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樣一個縱橫古今的描繪說的正是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大將周瑜,他在孫策死后全力輔佐孫權,成為東吳軍隊的年輕將帥。不過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而立之年就死去了。
在《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橋段,諸葛亮與周瑜三次斗智,周瑜終因肚量狹小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死后諸葛亮還前去吊唁。「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根據這個典故而流傳下來。看過這個故事,在對諸葛亮的機智感到敬佩和對周瑜的心胸感到惋惜之余,不禁有所質疑:周瑜再怎麼說也是出身名門,頗有教養,更別說他具有的作為一位軍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長遠眼光和謀略認識了,怎麼會那麼容易就被諸葛亮氣死了呢?當年孫策臨死時囑咐孫權的「外事不決用周瑜」之托,劉備說的「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之語,都間接地表現出周瑜實際上是一位肚量廣大,目光長遠的優秀將才,是不可能因為一時氣急就離開人世的。
其實根據正史的記載,周瑜是在36歲時得病而死的。歷數周瑜為吳國效命的歲歲年年,無一不是在操勞中度過,那時他政事、軍事都要過問管理,肯定會出現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就在所難免了。早年周瑜曾受箭傷,波及脾臟,加上他日后忙于國事,并沒有認真地對身體內外傷進行調養,這大概也是他最后體力不支的重要原因。這些生活中的疏忽所帶來的惡性后果都在他36歲時,在一團忙亂中終于爆發出來,使得這位「羽扇綸巾」的英雄英年早逝,著實令人感到可惜。
正史中的周瑜可說是一個完美之人。先說德:他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再說才:他弱冠征伐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又力挽狂瀾立下頭功;后又親冒矢石為東吳開拓荊州,豐功偉績不去多提,單說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他的文武全才在時人眼中已萬眾矚目了。「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這些就是時人對周瑜才智的評價,而且說這些話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物。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