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5年,一個男孩誕生在一個貧苦的農家。這孩子名字叫何灌,字仲源,出生在開封祥符(今開封市祥符區)。
小何灌天資聰穎,雖家境貧寒,卻無阻其學習之心。每天放學后,他都會在村邊空地上,找一棵大樹,對著樹干練習射箭。
他精心調教自己的雙手,努力掌握箭的飛行軌跡和著點。也許是天生的武藝資質,又或許是勤能補拙,不到十歲時,小何灌的箭術就已初具模樣。他的箭無論射得多遠,都能正中靶心,十發十中。
長大后的何灌加入軍隊,很快憑借出色的騎射本領脫穎而出,引起了上級的注意。他的百發百中之箭術,在軍中威名赫赫。對于何灌來說,弓箭就是他的生命。每日每夜,他都在反復練習、研究箭的軌跡精度與力道掌握。一個又一個射箭技巧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
後來,在一次邊境小戰中,何灌面對洶涌的敵軍,毫不退縮。他雙手穩如磐石,凝神片刻,冷冷一箭射出,直穿敵軍頭盔,將敵將箭矢射入腦門!眾人頓時驚呼此人箭術已臻化境,神乎其技,真乃百發百中的神箭手。從此,何灌在軍中的威名遠揚,「神箭手」的稱號也隨之傳開。敵軍聽到他大名都會膽寒,再不敢妄動遼國邊境。
何灌深知箭術雖強,但過分依賴一技之長也可能成為自己的軟肋。于是他在百發百中的箭法之外,還致力于學習御敵之道,研讀兵法,培養謀略。有一次,遼軍來犯,雙方在邊境山川相持。何灌決定設下埋伏,引誘敵人深入。
他親自帶隊偽裝敗退,誘使遼軍追擊。待敵軍進入山谷,何灌一聲令下,三面圍攻,成功殲滅了數千遼兵。這場勝利使何灌威名大震,也讓他看到戰術布置的重要性。從那時起,他就不再單純依靠個人武藝取勝,而是充分發揮軍事謀略,屢建奇功。
何灌後來得到上級提拔重用,先后擔任過河東、岷州等地方官。這給了他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
1114年,何灌被任命為岷州知州。來到岷州不久,他就發現這個邊陲州縣民生凋敝,干旱成災。每逢春夏,都是干旱之時,百姓們苦不堪言。
何灌記取孔子「民為貴」的理念,決心要為老百姓造福。他上書朝廷請求撥款,在當地興建水利,修復灌溉渠道。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何灌發動群眾,在湟水流域開鑿引水渠,命名為「廣利渠」。修渠引水不到半年,就使偏遠地區兩萬余畝旱地變成了沃土。百姓們歡欣鼓舞,生活轉危為安,口碑傳為神工。何灌也因此聲名大振,深得百姓愛戴。
有了豐沛水源灌溉,這片干旱之地也變得富庶起來。民生安定后,百姓們也更愿意應募入伍,保家衛國。在岷州任期結束時,何灌總計招募到了七千四百名弓箭手,超額完成了朝廷下達的招募任務。
岷州老百姓至今還流傳著何知州的功德,沿著他修建的灌溉渠道勞作,衣食無憂、豐衣足食。百姓心中的何灌,已經成為了威武仁德兼備的明君形象。
在岷州任上,何灌還積極化官場結構,提高行政效率。他覺察到縣衙內部官員冗余,職能交叉,處理公文冗長耗時。
于是啟動改革,精簡機構,合并重復職能部門,減少不必要環節。他還嚴格考核官員,淘汰無能,提拔愛民才干之士。在他任內,岷州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官民關系未曾如此和諧過。百姓安居樂業,州縣治理井井有條。
何灌的政績獲得朝廷褒獎。當他卸任離開時,老百姓更是愛戴難舍,紛紛前來送行,一直送到縣界才止步。何灌回望岷州,不勝唏噓。他默默在心中發誓,無論身處何方,都要心懷天下,造福一方。
1115年,浚州黃河大橋建成通車。這座橋極為重要,它連接南北,守護京城要沖。1125年冬,金兵大舉南下,直逼黃河,企圖強渡南侵。保衛黃河天險,攻守形勢對換。
此時的北宋朝政腐朽不堪,民心渙散。面對金人鐵蹄,皇帝趙佶一個落荒而逃,帝位讓給了年幼的趙桓。百官朝野為之失望,人心惶惶。
危難時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誓死守衛家國。宋廷因何灌在岷州政績出色,軍事才能卓著,正是抗金良將,將他任命為左廂都指揮使,負責率軍守衛黃河要塞。
何灌內心并不十分情愿,他認為只留下一小部分老弱殘兵守河南岸遠遠不夠。但朝廷強令其就職。為了國家存亡,他只得接受任務,誓與金人血戰到底。
1126年正月,完顏宗望率金軍東路軍渡河北岸,一路殺到浚州天成橋。無能的宦官梁方平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很快潰敗敗逃。
消息傳來,南岸的何灌心知大事不妙。他讓手下提前燒毀連接南北的浚州大橋,阻斷金兵前進。然而此時南岸的宋軍早已人心渙散,爭相渡橋逃跑。何灌身負重責,只能和少數死士殿后。
金軍很快攻破了黃河天險,直逼東京。形勢危急,何灌最后還是回到東京,請求面見宋欽宗,但被拒之門外。
宋廷將黃河失守的責任全推到何灌一人頭上。他心中郁結難平,認為這輩子都難逃污名。為了洗刷恥辱,他決心與金人玉石俱焚,誓死保衛京城。
當得知皇帝面前拒見自己,并將罪責歸咎于己時,何灌心中雖萬般遺憾,卻也釋然了。既已命運如此,他只求與金兵血戰而死,好洗刷心頭之恥。雖千夫所指,他也要以殉國來證明自己的忠心。
在東京城外,何灌帶領手下與金軍血戰三天。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他仍孤注一擲,誓與城墻化為灰燼。三天里,城外尸橫遍野,敵我優劣難分。每每金兵逼近,何灌便自軍陣前殺出,一箭接一箭射向敵將。他的箭無虛發,每一箭都要敵人一命。金兵見他箭法神威,再不敢輕舉妄動。
第一天夜里,何灌自己的箭已所剩無幾。次日金兵攻勢更猛,局勢已如韓信背水一戰。然而為國捐軀在所不惜,何灌縱死猶榮。
黎明時分,他睜開朦朧的眼睛,對手下說道:「待會兒我沖入敵陣,你們齊射掩護。我去為國爭取最后一線生機,你們務必守住城門。」說罷揮刀直入重圍,自此不復歸來。
手下雖不舍,卻知其志已決。何灌的壯烈犧牲鼓舞軍心,城門守軍奮力死戰,擋住了金兵的猛攻。
1127年,東京終淪陷,北宋覆滅。南宋建立后,朝廷為何灌平反昭雪,追封他為忠正軍承宣使。百姓們也為這位勇敢的抗金英雄傳頌不休。
英雄雖逝,但他的精神永存。何灌的事跡感召著后人為家國奮斗,他那堅韌不屈的意志跨越時空,激勵著那些還在戰場上奮勇抗爭的勇士。
黃沙已經催人老,浚州大橋早已不在。但歷史的長河依然在緩緩流淌。撫今追昔,我們要永遠緬懷和學習何灌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對人民的赤誠之心。
何灌雖然在保衛黃河一戰中以敵眾我寡見負,但他并未如宋廷所誣,落荒而逃。相反,他心系天下社稷,以身殉國,最終壯烈成仁。正因為有他這樣的忠臣,北宋國祚才能多存續數年之久。他的事跡給危難中的國人帶來了巨大鼓舞。
就在何灌犧牲后不久,還有許多忠心之士效仿他的氣節,誓死城外力戰。金兵雖勇猛,終因我軍與之拼死苦戰,也傷亡慘重,未能迅速占領東京。這為南渡謀劃爭取了寶貴時間,使得不少宗室貴胄得以逃脫金人鐵蹄。我族雖敗猶榮,種種不屈精神都源自何公殉國之舉。
宋朝雖然終究覆亡,但忠臣義士寧折不屈的氣節將激勵著無數仰慕自由、熱愛家國的心靈。今人緬懷何公,不只是為一時一代的英雄,而是那些跨越時間和疆域限制、永遠熠熠生輝的靈魂。
數百年后的今日,每當國難當前、民族存亡危急之時,何公抗金殉國的精神還將使我們每個人的胸中燃起熊熊烈火,以他的熱血點燃我們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毅力。
留給我們的,不是泣血黃沙,而是金戈鐵馬、英姿颯爽。這就是何公和他的時代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今日之人,亦當秉承忠魂,挺起勇氣,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的英雄大業。
家國存亡在彼,他舍生取義;黃河壯闊,英雄氣概永流傳。何灌用他的熱血在歷史上書寫下不朽篇章,展現無畏舍生忘死的大丈夫風骨。面對民族危難,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需要燃起一縷何灌的烈火,為家國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