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其實他的行為比和珅更可恨
2023/10/16

同樣是乾隆時期的名臣,和珅和劉墉的風評卻是兩個極端。一個是人人喊打的貪官,另一個卻是遠近聞名的廉臣,劉墉就這樣被世人贊頌了幾百年。

不過時間總會揭開歷史的真相,後來人們發現,劉墉犯下的罪惡根本不亞于和珅。由此,劉墉的真正面目才完整顯現在大眾面前。

其實在古代,一個人的榮辱,尤其是臣子的,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政治的。身為龐大政治體系的一員,劉墉究竟是如何處事的?

廉潔是底線,忠誠為宗旨

劉墉與和珅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為官的原則上,和珅是為了錢毫無底線,只有他貪不到的,沒有他不敢貪的。相反,劉墉為官多年,從不拿百姓一針一線。

而且這兩人還有一次共事的記錄,那表現是截然相反,令人嘆為觀止。乾隆年間,錢沛上書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污成性,百姓苦不堪言。

乾隆得知后,勃然大怒,特的派出讓和珅帶著一批人員前去清查。乾隆向來知道和珅的為人,要是真的讓他一個人掌權,能查得出東西才怪。

為了整頓山東地區的官僚系統,乾隆又想派一個絕對不會貪污的人盯著輔助和珅,劉墉就是這樣被乾隆看上了。

一個人能以廉潔出名,可見平日作風還是相當端正的。而且劉墉還還寫的一手好字,讓乾隆贊嘆不已,當即決定任用劉墉。

來到山東之后,和珅果然有消極怠工的想法,試圖蒙混過關。甚至劉墉在進行清查的時候,和珅還在一邊干擾,以此偏袒山東的貪官。

眼看工作極度緩慢,再拖下去乾隆該不滿意了。

劉墉終于忍不住了,夜里就去面見了和珅,警告他不要再維護那些貪官了,不然他將用強硬的手段對付和珅。

看劉墉找上門來了,和珅有拿出了收買人心那一套,說:「劉大人,大家同朝為官,只有相互照應,才能各取所需,你何必那麼較真呢?」

劉墉面色一沉,說:「和珅大人,你說的這是什麼話,為官當以造福百姓為己任。今日你偏袒貪官,他日該如何對皇上交代?」

和珅不以為然,繼續說:「劉大人啊,做人還是要懂得變通,你不說我不說,皇上又怎麼會知道呢。聽我的,少不了你的好處。」

聽了一番歪理,劉墉差點一口鮮血吐出來,怒喝道:「反正明天起我不會再縱容你了,和珅大人好自為之。」說完拂袖而去,留和珅一個人在原地跺腳。

果然從第二天開始,劉墉致力于查案,不給和珅半點鉆空子的機會。很快,劉墉搜集了確鑿的證據全部呈上去給乾隆,和珅終究敗給了劉墉。

山東的官員來了一個大換血,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令乾隆很是滿意。他一邊笑,一邊夸劉墉能干。而劉墉跪在地下,內心被一種的極大的成就感填滿。

也許這就是封建社會的悲劇,臣子嘴上說著為天下蒼生,可是忙活到底,終究是成全了那個坐擁天下的人。畢竟違背君主的意愿,從來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對于一個臣子而言,絕對的忠誠是一個優點。不過這是分時間的,若遇上的是明君,肯定是天下幸事;如果輔佐的是昏君,一味愚忠,受苦的就是天下百姓了。

偏偏劉墉就是一個全心全力效忠于清朝的人,從始至終,他都沒有質疑過大清的政策有問題,甚至還因為助紂為虐而沾沾自喜。

都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很出名,在一個朝代最鼎盛的時刻,統治者會犯什麼錯?劉墉有干了什麼足以和和珅相提并論的惡行?

投身于文字獄工作

中國沿襲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會在清朝迎來衰落,不是沒有道理的。清朝不僅對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還從文化上壓制人們的思想,其中文字獄是最狠毒的手段。

原本八股文就已經嚴重限制了讀書人的空間,而文字獄則演變到字眼可殺人的地步。在嚴苛的環境下,許多文人墨客連筆都不敢提起來了。

畢竟雍正時期,一個叫徐駿的人只因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便引來了殺身之禍。此時一經過傳開,文人們都嚇到了,再也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了,下筆更是字字斟酌。

不過就算如此小心,還是有無數人重演了徐駿的悲劇,而劉墉就是那個創造悲劇的人。在清朝,劉墉算是一個有些才華的人。

文字獄的特色就是過度解讀,要是一個文人想要在文章上面曲解文意,那可真是要來命了。劉墉憑借這解讀文章,得到了乾隆多次封賞。

劉墉剛任江蘇學政那會,因為急于立功,可沒少冤枉好人,殷寶山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偶然間,劉墉讀到殷寶山一首關于吐槽江南官員的時。

一個普通百姓,居然敢隨便批判朝廷命官,肯定是對皇上有異心。于是劉墉二話不說,帶人去手里殷寶山的家。一搜可不得了,一本名叫《岫亭草》的詩集被送到了劉墉的手上。

劉墉隨便一翻,就發現了端倪。他叫來一旁的手下,指給出「若問姓氏,物之紅色也」問可有看出什麼。不過是一句簡單的話,手下搖頭說沒有,結果就被訓斥了。

在劉墉的解釋下,紅色是朱的意思,殷寶山是在隱晦贊頌前朝朱家。又是一番解讀,劉墉寫了一個奏章去控訴殷寶山。

乾隆看了,覺對劉墉說的實在有道理,當即命人把殷寶山抓起來嚴刑拷打。殷寶山倒是爽快,馬上承認說:「紅色的確代表的是朱姓,但那只是我鄰居朱建綱而已。」

劉墉哪里肯相信,狠狠地說:「賊子一派胡言,我勸你還是早點招認,免得多吃苦頭。」但是殷寶山真的沒有任何異心,又怎麼陳述自己的罪行呢?

接下來,殷寶山被打的遍體鱗傷,還是沒有說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不過這并不能改變他必死的結局。最后就連為殷寶山作序的兩個人都被抓起來了,下場也非常凄涼。

殷寶山如此慘烈的結局,也只是一個開胃小菜而已,真正讓劉墉與和珅齊名的是《一柱樓詩集案》案,正是這個案子撕開了劉墉的面具。劉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踩著別人生命上位

只要稍微對文字獄有過了解的人,必定聽過《一柱樓詩集》之案。從這個案子之后,江南地區活躍的文學氣氛被徹底扼殺,幾十年沒有任何起色。

而造成這一幕的正是劉墉,當年徐食田和人起了經濟糾紛。本來是一次毫無懸念的官司,結果對方利用文字獄把徐家給舉報了。

這《一柱樓詩集》里收錄的全是徐食田父親的作品,一出版就得到廣大讀者的追捧,市場上是一抓一大把。要是真的被解讀出來什麼,徐食田想消滅證據基本是不可能的。

幸好受理的官員沒空去研究詩集,就隨便把舉報的人給打發了。就在徐食田松一口氣的時候,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就傳到了劉墉的耳朵里。

劉墉瞬間雙眼放光,馬上就去買了《一柱樓詩集》,并且找出了自認為不對的地方。

就這其中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劉墉寫了幾千字論文,并呈上去給了乾隆。

毫無疑問,劉墉再一次猜中了乾隆的心思。乾隆大怒說:「大膽,居然說我滿人是胡兒。那麼喜歡大明皇帝,朕就成人之美,送你去見他好了。」

然后乾隆下詔,把案子交由劉墉全權處理。那一刻,劉墉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了。可憐徐家男女老少,砍頭的砍頭,流放的流放。

就連已故的人,都被挖了出來,爆尸荒野,美其名曰給不識趣的文人們一個警戒。劉墉立下了大功,成了常常被乾隆掛在嘴上稱贊的人物。

後來,劉墉被召回京城當官,也一直是乾隆寵信的對象。試問那個皇帝不喜歡一個事事閑著自己,說什麼做什麼的臣子呢?

更重要的是,劉墉可比和珅好管多了。和珅極度貪婪,就算再回拍馬屁,總有一天還是要出面料理的,實在令乾隆頭疼。

劉墉就不一樣了,每天兢兢業業,做事全部按照上層的規章制度,乾隆想不重要他都難。看劉墉的升官之路,基本是踩著尸體上去的。

在被派去當江蘇學政之前,劉墉在朝堂擔任過最高的官職是內閣大學士,主要任務是修訂書籍,根本沒有什麼實權。

但是再次回朝的劉墉卻身價暴漲,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利用文字獄把乾隆哄開心了。劉墉對文字獄的事情如此上心,甚至對無辜之人動手,如果說他沒有私心是不可能的。

本質上劉墉和和珅是一種人,只不過劉墉有廉潔作為遮羞布,保住了最后的體面。再加上嘉慶要扳倒和珅,所以大力宣揚劉墉廉潔的行為,才讓劉墉成了一代良臣,為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