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諸葛亮真的對孟獲七擒七縱了嗎?他沒有那麼做,現實情況也不允許
2023/10/27

諸葛亮主政蜀漢其實時間并不長,前后也就12年,但是在這有限的時間里,丞相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比如《三國演義》中被人津津樂道的 七擒孟獲以及 六出祁山。

在演義小說之中,有時候為了突出人物形象,確實會虛構一些情節。咱尊重丞相一生的傳奇,但有些事情該說清楚的還是要說清楚,不能盲目給人戴高帽子。比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實際上就不是丞相的作品。另外,七擒孟獲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七擒孟獲看起來很高大上,捉了你又放,放了你又捉,直到玩得你沒脾氣為止。 但其實這種事情大家仔細想一想,這是違背常理和人性的。作為一國之要,那時間可是寶貴的很,誰特麼有時間跟你玩這貓捉耗子的游戲?那不是吃飽了撐的!

那麼,真實情況和具體邏輯究竟如何呢?咱們來好好介紹和分析一下吧。

諸葛亮南征的背景

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正式開始了他主政蜀漢的12年。但是,這12年丞相過得相當的不輕松, 因為劉老闆給他留下的幾乎就是一個空殼公司,而且外部環境還相當的惡劣,行業霸主曹魏集團一心想要弄死他,隔壁鄰居東吳集團也跟他們關系緊張。

諸葛亮走馬上任之后,覺得必須要想辦法去爭取喘息之機,所以前兩年基本上是抱著「打掃完屋子再請客」的態度,關閉國門,休養生息。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有很多遺留問題是必須要去解決的,否則你根本沒法安穩地過日子,諸葛亮的當務之急其實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恢復與東吳的盟友關系問題,一個是如何穩定益州內部的局勢問題。

第一個問題很好理解,蜀漢的家底子被東吳給燒光了,劉老闆也被東吳給氣死了,說吳蜀兩家能真正回到從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關鍵是第二個問題,劉備生前,益州不是風平浪靜嗎?怎麼突然就需要諸葛亮去穩定局勢了呢?其實在劉備死前,南中已經不消停了,益州郡的地方豪強雍闿殺死了太守正昂,通過交州政府跟孫權勾搭請求歸附,又把新派來的益州郡太守張裔抓起來獻給孫權,孫權任命雍闿為永昌太守。 等到劉備死后,建寧豪族雍闿、越巂夷王高定、牂柯太守朱褒全都反叛了。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寧,朱褒反叛于牂柯

說到底,還是蜀漢集團的實力差了點, 有些地方勢力對蜀漢集團并不看好,不相信跟著劉備能過上好日子。再加上蜀漢集團接二連三地吃了大敗仗,人家更急于與蜀漢政權劃清界限了。

鄧芝

兩個問題都是當務之急,諸葛亮是怎麼處理的呢?他選擇先外后內,把東吳的關系處理好了,然后才能安安心心地處理內部問題再談發展。

當時的南中四郡只有永昌郡的呂凱、王伉還在艱難地挺著。同志們,辛苦了,但還要麻煩你們再多堅持一下。諸葛亮一邊辦國喪,一邊封鎖國界,但并沒有發兵征討那些叛亂勢力。

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

同時,諸葛亮派鄧芝去訪問吳國,并主動遞出了橄欖枝, 說咱們不打了行不?咱們新換了領導人,過去的事情都讓它過去了,咱們一起朝前看,去擁抱新氣象。

江東鼠輩其實早已感受到了沖動的懲罰,越沖動的人往往越容易后怕,東吳這些年背信棄義地捅蜀漢的刀子,其實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別的不說,光為了穩住曹魏,不得已要給曹魏裝孫子,就夠孫權憋屈的, 因為孫子裝一年是裝,裝十年就成真孫子了。你孫權要是繼續向曹丕稱臣,以后世人就只會把你當成曹魏的下屬看待。

而且,這還是你孫權主動向曹丕稱臣的。另外,江東隨時還要面臨蜀漢報復以及曹魏兼并的兩線作戰的風險。

所以,面對蜀漢的主動示好,孫權其實沒有拒絕的理由。 你干了那麼大的壞事,人家都主動表示既往不咎了,你還想咋的?蜀漢這邊沒有威脅了,你才能毫無顧慮地與曹魏決裂,擺脫曹家奴才的身份。

可是,蜀、吳和解也有一個核心障礙,因為劉備這邊也稱帝了,而孫權雖然把蜀漢打敗了,但不管怎麼說,他在名義上還是一方諸侯。他跟曹丕混是當孫子,但跟蜀漢和解,他還是在身份上不對等。

所以,孫權這小子提出了一個無恥的要求: 和解不是不可以,但你們蜀漢也要承認我是天子,或者將來可以當天子。將來我們聯手干掉曹丕那小子,然后二主分治,不香嗎?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為什麼說孫權這個要求很無恥呢?因為自古以來天命都是唯一的。現在雖然曹魏和蜀漢都稱帝了,但是人家各有各的資格,曹魏的天命是從漢獻帝那里禪讓過來的,人家過戶手續齊全,是合理合法的。蜀漢的天命雖然有點牽強,但是人家劉備好歹是劉家的后人,人家拒不承認曹魏的合法性,非說是曹丕鳩占鵲巢,然后自己要重振家業,這也是能夠接受和理解的。 但是,你孫權有啥呢?之前是漢臣,前段時間是魏臣,你憑啥突然要稱帝呢?

孫權其實是想通過和蜀漢結盟打擦邊球,我的盟友可以稱帝,我也可以稱帝,因為我們是平等的嘛。

對于孫權這種無恥要求,諸葛亮這邊是怎麼答復的呢?鄧芝是這麼回答的: 咱先好著,滅掉魏國之后,如果您還不認可我們的天命,咱到時再打。

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啥思想呢? 就是咱們先擱置爭議,把眼前的問題處理好,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這種事情是鄧芝這個外交官可以張口就來的嗎?絕對是丞相預判了孫權的預判,提前給鄧芝交代了底線。

孫權非常欣賞鄧芝的坦率,給丞相的回信中說到: 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然后,蜀吳再度聯盟,孫權正式跟曹丕提出分手,被劈腿的曹丕覺得很沒面子,于225年興兵伐吳。

搞定了東吳,并成功讓曹魏和東吳互撕起來,丞相終于可以安心來處理一直擱置的南中問題了。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橋段正是產生在諸葛亮這次南下用兵的過程中, 這次南征前,著名的不靠譜先生馬謖對諸葛亮提了一個「攻心為上」

的建議,諸葛亮覺得很有道理,然后使勁地跟孟獲玩貓捉老鼠的游戲,直到孟獲徹底沒有脾氣為止。

諸葛亮南征的真實情況

其實說諸葛亮采用了馬謖的「攻心為上」之計,真正的出處是歷史小說《襄陽記》,這部小說是一個不知名的作者寫的, 可信度其實并不高。原文如下:

馬謖建言: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馬謖提出「攻心為上」,這或許并不值得懷疑,但 「亮納其策」「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其實都是不可信的。為啥呢?且看下面的介紹和分析!

首先,從歷史規律以及歷史事實來說,異族之間的「相安無事」不是什麼感動天感動地就可以實現的,一般都是靠「和親」和「互市」,這兩點背后都是需要武力背書的。也就是說,不打不相識,一方不把另一方打服,是很難真正和平共處的。

其次,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是不可能采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的,時間對他來說很寶貴, 他沒有時間去慢慢感化那些南夷,更不可能采用這種沒有效果保障的方式的。

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是諸葛亮直接兵分三路,親率主力軍直接撲向鬧得最兇的越嶲夷王高定,派李恢和馬忠兩路進兵益州郡和牂牁郡。

丞相這一路主力軍簡直就是手到擒來,進入越嶲郡后,先是攻克了高定的根據地,隨后還逮了這位夷王的家屬,然后就要求高定趕緊投降。 高定意欲負隅頑抗,然后就被丞相徹底滅掉了。

東路軍馬忠也比較順利, 成功干掉牂牁太守朱褒,隨后對當地進行了撫慰和安定。

頗有波折的是中路的李恢軍,他們一進益州郡就被包圍了,而且李恢的兵力還處于絕對弱勢。是李恢靈機一動,以本地人的身份跟人家套近乎,然后一頓忽悠,說自己想跟他們同謀,讓叛軍放松了警惕。

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

然后,趁著叛軍放松了警惕,李恢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才一舉擊潰了叛軍,然后逐步清剿,最后和丞相聲勢相連。

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于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總而言之,諸葛亮南征其實并沒有搞什麼「攻心為上」的套路,而是憑實力直接碾壓,相當的簡單粗暴。後來,著名的投降主義領袖譙周在勸后主劉禪投降時,在《仇國論》中寫道: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后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這也充分說明,南中是被丞相打服的。人家以前不交稅就都經常造反,後來是被丞相打老實了,現在咱們對他們扒皮運動很嚴重,他們勢必會再次造反的。

諸葛亮南征,不僅并沒有啥「攻心為上」,而是使勁削。另外,廣為流傳的 「七擒七縱」也極大機率并不是真的。

「七擒孟獲」的故事在《資治通鑒》、《漢晉春秋》等史籍中均有記載,情節已經廣為人知了,大抵就是:孟獲造反,諸葛亮去平叛,為了讓南中一勞永逸,決定要徹底把孟獲收服,于是抓一次放一次,前后搞了七次,最后終于讓孟獲心服口服,再也不敢鬧事了。

孟獲這個人在歷史上應該也是真實存在,因為在其他史籍中也出現過。但是,「七擒孟獲」卻經不起推敲,大抵是司馬遷同志借諸葛亮這個大品牌, 寄托了儒家世界大同、撫化萬邦的治國理念和制度幻想。

首先,諸葛亮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秋天就收工了,就這麼兩三個月的時間,還逮了孟獲七次, 平均十天就抓一次,這比抓野兔子還容易,可能性真不大。

其次,在最靠譜、第一手的資料《三國志》中,就根本沒提孟獲這麼個人,也沒有提到這件事。

如果真有這麼件事,按照陳壽對丞相的折服與膜拜,是不大可能刻意抹掉的。

最后,咱們可以看到, 諸葛亮對于造反派的態度是非常果決的,給了高定一次投降的機會,不投降就直接干掉了。憑啥要給你孟獲七次「復活」的機會呢?

當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于中央朝廷對地方異族的治理邏輯不允許諸葛亮這麼去操作的。真實的孟獲其實是南中的漢姓大族,出身于南中八大姓的孟家, 這種地方大姓其實一直是朝廷治理地方爭取的助手,而他們也非常依賴于朝廷的授權來鞏固他們在當地的地位和利益,所以通常的操作是聯合鎮壓那些蠢蠢欲動的少數民族部落,然后抓壯丁讓他們給地方豪強賣命、當部曲。

《華陽國志》:分其贏弱,配大姓焦、雍、婁、舞、孟、量、毛、李為部曲

丞相的歷史形象很光輝,但咱得有一說一,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所承擔的責任,是不允許他去德化那些南夷部落的。因為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玩這種毫無保障的游戲, 因為人在牽涉到自身核心利益時,大多都不是不講武德的,沒有武力震懾,所謂的和平根本就沒有保障。丞相不可能指望去感動一個反動頭目的,戰后還讓他自治?還不留兵?可能嗎?

丞相勸降高定不成就干掉他了,李恢玩套路取得戰機,然后就對自己的家鄉人一頓狂轟濫炸…… 真正的戰事一起,都是追求極致的高效和最直觀、最穩定的結果,誰有功夫和你在那磨磨唧唧的?

咱們看看諸葛亮此次南征之后,對于總督南中軍事的人員安排,先后是李恢(益州郡人)、張翼(犍為郡人)、馬忠(巴西郡人)、張表(蜀郡人)、閻宇(南郡人)。

除了李恢是政治過硬的本地人,因為李恢是在劉備剛跟劉璋鬧翻時就主動投降的好同志,其余全是清一色的外地人。南中諸郡的太守人選也大抵如此。為啥呢? 因為權利游戲之中很難有真正的信任,你不是我這條船上的人,就必須要防著你!大家還覺得丞相會留著孟獲在當地自治嗎?

丞相平定、治理南中的真實方略其實和曹操對烏桓、孫權對山越的方式是一樣的, 都是武裝鎮壓開路,然后再想辦法削弱你們,讓你們再無力反抗,最后扶持靠得住的勢力去低成本維持治安。丞相這次南征之后,南中後來還爆發了多次反叛,但都被漢姓大族帶著部曲輕松搞定了,這就是明證。

丞相是怎麼削弱南中的那些部落勢力的呢? 其實就是拉攏大地的漢族大姓,因為這些漢人和自己血脈相通,是真正親近朝廷的。

然后,扶持親漢勢力做大做強, 幫助朝廷去鎮壓那些不可靠的少數民族頑固勢力。

具體的招術有: 抽空你的人才,把他們拉到中央去上班,免得在當地沒人制得住; 用當地的地頭蛇來管理你,給你們制造內部矛盾,使得你們陷入內耗難以自拔;然后, 幫地頭蛇站台,他們不行了,中央軍及時補位; 最后就是資源上的不斷抽血與制裁,你那里猛男多是吧?抽到前線去當兵(諸葛亮的「無當飛軍」基本上就是這樣抽出來的)!錢糧方面通過征稅來控制、裝備方面通過治安管制來控制。

所以,聰明的讀者們,你們還覺得丞相是通過「七擒七縱」的方式搞定南中動亂的嗎?不可能! 因為朝廷、漢姓大族和少數民族部落在本質上是代表兩種利益訴求,而且這兩種利益訴求是具有天然的且不可調和的矛盾的。

少數民族部落的勢力強了,人家要自主管理權;少數民族的日子不好過了,人家會覺得你們漢人都是吸血鬼,是你們搞得他們日子不好過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要南撫夷越,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南撫漢族大姓、削弱周邊夷越。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邏輯分析與現實思考

現在有很多軍事迷,這沒啥,喜歡關注和思考一點男人的游戲,這很正常。但是,遺憾的是,很多軍事迷卻根本擺脫了不了自身的局限性去臆想軍事戰爭。比如, 喜歡把軍事戰爭去道德化或者理想化。

但是, 實際上軍事戰爭這是一種極致的矛盾沖突,是沒啥可以挽回余地的,基本上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當然,真正的軍事戰爭也不一定是為了屠殺,一般的戰略目的都是為了通過武力去逼迫對方妥協,比如前面提到的「和親」

和「互市」。 只有對方妥協了,己方的獲利成本才會降至最低、利益空間才能最大化。

諸葛亮南征不能免俗,我們現實生活之中的各種斗爭也是如此。請大家記住一點, 斗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丞相一生不相信暴力,但是他要做的事情,要承擔的責任,有時候離開一定的暴力手段還真不行。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矛盾問題。 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以及行為邏輯,一定要有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丞相面臨的是一個超級爛的攤子,還想干比天還大的事業,就算他再長袖善舞,也必須要面臨種種不得已的選擇和代價。 假設丞相手中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人才、足夠的兵力,相信他是能做到如他隆中入職時說的那句「南撫夷越」的。但是,他沒有,他必須要精準狠地盡快去穩定局勢,要用鐵腕手段去鎮壓南中叛亂。

丞相千百年來受蜀中萬民祭祀懷念,是他對蜀地漢民族的功;丞相54歲壯年而卒,是他在很多地方的那些「不得已」的過。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皆有來因。一個人要成就功業,就要承受相對應的代價。《三國演義》為什麼要虛構諸葛亮自折陽壽去火燒藤甲兵這樣情節?不就是在點明因果報應這樣主題和思想嗎?

我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明白,真正的生死對頭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與人為善的方式去將其感化的,所以該有的斗爭精神我們必須要有,不能太盲目地去做一個好人。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這都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本身并沒有高下之分,要看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樣的人,總之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

咱舉一個例子吧!假設你是一個職場管理者,你的下屬已經公開反對你了,而且你還有一系列工作上的當務之急要去處理,你應該怎麼去處理這樣的事情?

首先,你要明白你的下屬這種行為和態度意味著什麼?這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對你有意見或者利益輕微受損,否則他不會這麼極端的。 人家公開造你的反,要麼說明人家覺得可以和你一較高下,這表面上是嚴重不服氣,其實是想取而代之或者分裂割據;要麼說明人家覺得在你手下沒法活了,還不如破罐子破摔。

總之,這種情況,簡單的安撫是根本不起作用的。而且,就算你用妥協的方式將其安撫了,還是會有更大的隱患的,因為示范效應出來了,其他人會有樣學樣地來試探你的底線。

重癥下猛藥,亂世用重典,非常情況下就必須采用非常手段,必須要強力鎮壓下去。請大家記住,一個一心想置你于死地的人,通常是不會真正跟你和解的。 那些什麼化敵為友的童話故事除非是在無關癢痛或者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

諸葛亮南征的邏輯復盤是啥?南中各郡覺得蜀漢沒啥前途,新領導諸葛亮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所以想趁機自立。丞相帶兵鎮壓,然后防止反彈,進行了高壓管理。 攻心為上那一套根本就沒有啥用武之地,也是不合時宜的。

總而言之,我們看待問題要清醒和理智,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對敵人要有對敵人的辦法,對朋友要有對朋友,這兩者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混為一談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