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包山大冢,埋得太深把盜墓賊困死,卡車運土12萬次見到墓主人
2023/10/23

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十里鋪鎮王場村一處名叫「包山」的土崗,因修建荊沙鐵路需要鏟平,崗下的古冢被搶救性考古發掘。讓人震驚的是,這座古冢竟是一座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葬,也是湖北地區迄今發掘的最大規模楚墓。

包山大冢位置

當時,參與現場發掘的考古人員就有二百多人。由于考古現場不能使用大型機械作業,墓上的封土以及墓坑的填土全靠肩挑背馱運出,以至于每天清理運送土方的民工超過上千人,再加上圍觀的群眾和好事之人,整個現場人數竟達到了兩萬人之多,需要出動警察來維持秩序,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親自在現場指揮發掘!

發掘現場人山人海

發掘后發現,這座大墓的封土直徑有54米、殘高6米,揭去封土,墓室呈「甲」字型,墓坑長34米、寬32米、深16米,南邊的一條墓道長19米、寬10米。全部土石方量有30萬立方米,如果使用載重5噸的小卡車來運輸,需12萬車次才能清理干凈,相當于修建了一座中型水庫,由此可見這座墓的工程量確實大得驚人。

包山大冢封土

除了規模巨大,包山大墓的規格也是相當之高。大墓使用了13級台階,層層內收,只比楚王墓的規格低兩個等次。如此看來,墓主人定是大有來頭!當地盛傳,這里是申包胥的墓地。那麼,墓主人會是「七天七夜哭秦庭」的申包胥嗎?

包山大冢發掘現場

經過1年的艱苦「戰斗」,考古人員終于抵達槨室,但接下來工作的更是費時費力,因為槨室之上還覆蓋了18根巨大的槨板,每塊槨板重2噸,在當時不能使用機械吊運的情況下全靠人力抬出16米深的墓坑,難度可想而知。

包山大冢的槨室結構

揭開厚重槨板,終于見到墓主人的棺槨和陪葬品。只見槨室內一汪清水,深不見底,所有陪葬品都被泡在了水中。經過測量,包山大墓槨室長6.3米、寬6.2米、高3.1米,中室擺放墓主人的套棺,四邊各有一個放置陪葬品的側室,墓內出土1935件文物,單竹簡一項就有288枚1.5萬余字,被譽為楚國的百科全書。

包山大冢出土的楚簡

根據竹簡信息,考古人員確定了包山大墓的主人為「昭坨」,并不是申包胥!昭坨為楚昭王的后裔,昭是楚國三大姓之一,屈、景、昭三大姓被合稱「三閭」。昭坨生前官至左尹,主管楚國的司法,死于公元前316年,他死后,楚國由盛轉衰,93年后,楚國滅亡,秦始皇統一華夏。那麼,他的去世是否影響了後來的歷史發展?

包山大冢出土的漆木器

包山大墓距今2300多年,比西漢長沙馬王堆漢墓早了200年,它們有三個共同點:

一、都屬于伏火墓,當時勘探的隊員打探洞到地下時,都噴出了奇怪的氣體,被正在吸煙的火星點燃。唯一區別,包山大墓槨室內全是積水,還是一座水洞墓。

二、都曾經被盜,但沒有被盜穿。其中,包山大墓還因墓室太深,將一名盜墓賊困死在盜洞中。

這個倒霉的盜墓賊挖到15米深的地下時迷失了方向,最終缺氧窒息而亡。

三、出土物品基本保持完好,但漆木器暴露在空氣后都發生氧化反應,鮮艷的顏色被迅速破壞,失去了原有光澤。

長沙馬王堆漢墓槨室結構

包山大墓出土文物在當時的中國考古史上竟有十項第一:第一彩繪棺;第一具折疊床;第一幅漆畫——《迎賓·出行圖》;第一支毛筆;第一銅鈹兵器;第一枚鴛鴦杯;第一酒具盒;第一龍首杖;第一樽;第一彩繪銅鏡。

包山大墓出土的折疊床

包山大墓的發掘,成為中國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光輝燦爛的楚文化再次展現,越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