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項羽對人恭敬,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何人才都跑到劉邦那里去了
2023/04/25

項羽對待手下好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他的手下生病了,項羽必定會出現,然后抓著手下的手難過上一番,最后項羽還會將自己的飯帶過來,和手下分著一起吃。士兵們都因此真心的愛戴他們的「霸王」。

而反觀劉邦,對人就是一個壞字,劉邦接見前來投奔的酈食其時,旁邊還有兩美女伺候他泡腳,看到酈食其來了也沒有禮遇,反而破口大罵。就連劉邦的士兵,都覺得劉邦此人傲慢看不起人。

但尊重手下的項羽卻不得人心,反而是傲慢無禮的劉邦,最后成為了天下的主人。得到這樣一種結果,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劉邦比項羽更加的懂得人心。

身份上的差異,導致劉邦更得人心

劉邦自小在街頭混生活,因此他明白榮華對于那些過的辛苦之人意味著什麼,他對待手下,只要滿足這群人的內心渴望就夠了,至于他們過得好不好,劉邦不在乎。畢竟只要條件開在那里,自然會有覺得「價格合適」的人過來洽談。

而項羽是西楚的貴族,他自小過的好,沒有吃過生活的苦,就算他不起兵打天下,生活質量也不會下降。因此項羽并不懂,別人缺的不是有一個對他好的霸王,而是一個能夠幫助實現雄心的領導。畢竟都是舍命去造秦朝反,難道只是為了貪圖別人的知遇之恩嘛?

因此,在劉邦什麼都沒有,卻空手套白狼,將還沒得到的天下分了好幾塊時;項羽還在為手下生病難過。當劉邦說未來要給手下什麼什麼賞賜時,項羽依舊在糾結手下怎麼生病了。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兩人的行為,項羽還在關心手下的[生·理·需·求],是渴了、病了,還是餓了之時;劉邦已經在關心屬下的精神需求了。畢竟只要給屬下吃飯、給他們房子住就可以基本滿足對方的[生·理·需·求]了,不需要做到事事關心;而那些跟著打天下的人才,哪個是真正的想混一口飯吃,他們想要的是建功立業,想要的是名字被歷史記住。

但是項羽沒有給到,他寧愿將官印放在手中,也不愿分給那些手下;而劉邦不一樣,他什麼都沒得到前,就已經分好了江山。跟著項羽的,是在為項羽打江山,畢竟打下來了也不一定能分到;而跟著劉邦的,才是在為自己打江山,畢竟只有打下來了,才能得到劉邦許諾的東西。

項羽對手下太好也是產生隔閡的原因

項羽對待手下太好了,在手下的心里他的好習慣了之后,也就不「值錢」了;甚至哪一天項羽要是疏忽了,手下還會怨恨他的不好,畢竟誰叫項羽平時都那麼好的。

但是劉邦不一樣了,在他和酈食其對著吵完之后,劉邦立刻意識到了對方是一個人才,立刻以禮待之;這下酈食其只會心里受用,覺得是憑借才華讓對方看得起自己,覺得這個領導能虛心改正是一個可造之材。

此外,劉邦能夠得到人才的,項羽卻留不住人才的原因還在于,兩人是怎麼用人才的

劉邦能夠滿足屬下的精神需求,給他們許諾了一個光明的前景,其實并不能夠長久的留住一個人。

他真正的厲害之處,還是在于聽話和懂得適當的時候放權。

劉邦的聽話在于,屬下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屬下讓他往東,他絕對不往西。哪怕心里有十萬個不愿意,劉邦還是會聽從有道理的建議,然后乖乖去做。

而項羽卻不是一個聽話的人,他面對人才全部收在盔下,但是他們說什麼聽的很少。當年項羽設下「鴻門宴」招待劉邦的時候,范增拼命的勸項羽將劉邦殺了,項羽不聽;項莊借著舞劍的名義都快劃破劉邦的喉嚨了,項羽依舊不管不顧,反而把項莊的舞劍當做助興表演,看的津津有味。最后劉邦「尿遁」了,項羽也不在乎,在他心里劉邦啥也不是,那麼別人勸再多他也聽不進去。

手下自然喜歡扶持聽話的領導了,畢竟手下再有才,領導不聽又有什麼用呢?

除此之外,項羽不懂得放權,他十分擔心屬下做不好,就把權力全部抓在手中;他封的官也多是項氏一族的族人以及外戚,真正的「外人」

掌權太少了。而劉邦不一樣,他身邊的大官,張良、韓信、蕭何等人都不是劉家的親戚。

在項羽身邊做官,等于升職加薪大機率無望;在劉邦身邊做官,等于一不小心就能得到重用;這樣的選擇題實在是太好選了。

「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領導與屬下都是互相挑選的。在項羽挑選人才為楚國效力之時,人才卻選擇了劉邦,最終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卻成了西漢的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