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最狂的才子,最深情的丈夫,最有趣的讀書人
2023/09/21

在摸索前行的日子里,誰的生命沒有困頓、挫敗、低潮呢?不如用輕松的心態讀傳記,跨越時空,看看那些「大人物」是如何做出抉擇。

「人生之書」系列是馬家輝寫給年輕朋友們的一套輕讀傳記,包含三冊書:《故事好像總是重演》《若避開猛烈的狂喜》《看到希望的森林》,分別從愛情、生活和事業三個不同的側重角度,講述百位大師的人生故事。

馬家輝用風趣凝練的語言濃縮大師們的一生,為你解讀血肉豐滿的故事與高低起伏的瞬間,直擊歷史現場,還原標志性人生,探尋更廣闊的世界。愿對你有所鼓勵和啟發。

本文摘自「人生之書」系列之《故事好像總是重演》,刊登時有刪節。

錢鍾書:智慧又刻薄的大才子

錢鍾書假如知道我在談論他,一定會很不高興的。

一來他一定覺得,馬家輝這個家伙哪兒有資格談我?他可能連我的書都讀不懂——不是可能,是確定大部分讀不懂——所以他沒資格來談我。

二來他根本不喜歡「大師」這個名號。根據吳泰昌先生的書《我認識的錢鍾書》里所說,錢鍾書很不喜歡被稱為「大師」,因為他覺得自己根本不是大師,自己就是一位老老實實,什麼都不想管,只想著認真做學問、讀書、寫作的人

,用中國的老話來說就是「讀書種子」,所以他根本不認為談論大師時應該談到他。

我經常打一個比方說,錢鍾書的頭腦就像電腦的硬盤一樣,可以儲存無限多的內容,這讓其他人怎麼向他學習?當然,學不了過目不忘的本領,我們還是可以學他的精神,包括對學問的認真態度,做人的上進精神,還有識人的本領。

錢鍾書

此外,錢鍾書先生對待他瞧得起的人,一向是既體貼又很關懷,不管這個人是他的太太、女兒,還是像吳泰昌先生一樣的晚輩。當然,他的幽默、機智,有時候會帶著些刻薄。他在講話與寫信時,經常毫不留情地調侃別人。他就調侃過我的偶像張愛玲「裝模作樣」「標新立異」,好像他對上海女人的打扮與言行都看不順眼。他不會很惡意地公開批評張愛玲,只是和朋友、學生這樣講,這也是錢先生作為單獨個體的權利。

我看過很多錢先生寫給朋友的信,那些朋友多是作家、學問家,現在看來都稱得上是前輩。信里的內容真的是很刻薄,因為是朋友之間的通信,所以文辭犀利毫無保留,常常罵盡天下人。

我一位朋友手里有一些錢先生的信件——他父親與錢先生是時常通信的老朋友——都不太敢發表了。他說,一發表,錢鍾書真的會變成「毒舌錢鍾書」,還會牽出文壇上不少公案,比如大家原來以為某位名人是怎麼樣的,但實際上可能恰恰相反,還有一些是名人之間背后互相說壞話等等,總之會引起很多是非。

有學者研究錢鍾書,也提到,錢鍾書不管是公開發表的著作還是私下通信、聊天,有時候真的很刻薄。也就是說,有時候錢先生也不見得想的一定是說出來的意思,他就是享受這種用毒舌語言來批評一個人的過程,不見得是他真的這麼認為。所以,只能說錢先生學問太大,頭腦太好了,他也壓制不住自己心里涌出來的那種想象力。這就是很復雜,也是我們很尊重、敬仰的錢鍾書。

錢鍾書

錢先生于1910年出生,1998年去世,88歲的高壽。他是江蘇無錫人,整個家族都是做學問的,父親是古文學家錢基博,錢鍾書從小就過繼給了伯父錢基成。他頭腦非常好,19歲就考上清華大學。

大家都知道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當時他數學只得了15分,假如事情發生在現在,他就進不了學校門了。可是當時大家都「識貨」,因為他的英文、中文都考得非常好,校長羅家倫破格錄取了他。當時的文學院院長馮友蘭也說,錢鍾書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而且這麼年輕對哲學就有特殊見地,真是天才。

不過後來有一樁公案,就是錢鍾書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后,帶著中國一些學者去歐洲拜訪交流,吃飯的時候好像公開地批評了馮友蘭。後來錢鍾書的這一番話被寫進文章,公開發表了,馮友蘭的女兒因此狀告錢鍾書誹謗。

以錢鍾書太太楊絳老師的性格,假如錢鍾書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她一定會抗拒到底。但當時錢先生生病躺在醫院,她可能怕這個事情鬧開來影響錢鍾書的病情,也可能是想著她先生或許真的說過,就默認了,反正最終這件事情就以出版社出面道歉、賠錢收場。

我剛剛提到,錢鍾書頭腦快,吐槽鋒利,其實也是說他很正直,假如他真心覺得朋友的道義不能背叛、出賣,那麼他批評馮友蘭也是可能的。

錢鍾書的太太楊絳,我們都了解。楊絳先生寫了一本《我們仨》,記錄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非常動人。當然書里也談到悲劇,例如他們的女兒錢瑗去世的時候,錢先生已經在醫院里病得很重了,大家一直不敢告訴他。後來征得醫生同意,楊絳才同錢鍾書說女兒不在了。楊絳提到,錢先生聽到后,閉上眼睛輕輕地點頭。可以想象,錢鍾書當時肯定傷心欲絕。後來他的病情也惡化了。

《我們仨》故事開頭當然是從楊絳與錢鍾書的相知相識開始的。錢鍾書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讀書時,楊絳也在清華大學的研究院讀書,兩個人認識后很快開始交往。

據說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很好玩,是互相表白的。因為都是名人,才子才女,所以當時關于他們倆有很多不同的流言傳說,一說楊絳追求者眾多,一說錢鍾書早就訂婚了。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其實心里都互相仰慕,一見面更是認定彼此了,所以他們互相表白的方式就是澄清謠言。

先是錢鍾書說,其實我沒有訂婚,是孤家寡人一個。然后楊絳也說,大家都說追我的人一堆,好像孔門七十二弟子一樣,其實沒有,我沒有男朋友。

兩人于1932年認識交往,1935年結婚,之后錢大才子考取獎學金,去牛津念書。接著兩個人在那邊讀書,生了女兒,讀完后再去法國游學,一路都在求學問,并不在意學位這些名頭。

新婚的錢鍾書、楊絳搭乘油輪赴英留學

錢鍾書的學問自不必說,本身才情高,除了散文、小說外,學問也做得好。《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還有[毛.澤.東]的很多文章,在20世紀50年代都指定要他來翻譯英文版。

據說錢鍾書有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信息就好像掃描一樣被掃進他的大腦。我也聽一些與錢鍾書有接觸的前輩說過很多這樣的故事。

一位前輩就提到,有一次他要去牛津大學開會,錢鍾書就請他到牛津大學圖書館幾樓哪個書架,找一本什麼樣的書,大概在書的中間還是末尾部分,替自己找一段材料。這位前輩就去了那個圖書館,結果真的就在錢鍾書說的那個樓層、書架、書頁找到了他需要的材料。那一段文字是錢鍾書20世紀30年代時在牛津的圖書館看過的,二十年過去,他都沒有忘記。

另一位北京大學的教授前輩曾說,他也是去了意大利哪座圖書館做學問,錢鍾書就寫信給他,請他到圖書館地庫大概哪個書架、哪一本書的哪里,幫自己確認一段材料——也是幾十年前錢鍾書在那邊看過。

青年錢鍾書

這種記憶力還有另一個表現,就是對語言的熟練掌握。錢鍾書掌握英文、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種語言,這些語言涉及的文化細節他也都記在腦中,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每一次開國際學術交流會的時候,這個中國男人一開口就能使用各國語言、文化典故,并大段大段地用原文讀出來,令在場之人頗為震撼。

據說以前有人做過這樣一件事:他把錢鍾書的幾篇英文書信、文章匿名處理后,交給幾位在英國的老牌教授看,請他們點評。大部分都說寫得非常好,還有一些說一看就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的英語用法。只有一個人回復說,這個人英語很好,可是不太地道,不是純正的英國人寫的英文。

一般不做學問的人,很難看得懂錢鍾書的學術著作,可是至少都看得懂《圍城》。這部精彩的小說,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改編后的電視劇,錢鍾書自己看了,也很喜歡,還說改編得很好。

好在哪里呢?其中一點就是,不僅把男女主人公拍得好,還把其中一些小人物、配角拍得很好。錢鍾書說,電視劇就像小說,只有男女主人公,那不夠好看,層次不夠豐富,其他配角也拍活了,整個故事才活了。《圍城》妙語連珠,諷刺抗戰時期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文藝青年和上流社會的人,展現他們的一些荒唐、犬儒,當然,還有一些無奈。

至于為什麼叫《圍城》,我們都知道,書中有一個角色叫褚慎明,他追求蘇小姐,跟她談到婚姻時,這位盛明先生就說,有人「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小姐就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是《圍城》的本意。

當然整本書寫「圍城」的比喻,不僅是用來指婚姻,更是指生命中所有的事情。所謂「圍城理論」,就是沒有的人渴望擁有,而擁有的人卻想逃離。

我覺得還有句話倒是被大家忽略了。大家只看到「圍城」這個比喻,「外面想進去,里面想出來」。可是別忘了,慎明還說,「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像我這種一切超脫的人是不怕圍困的。」「像我這種一切超脫的人是不怕圍困的。」——我覺得這句話被大眾忽略了,很可惜,因為我覺得這句話就是錢鍾書畫龍點睛的話。

圍城理論當然比喻得很精彩,很生動,可是大家仔細想想也不難想出這個道理。

重點就在于,每個人心里都有一位慎明先生,覺得自己是超脫的,圍城是困不住自己的,自己能夠駕馭一切,不管對于婚姻,還是對于生命中的一切事物。可是,結果呢?我們真的能夠駕馭一切嗎?真的能夠不被困住嗎?真的能夠超脫嗎?很明顯不是的。不管我們是誰,被怎樣不同的圍城困住,悲劇不僅在于有圍城,更在于自己覺得超脫了,自信于不會被圍困,可結果還是陷在圍城中,甚至根本還不覺知。我覺得這才是圍城里這個比喻動人的地方。

1947年,上海晨光文學書業初版《圍城》

我們說生命一般都是這樣陷在圍城中,當然有人就是例外。他們不是一般人,像錢鍾書,像他太太楊絳。可是這個真的是要看運氣,因為這兩個人都擁有超高的智商、情商,還有才氣,所以他們倆才能配合得很好。

這也是為什麼錢鍾書把《圍城》送給楊絳的時候說,楊絳是我絕無僅有的三位一體的人。

「三位一體」指的是什麼?是說楊絳既是妻子,也是情人,還是朋友。這一段話也很重要。錢鍾書何其聰明,眼光獨到,他一眼就看穿了,三位一體很難的,絕無僅有。錢鍾書沒有道德批判,他只是一語點破,這是他的原句:「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這句話里的每一個字都是關鍵字,絕無僅有,各不相容,又結合在一起的三種身份——妻子、情人、朋友。

坦白講,我們很難有錢鍾書這份運氣。就算有這種運氣,我們能有這種本領承載起嗎?很難。對楊絳來說也是如此,楊絳有這種意志力和能力,才能跟這樣一位天才丈夫一起生活,并讓錢先生有這種幸福的感覺。所以兩個人的結合真的要在能力上互相匹敵,然后也要有運氣,當然,還要加上我常說的「技術」。所以他們兩個的結合,我們越是覺得敬佩,就越是表示我們心知肚明這種三位一體的結合是很難的。

錢鍾書、楊絳和女兒錢瑗

楊絳同錢鍾書浪漫了幾十年,中間吵吵鬧鬧當然是難免的。楊絳在《我們仨》里面也寫了,比如她和錢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就曾吵過一架,原因竟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有文化的人,連吵架都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一個法文的讀音,為了學問,為了真理。

楊絳說錢鍾書的口音帶了鄉音,錢鍾書不服氣,就講了很多傷感情的話。我們前文也提到,錢鍾書很毒舌的。楊絳也不肯服輸,盡力地用言語傷他,不留情。到最后,他們只能請同船一位能夠說英語的法國人來做評判。結果那個法國人就說楊絳對,錢鍾書錯。楊絳回憶說,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兩人在之后幾十年的生活里,也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吵架,臉紅脖子粗,有時候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好像不爭出個你死我活就不罷休的。後來楊絳才慢慢領悟到,到了最后問題本身的對錯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了,甚至連為什麼吵都忘了,只留下一肚子的氣和傷害,還浪費了時間、精力,自此她不再這樣做了。

錢鍾書是大學問家,他像很多專心做學問的人一樣,學問中是巨人,生活中卻像小孩一樣,需要人照顧。

楊絳說錢鍾書經常同她撒嬌,「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弄臟了房東家的桌布,或是砸了台燈。楊絳情商高,她總是笑瞇瞇地說:不要緊的,我會修理的,我會把它弄好的。這讓我覺得錢鍾書可能應該在「三位一體」中多加一體,不僅是情人、妻子、朋友,楊絳先生還是管家,四位一體。

楊絳先生于2016年去世,當時有人寫文章回憶說,楊先生柴米油鹽的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讓錢先生得以專心做學問。當然,錢先生本身對于他愿意做的事還是非常能干的。

晚年的錢鍾書和楊絳

我記得看楊絳先生寫的文章,比如《干校六記》《將飲茶》等,里面就提到好多動人的故事。比方說,在那個特殊時期,大家互相批判,一般我們說「披著羊皮的狼」,她說「文革」時她看到很多人是「披著狼皮的羊」。

因為整個時代氣氛和環境,讓很多人沒辦法不批判別人,這些人白天批判錢鍾書,批判楊絳,可是晚上就偷偷地給他們送水,表示善意。

20世紀50年代,錢鍾書有一些學術、行政工作要處理。錢鍾書怎麼處理呢?他常常隔幾天才來辦公室一次,手快腳快地花三四個鐘頭把事情全部處理好,然后剩下的時間就回家看書,做學問,寫文章。我經常把這個小故事記在心里,它提醒我不要每天被一些瑣事糾纏住,如果逃避不了,就留下來認真面對,只要專心,有效率,很快就可以將它們處理好,那其他時間就是自己的,我就可以做一個自由的人。

錢鍾書先生的故事真的說不完,還有他與楊絳、女兒他們仨之間的故事說不完。強烈推薦大家去讀他們的書,你不能不讀的就是《我們仨》。

閱讀小彩蛋

錢先生不管是在小說還是文章里,經常留下很多很調皮的金句,分享兩句:「假使你愛一個女人就一定也愛她的狗,她養的狗。假如你是真心交朋友,就應該忘記朋友的過錯。」其實就是說,愛是需要選擇,需要付出的,當然更重要的,還需要包容。

還有一句,大家也常引用:「假如你吃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大意是說,我們看書,就好像吃雞蛋,享受那枚雞蛋本身就好了,沒有必要去看那個生雞蛋的母雞長什麼樣子,所以我們不要整天去好奇書的作者長什麼樣子。真的是幽默的錢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