,人們無不對陳玉成寄予厚望。陳玉成也深知責任重大,對手下將士表示,此戰關系太平天國存亡,只有拿下武漢,切斷清軍補給,才能解安慶之圍。言畢,軍鼓聲聲,太平軍沿江北上,一路高呼口號,士氣高漲。
這支10萬大軍力拔安慶之圍,可以說是太平軍的精銳之師。他們對陳玉成誠服愛戴,也對最終勝利充滿信心。一路北上,太平軍攻城略地,連戰連捷。然而,真正困難還在后頭,武漢城池堅固,守軍,想要攻取并不容易。
山東英雄李秀成也受命南下,與陳玉成會師武漢。兩軍會合,攻打武漢指日可待。不想半途李秀成突然掉頭西走,頓時增添了許多變數。陳玉成只好退回安徽,希望與李秀成匯合。李秀成的反常舉動讓陳玉成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這期間清軍也沒閑著。多隆阿和李續宜不斷用兵騷擾,太平軍只能后退以待援軍。這天,李秀成的消息終于來了,可讓他失望的是,李秀成已繞道浙江,根本無意會師。陳玉成心中暗嘆,自己這支10萬大軍就這樣被迫困在安徽一隅。然而退無可退,眼看又要為清軍所圍,陳玉成決定孤注一擲,直接殺回安慶解圍。
起初,陳玉成部還占據些許優勢。可很快,形勢急轉直下。清軍不斷增援,太平軍則日益寡不敵眾。掙扎中,陳玉成只得退守桐城。終于,在岱鰲山遭重重包圍,糧盡援絕,這便是故事開頭的困境。
多難興邦,眼看一切希望都遙不可及之時,陳玉成卻依然淡定從容。他身先士卒,與太平軍將士們共患難。一個個驚奇的舉動,讓大家看到黑暗盡頭的曙光。
陳玉成天性樂觀豁達,從不輕言放棄。他敢于直面絕境,也敢于正視自己。失敗固然痛苦,但他在其中汲取經驗教訓,不卑不亢。正因為有了這樣堅定的支柱,太平軍才能在絕地反擊,化險為夷。
陳玉成深明,一個優秀的領導者,需要具備遠見卓識,才能駕馭大局。40天的等待就是在磨練他的意志品質。艱難困苦時,他更要保持理性和耐心,否則一味著急,只會使局面雪上加霜。
一個個奇兵突起,屢次扭轉乾坤,無不是陳玉成的杰作。他冷靜睿智的內心,總能給人以溫暖和信心,這比什麼都珍貴。太平軍萬分仰慕陳玉成處變不驚的膽識和超然的氣度。正是他,將希望之火點燃。
岱鰲山一役,陳玉成僅以萬人之眾對抗十余萬清軍,依靠智謀退敵。他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用實際行動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英雄。
陳玉成的一生與太平天國的興衰息息相關。他歷經起義的硝煙,又經歷了內斗的陰謀,但他的熱血和骨子里的正義感從未改變。當權貴們長驅直入,國破家亡之時,正是需要一個個陳玉成這樣的靈魂,為天下善惡作最后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