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
天下誰人不識泰山。東岳泰山,天下第一山,五岳之首。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有著豐厚的地理歷史文化內涵,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泰山安,四海皆安!
阿爾伯特·卡恩
1913年,法國人阿爾伯特·卡恩來到中國,他立刻就被泰山的美景吸引,拍攝下了泰山最早的彩色照片。下面遴選其中26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以飼讀者。你一定會很驚訝:一百一十年前的泰山,原來也這麼美!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這是100多年前的泰山南天門。看上去雖然有些破舊,但城樓式建筑依然壯觀,斑駁的紅墻、黃琉璃瓦覆頂,太漂亮了。尤其從下面仰視,南天門就猶如天上的宮闕。
南天門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60年歷史了。下層拱形門洞上方題額三個大字「南天門」,兩側有楹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台階盡頭的建筑,就是泰山著名的西神門。西神門,是登上泰山的必經之地,更是玉皇頂和碧霞祠的入口。那時候的西神門,和現在相比,感覺變化不大。
西神門,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山門。下面的石階很陡,適合徐走慢行。照片中,台階一側散落著一些大大小小的碎石塊,路旁還有一座石頭小房子。
這張照片拍攝于泰山的早晨,兩座大山猶如敞開的巨型大門。在半山腰上,有一條崎嶇的小路伸向遠方。近處,山石嶙峋。遠處,朝陽欲出,粉紅色的云霞,山巒籠罩在云霧之中。
有人說,泰山的云海很壯觀。觀云海當然是要站在泰山頂峰,泰山云海多在夏秋兩季出現。
這是泰山山腳下的一個村落。100多年前的村子,古樸幽靜。石屋、石墻,連進村的道路也是用石頭鋪就。村口還有一座小土地廟,用幾塊石頭壘砌而成,頂部覆蓋有瓦。
在過去的農村,像這樣的小土地廟非常普遍。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進入村子,看到一戶人家的院子,三名村民正站在自家房子前面。房子墻壁用石頭壘砌而成,有門和小窗戶,頂部覆蓋著秸稈干草。這種房屋在當時很常見。
三個人穿著不一樣的衣服,一名男子手里提著一桿秤,正在稱竹筐的重量。看到有人對著他們拍照,臉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這座雄偉的古建筑,就是當時的萬仙樓。萬仙樓也叫望仙樓,始建于明萬歷48年(1620年),后世多次重建。照片中的萬仙樓,是一座跨道門樓,為清代建筑風格。
萬仙樓下層是石砌拱形門洞,題額「萬仙樓」;上層建筑為三柱七檁五架梁,黃琉璃瓦九脊歇山頂,下層東北角有向上的石階,由此可登上城台。
這是站在萬仙樓門洞里,朝北面望去。石頭鋪設的路面,地勢逐漸升高,鋪設有上山的石頭台階。遠處的山坡清晰可見。在萬仙樓的北面,門洞上方的題額為「謝恩處」。
萬仙樓,位于紅門宮北面。是萬歷皇帝為紀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相傳,萬仙樓也是泰山群仙們聚會的地方。
這是1913年的泰山回馬嶺坊。這是一座石牌坊,額刻「回馬嶺」三字。該石牌坊位于壺天閣的上面,中天門的下面。照片中,一名光著脊背的挑山工,正在牌坊前休息。
關于回馬嶺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有人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所以留名「回馬嶺」。
這張照片,拍攝于泰山中一條溪流。泰山的山好,水也很美。泉水纏繞在怪石之間,溪水叮咚,不絕于耳。遠處青山連綿不絕,品味泰山之魂,聆聽泰山水之韻。
這是泰山上的一座關帝廟,位置在岱宗坊的北邊。正殿中供奉著關羽的塑像。廟門上方藍色的匾額上有「關帝廟」三個大字。該建筑群屬古建筑中的壇廟祠堂類。
關帝廟始建于明代,為當時在泰安經商的山西商人眾籌所建。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關帝廟,西為山西會館。
1913年,一座石橋上,幾名轎夫正抬著兩名游客登泰山。
這種轎子類似我國西南地區的滑桿。兩人抬著一把竹椅,上面還撐著遮陽布。泰山海拔1532米,說起來并不算太高,但很難攀爬,因為泰山非常陡峭。有了這樣的轎子,游客就能輕松達到山頂,轎夫也能獲得一定的報酬,雖然辛苦,但也能養家糊口。
這是碧霞祠內的一座香亭。碧霞祠是一座道觀,位于泰山極頂的南側,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碧霞祠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12座大型建筑物組成,非常壯觀。
香亭,位于東、西配殿之間,內祀碧霞元君。普通百姓經常在香亭中求禱泰山娘娘。照片中,香亭門口站著兩名道士。
這也是碧霞祠內的一座建筑,看上去像是鐘樓或鼓樓。鐘鼓樓位于大山門前,東西閣樓北,東為鐘樓,西為鼓樓。
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上下層間施四楞木鋪釘木板。上屋施角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橫置一圓梁懸掛獸鈕蓮口銅鐘。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這張照片拍攝于上山途中的一個峽谷處,谷底的河流早已干涸,露出河床上的碎石。河岸上修筑有上山的台階,一座小石橋橫跨溪流之上。可以想象,當年清澈的溪流從山上流淌下來,是何等的美哉。
1913年,盤路起工處、天下奇觀「一天門」景象。高大的石牌樓,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題額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書寫。當時的「一天門」兩側,都還是石頭民居,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于登山途中。當時泰山的很多山頭上,并沒有太多的樹木和植被,露出了光禿禿的石頭山,感覺有些荒涼。只是在半山的腰綠樹從中,還能看到一條上山的小路。
一位裹著小腳的老人家,正坐在「伏虎廟」牌坊下休息。
如今,這座石牌坊已經改名為「中天門」。如果你走到這里,登上泰山的路就走了一半了。「伏虎廟」牌坊,始建于清代,單間兩柱式石坊。古時候的泰山老虎眾多,于是人們建廟祀黑虎神,祈求平安。
泰山不僅山美,水也很美。一條瀑布從山崖上飛瀉而下,猶如一條白練。目睹此景,似乎能聽到震耳欲聾的水聲。飛瀑流泉依青山,俊美景觀再現。
仔細看,在瀑布的源頭處的山崖上,有古人的石刻文字。依稀能看到四個大字中的「石」、「蒼生」三個字。
這是位于后石塢的元君廟。100多年前的元君廟,看上去有些破舊。主殿面闊三間,里面供奉著的是泰山女神——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廟分東西兩院。
元君廟始建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到這里的香客絡繹不絕。寺廟北面的山叫天空山,俗稱玉女山。
在登泰山途中,經過一座古橋。橋下堆積著山上滾下來的巨石,水流從山上流下來,在巨石間曲折穿行,形成了數條小瀑布。小橋流水,很有意境。
1913年,泰山紅門宮老照片。
紅門宮位于泰山南麓的王母池西北方向。這里是攀登泰山的起點,因西北懸崖上有兩塊形狀像門的巨石,因此得名。紅門宮究竟建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清代詩人趙國麟有詩贊紅門宮:「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1913年,泰山的壯美風光。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享有「五岳之長」的稱號。泰山成為佛道兩家興盛之地,更是給泰山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
從一定意義上講,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
一名上山進香的女子,正坐在伏虎廟牌坊前的石頭上休息。攝影師在登山時,為她拍下了這張照片。照片里的女子望著鏡頭,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13年,泰山中一條峽谷,河水很少,只有一股清流在石頭間流淌。從照片看,那時候的泰山還保持著原始的風貌,山頭上植被很少,露出了下面的石頭。到處呈現出一種古樸自然之美。現在的泰山經過旅游開發,變得模樣,山清水秀更美更漂亮了。
這也是上山途中的一個村落。村子里的房子有些是石頭壘砌而成,有的是磚瓦房。在臨近道路的墻壁上嵌有小石碑,石碑上雕刻著「泰山石敢當」的字樣。古語有云:「不動如山」,穩若泰山。泰山一名,實在是平中之平、穩后又穩了。
1913年,泰山進山的一條小路。一面是犬牙交錯的怪石,另一面是陡峭的懸崖溝壑。山頭上光禿禿的,游客也很少見到。
寫在最后:回看這些100多年前的泰山老照片,和現在泰山的面貌有很大不同,但泰山之美亙古不變。泰山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溪深谷幽、山水相映,古剎幽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世界珍貴遺產。你去過泰山嗎?你眼里的泰山又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