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嘉銓,一名已屆古稀之年的退休大臣。他本可安度晚年,享受難得的福祿。然一念之差,竟然觸怒君王,陷入文字獄。監獄中的他,僅飲了三杯斷頭酒,便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寬恕。究其緣由,卻是權力斗爭的結果。君王需要臣子來維系王朝,臣子同樣需要君王來施恩典。歷史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利益交融下的妥協。
雍正朝,朝堂之上已隱隱醞釀著權力更迭。雍正帝駕崩突然,年僅二十五歲的弘歷即位,是為乾隆帝。「爹爹駕崩的太突然了,朕還沒有準備好當這個皇帝。」乾隆帝跪在雍正帝靈前,淚水止不住地流淌。
他生于康熙皇帝晚年,是雍正帝的獨子。
自小過著蜃樓般的皇族生活,學習詩書音律,練就文質武藝。他深得祖父康熙皇帝的寵愛,且通曉기機,深諳世道。然終日游樂在后宮之中,從未接觸朝政。父皇雍正帝繼位后,務求穩定皇權。他將年輕的乾隆帝罩在翼下,護佑成長。乾隆帝日夜受到呵護指教,生活無憂無慮。 雍正帝勵精圖治,了盛世局面。可一場突如其來的急疾,讓雍正帝無惜年華地離世。
乾隆帝跪在父親棺前,淚如雨下。他生于紅極一時的康熙盛世,長于穩如泰山的雍正治世。朝中重臣皆是父輩的老臣,個個忠心耿耿。他生性溫和儒雅,未曾獨擋大局。如今父皇駕崩,重任落在他一個孩子的肩上。
「朕恐怕無法獨當這重任,還請父皇在天之靈保佑。」乾隆帝跪拜良久,終于緩緩起身。他知道,作為一個合格的君王,就必須堅強起來。
整個王朝的未來,都寄托在他的決斷之上。尹嘉銓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比康熙帝小整整二十歲。他少時聰慧過人,考中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為官廉明公正,深受康熙帝的信任。康熙晚年,尹嘉銓已四十余歲。他目睹康熙中興盛世,又見證了年輕的雍正帝崛起。一時間朝堂變遷太大,他隱隱感到忐忑和惶恐。為免遭禍,他在雍正即位前便告老還鄉。
乾隆登基時,尹嘉銓已六十有余。他本欲養老家鄉,享受天倫之樂。豈知新王登基,朝堂再度翻天覆地。稚子當政,難保不生亂子。尹嘉銓憶起老皇帝恩情,擔心王朝危在旦夕。正值乾隆初年,朝中新舊勢力交替,尹嘉銓時常憶起老皇帝恩情。他見康熙中興有功,恐怕難逃禍害。想要重新獲取信任,他決意為父親尹會一謀一個榮譽,以彰顯家族忠心。
于是他上書乾隆帝,請求為父追謚并從祀孔廟。一來表達自己的忠心,二來也能讓父親冥福。此舉觸怒乾隆帝。追謚還好,從祀孔廟必須是對國家功勛卓著者。尹會一平生清白,但功績并不突出。更何況,此等榮譽非求來之物。乾隆帝雖為新君,也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他隱隱猜測,尹嘉銓此舉別有用心。新王登基之初,尹嘉銓若即刻獻媚,未免太過故意。以父親之名要求榮譽,表面看是私情,實則試探朝堂態度。乾隆帝生氣之余還是寬恕了尹嘉銓,回復道:「念汝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輕饒!」
警告意味明確。然而尹嘉銓不知輕重,竟再上書力爭。他不僅要父親入祀孔廟,還要所有的名臣烈士一并入祀,似在指手畫腳。乾隆帝勃然大怒。尹嘉銓分明是在挑釁皇權,以父親之名要求榮耀,實則試圖立威朝野。如此逾矩的舉動,必須嚴懲不貸!
當晚,朝臣們聚在涼亭商量對策。「尹嘉銓怎麼這麼不知好歹?皇上已經寬恕他一次了,他還敢再犯,簡直是找死!」「皇上這次怒火中燒,只怕難善了。尹嘉銓恐怕難逃一死了。」「就算一死,也得找個法理來支撐。不然處死老臣,對皇上的名聲也大不利。」
眾臣說話間,已然把尹嘉銓當成了死人。只是還在為皇上出謀劃策,要一個體面的法理來處置。這才符合朝堂之道,不至于被人非議。這時,侍郎張明轉而沉吟:「抄家的時候,著重查找藏書。以文字獄論處,這法理尚可。尹嘉銓平生讀書甚廣,藏書架上能找出把柄來定其罪。」
「好主意!」眾臣齊聲稱贊。次日清晨,抄家官員已帶人包圍了尹府。尹嘉銓正欲問明緣由,抄家令已貌似灑脫地丟給他:「啟稟尹大人,奉皇上圣旨,來查看大人家中是否藏匿逆書。」
言下之意,尹嘉銓已被視為大逆不道之人。尹嘉銓心中一凜,面無異色地領人來到書房:「請吧。」抄家官員立刻翻箱倒柜,從書架上抽出書冊仔細查看。尹嘉銓面帶微笑,神色從容站在一旁。
他是位舊學名士,家藏經籍古籍甚眾。這些典籍講求「溫故而知新」,對王朝并無害處。自己平生清廉,就算有人揣測,又能找出什麼把柄來呢?就在尹嘉銓感嘆君王陷害臣下之難以理喻時,一個書冊被重重摔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響。
「找到了!這里有大不敬之語!」抄家官員得意洋洋地指著書頁中一句話。尹嘉銓走過去,只見書頁赫然寫著「敢問天何言,乃令良能出」一句。原來,這是出自宋代蘇軾的《登徒子好色賦》。蘇軾在諷刺當時的科舉制度,詩意頗豐,思想開明,卻被斷章取義為「敢問天何言」八個大不敬字。
「你!」尹嘉銓勃然變色,「讀書十年,深諳經典,竟敢斷章取義,栽贓陷害!」「大人何不自省?家藏逆書,罪該萬死。枉皇上開恩,待你如貴客。你倒好,還反咬一口。」抄家官員理直氣壯。「好你個 !」尹嘉銓暴跳如雷,「放肆!」抄家官員勃然大怒。
乾隆四十八年冬,尹嘉銓被控藏逆書罪名,投入大牢。這時,朝中經過尹事件,分為兩派激烈爭論。強硬派認為尹嘉銓礙眼已久,這次正好除之。他們建議速速處死,以正君權。溫和派則認為尹嘉銓終老大臣,不應枉殺。他們建議監禁一段時間,既有懲戒,又不至于太過分。
乾隆帝此時也冷靜下來,認識到處死尹嘉銓并無裨益,反令人心不安。最終,他采納溫和意見,將尹嘉銓監禁。牢獄之中,尹嘉銓終日擔驚受怕。他不知何日便會遭遇不測,十分忐忑。這日,獄卒送來一份草草的斷頭飯。
「尹爺,這是你的最后一餐了。請慢用,我們會給您時間做好準備。」尹嘉銓苦笑,心中竟沒了恐懼,只覺這荒唐人生就此了結也好。他摸著斷頭飯,發現僅有兩塊肉和三杯酒。這分量之少,分明是故意為之。
尹嘉銓失笑,拿起酒一飲而盡。斷頭飯的分量,反映出皇上的態度。這點酒肉,分明是在說「你罪不至死」。皇帝殺心已消,他可以放心了。果然,過了一天尹嘉銓仍然毫發無損。獄卒送來豐盛的膳食,笑著說:「尹爺,皇上發落,你暫時可以在獄中休養生息。」
這下尹嘉銓確信乾隆帝已經不會處死自己了。他卸下心頭大石,開始在牢中調養身體。
又過了幾日,尹嘉銓從牢窗望見一隊儀仗莊嚴的人馬。
為首的是大學士張照,他親自宣讀圣旨,尹嘉銓許以回鄉。「朕想來想去,尹嘉銓終歸是老臣一員。其罪不足以枉殺,現恩準回鄉,以示寬仁。」聽罷乾隆皇帝的圣旨,尹嘉銓再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人生起起落落,他終于重新獲得自由。也許老去生命中,不再有大起大落,只宜淡泊以對。他決意回到故鄉,永遠遠離政治風波,在家鄉田園生活,忘卻曾經翻云覆雨的官場生涯。皇恩浩蕩,讓他瞬間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晚年應該重拾本心,享受來之不易的天倫之樂。
尹嘉銓定然感激君王最后的寬恕,但他更要感謝生命給他重新開始的機會。他要珍惜時間,陪伴妻兒,寫寫畫畫,種種菜果,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也許有人會說他不老實,但人生本就多舛起伏。他已了卻官場如夢,重拾自在生活才是正道。
如此一番真情流露,讓乾隆帝也不禁動容。臣子老實本是美德,然過分拘謹也限制了生命的活力。倘若尹嘉銓晚年得以重歸田園,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朝堂之上,永遠難免角力。然而放下利益沖突,每個人的本心皆善良。臣子順心而行,君王任其去之,亦可謂仁義相和。人生如逆旅,終須還鄉。尹嘉銓得以卸甲歸田,乾隆帝亦可悟道君德。歲月流轉,滄海桑田,未來可期。
尹嘉銓晚年三番與乾隆皇帝起沖突,一時意氣,險些丟了性命。幸而乾隆也體恤老臣,最后仍是手下留情。一場權力斗爭收場于寬恕,皆因當權者需要忠心之臣,臣子亦需要明君關懷。歷史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利益交融下的平衡。這種平衡決定了每個朝代的盛衰與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