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是碎催,花榮是校尉,關勝是稽查隊長,哪些好漢能算真將軍?
2023/10/13

小李廣花榮剛一出場的時候,形象還是不錯的:「齒白唇紅雙眼俊,兩眉入鬢常清。細腰寬膀似猿形……出來的年少將軍不是別人,正是清風寨武知寨小李廣花榮。」

施耐庵稱花榮為「少年將軍」,就像羅貫中尊劉貶曹一樣,總是要抬高自己喜歡的人物,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打了施耐庵的臉——「將軍」花榮在無品級的負案在逃鄆城縣押司宋江面前變成了磕頭蟲:「花榮見宋江,拜罷……又納頭拜了四拜……說罷又拜……喚出渾家崔氏來拜伯伯。拜罷,花榮又叫妹子出來拜了哥哥。」

花榮拜宋江,有點落難呂布拜劉備的意思,但是劉備對呂布的行徑是很不屑的,關羽張飛是很憤怒的,而花榮如此拜宋江,也讓我們產生了一點懷疑:莫非花榮這個清風寨武知寨,官場地位還不如縣城押司?

細看水滸原著,再跟《宋史》中的《職官志》和《兵志》對照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京營制使楊志,也不過就是個碎催,清風寨武知寨「花將軍」,頂多也就是個校尉,所謂的一百單八將,上梁山前能有幾位算是真將軍,則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鎮砦官」在《宋史·職官志》中是能找到的:「諸鎮置于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砦置于險扼控御去處,設砦官,招收土軍,閱習武藝,以防盜賊。凡杖罪以上并解本縣,余聽決遣。」

按照宋朝官制,在一個縣里,縣令最大,以下依次是縣丞、主簿、縣尉,小縣不設縣丞,只有縣令和主簿、縣尉,一個縣尉手下可能有若干鎮砦官,也可能一個鎮砦官都沒有,這得看那個縣有多少重要集鎮。

花榮的職位和地位,在水滸原著中說得很清楚:「清風寨卻在青州三岔路口,地名清風鎮。因為這三岔路上通三處惡山,因此特設這清風寨在這清風鎮上。」

鎮砦官手下的是土兵(上橫短下橫長)而不是士兵(下橫短上橫長),所以花榮并不算正規軍(禁軍、廂軍)軍官,做事要服從縣令或鎮長指揮,清風寨辦元宵燈會,花榮就得領著一幫土兵巡邏,根本就沒時間陪宋江,這才導致宋江被清風寨文知寨劉高捉去。

不管劉高是否兼任清風鎮鎮長,他都是清風寨一把手,花榮這個武知寨要歸他管轄,這也符合宋朝「以文制武」的慣例。

花榮頂多能算從九品武官,甚至可能是「不入流」之官,也就是某鎮保安隊隊長,見了宋江這個縣令的紅人(大秘)磕頭作揖,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風寨寨兵只服從文知寨劉高,黃信將花榮生擒后,押送的就是「三五十軍士(黃信手下)、一百寨兵(清風寨的)」。

從花榮給押司宋江、都監黃信磕頭作揖來看,說他是土兵校尉,可能也是抬舉他了: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校尉從九品上,陪戎副尉從九品下,花榮好像并沒有任何一個校尉稱號。

花榮大不過,也沒有資格稱將軍,但畢竟還有一塊地盤能有一少半話語權,手下也有百十來個土兵,聽著比較高大上的「殿帥府制使」,那可就是個碎催了。

楊志是高俅的手下,但是高俅對他基本一點印象都沒有。楊志花費了一擔金銀上下疏通,才見到了殿帥高俅:「高俅把從前歷事文書都看了,大怒道……把文書一筆都批倒了,將楊志趕出殿司府來。」

楊志之所以流落江湖,實際也是畏罪潛逃——十個殿帥府制使押運花石綱,九個一帆風順,只有楊志翻了船。

花石綱有多禍國殃民,熟悉宋史的讀者諸君都知道,自然也知道楊志就是在「花石綱大總管」朱勔手下充當爪牙、為虎作倀、禍害百姓,當了大名府管軍提轄后依然舊習不改,在押運生辰綱的時候故態復萌:「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的殿前司主官是都指揮使,也就是所謂的殿帥,其下有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也可以叫殿帥(殿前九帥就是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侍衛親軍馬軍的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的合稱),再往下就是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班、東西班、散直、鈞容直、捧日(上述為殿前司騎兵)、御龍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上述為殿前司步兵)各指揮,指每揮之下有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侯、承局、押官。

楊志在殿前司,也就是各最低級的承局或押官,頂多相當于少尉或中尉,所以才被派出去當「花石綱制使」——「制使」是臨時職務,離將軍還隔著兩個鍋台三鋪炕呢,說白了也就是殿帥不放在眼里的一個碎催而已。

以皇帝名義下的命令也分幾等,詔、令、諭、旨、制、策、誥、戒,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名稱,楊志這個「制使」,就是「奉制出使」采辦、押運生辰綱,回來交差后名號自然取消,基本就相當于跟著太尉陳宗善去梁山招安的張干辦、李虞候。

碎催楊志在殿帥府的地位絕沒有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高:林沖不但與高衙內熟悉,還能三番五次要借高俅的寶刀,還有水滸續書說林沖在擔任禁軍教頭時「原有殿前龍衛指揮從五品的官職」,這樣說的話,稱林沖為將軍,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很多版本的水滸傳,都稱其為「林教頭」、「林武師」,可能是怕觸及林沖的傷心事。

說林沖是五品武官,還真不違背水滸原著的描述,因為他剛出場的時候,穿的是「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搭尾龜背銀帶」,這就是七品到五品武官的標配。在天子腳下,服裝顏色規定很嚴,林沖要是沒有六品以上職銜而敢穿綠戰袍,是要被巡城御史抓去打板子的:「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襕,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

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職諸軍將校,并服紅鞓金涂銀排方。雖升朝著綠者,公服上不得系銀帶,余官服黑銀方團胯及犀角帶。」

林沖可以系銀帶,說明他應該是個六品以上武官,而不是特殊賞賜可以穿綠戰袍。

按照近現代的軍銜制度,七品相當于上校,六品以上基本就可以稱將軍了,所以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林沖勉強可以算一位將軍。

林沖更像是皇家軍事學院高級教官,而呼延灼的汝寧郡都統制,可就非同小可了——北宋沒有都統制,那是借用南宋的常設官:「舊制,出師征討,諸將不相統一,則拔一人為都統制以總之,未為官稱也,建炎(南宋高宗趙構第一個年號)初,置御營司,擢王淵為都統制,名官自此始。其后,神武五軍及川陜宣撫司、都督府、樞密院皆置……恩數略視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權任在帥臣右,官卑者稱副都統制。」

都統制呼延灼可稱將軍,青州指揮司統制秦明比他低一級:「(都統制以下)大軍又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統領、同統領、副統領,其下有正將、淮備將、訓練官、部將、隊將等名,皆偏裨也。

梁山軍征方臘折損過半,幸存的「正將十員,各授武節將軍,諸州統制;偏將十五員,各授武奕郎,諸路都統領」,都沒有呼延灼上梁山前的「汝寧郡都統制」品級高。

我們從趙佶欽賜踢雪烏騅馬,高俅劃撥鐵甲三千副、銅鐵頭盔三千頂、戰馬三千匹組建鐵甲騎兵師來看,呼延灼就是一百單八將上梁山前軍銜最高的,浦東巡檢大刀關勝跟他沒法兒比:「數州數縣管界、或一州一縣巡檢,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又有刀魚船戰棹巡檢,江、河、淮、海置捉賊巡檢,及巡馬遞鋪、巡河、巡捉私茶鹽等,各視其名以修舉職業,皆掌巡邏幾察之事。」

我們查閱《宋史》可知,其中只有一次出現過蒲東字眼,那就是華亭浦東鹽場,按照規定,該鹽場是要設一個巡檢查抄私鹽的,這正好跟關勝的「屈在下僚」

相對應——原來關勝就是嘉興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一個鹽業市場的稽查隊長。

古代「官」與「僚」是兩個概念,官有品,僚無級,比如時文彬是七品官,宋江就是無級幕僚。

關勝是在丑郡馬宣贊的舉薦下破格提拔的,他能不能算正牌將軍,還有待商榷,其余的梁山好漢,還有幾人在落草為寇前能稱將軍,那就要呈請讀者諸君發表高見了:在您看來,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鎮三山黃信,夠不夠得上將軍品級?像花和尚魯智深、病尉遲孫立那樣的兵馬提轄,是不是比將軍還低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