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旗人姑奶奶的家中地位,弟媳婦要像伺候婆婆一樣,伺候大姑子
2023/10/25

1895年,一聲嬰兒的啼哭讓旗人安震和妻子邊蓉喜極而泣,夫妻倆終于有了他們第一個孩子。從孩子出生到洗三再到百日,一直到周歲,安震和妻子不惜傾其所有大操大辦。在那個年代,對于旗人家庭來說,生兒子不僅可以延續家中香火,還是十足的「招商銀行」。因為在當時人人都稱「女孩就是賠錢貨」。姑娘出嫁,娘家都要置辦豐厚的嫁妝,甚至相互競賽。誰家姑娘的嫁妝「寒磣」,姑娘在婆家注定沒有地位。所以,在當時有的富裕家庭因為姑娘多,出嫁需要置辦的嫁妝豐厚,花費巨大,最后家境竟然一落千丈。而姑娘出嫁的豐厚嫁妝最終自然歸婆家所有。所以,在當時生女兒被稱為「賠錢貨」,父母需要拼死掙錢,為了能給姑娘置辦豐厚的嫁妝,體面地出嫁。那個年代,姑娘就是「建設銀行」,而兒子才是「招商銀行」。

然而,安震和妻子邊蓉沒有等到兒子成為「招商銀行」,這個小生命就匆匆夭折了。孩子才剛剛兩歲就永遠地離開了他的父母。喪子之痛,讓妻子邊蓉數次哭暈過去,讓丈夫安震哭干了眼淚。夫妻倆可以悲傷得不吃不喝,得過且過,但家里還有一個霸道的姑奶奶。姑奶奶的生活待遇是一點不能減的,只因為他是安震的姐姐,安家的姑奶奶。旗人家的姑奶奶不論是出嫁前,還是出嫁后,在娘家的地位都是至高無上的。

安震的這個姐姐,安家的這個姑奶奶,命不好,但脾氣不小。命確實不好,當年出嫁后沒過兩年,丈夫就去世了,自己成了寡婦,也沒留下一兒半女。幸虧丈夫生前是旗兵馬甲,每月3兩銀子,每年48斛老米,作為旗兵寡婦每月可領取1.5兩銀子,每年24斛老米(清朝規定旗兵寡婦可以領取丈夫生前一半的餉銀餉米)。

成了寡婦,沒有兒女,自己又可領錢糧,加上脾氣又不好,自然在婆家難以立足。所以,安震的這個姐姐在丈夫去世后,很快從婆家跑回到了娘家。

那時安震還沒有結婚,阿瑪和額娘都還在,但家中做主的卻是這位寡婦姐姐。旗人家的姑奶奶在娘家那都是說一不二,娘家的經濟大權都掌握在姑奶奶手里,姑奶奶可決定娘家的一切事務。這也就決定了姑奶奶在娘家的地位。《后樓夢》中寫到王熙鳳把榮國府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能力極強,但很少人知道,她的這種處理家務的能力是在娘家練就的。

每天早晨起來,安震在院子中看到姐姐,都要主動打招呼「姐姐,您吃茶了嗎?」旗人習慣每天早上都喝茶,再吃飯。所以,早上遇見打招呼都先說「您吃茶了嗎?」,而不是「您吃飯了嗎?」更奇怪的是,即使父母有事,也要征求女兒的意見。安震的姐姐,安家的姑奶奶,成了寡婦,回到娘家,地位依然不減當年出嫁前的威風。

後來,父母相繼去世,安震又與邊蓉結婚,姐姐在家中的地位更高了,脾氣也更暴了,因為有了弟媳婦,安震的姐姐更要擺出姑奶奶那一家之主的威風。每天,新媳婦邊蓉伺候這位寡婦姐姐就像伺候婆婆一般。到了吃飯的時間,都要去請,一吃飯都要先說「姐姐,請您吃飯。」看到姐姐要吸煙,要眼疾手快給點上,看到姐姐要喝茶,要先把沏好的茶趕忙端過去。

到了姐姐的生日,邊蓉還要給姐姐磕頭。弟媳婦要給大姑子磕頭,可見姑奶奶在娘家人心目中的地位。這也就形成了旗人「重內親」的傳統。慈禧重內親,讓妹妹的兒子載淳坐上了帝王的寶座,慈禧疼愛葉赫那拉家的姑奶奶,讓自己的侄女隆裕成了皇后。慈禧的初心肯定是為家人著想,但結果卻出乎她的預料。外甥和侄女的命運都讓人唏噓不已。

安震的姐姐,安家的這位姑奶奶在爹媽死后,就一直與弟弟安震住在一起。雖然經濟上已經分開,但在生活上弟媳婦對姐姐必須畢恭畢敬,這位姑奶奶也一直干涉著弟弟和弟媳婦的生活。

1895年,安震與妻子邊蓉有了第一個孩子,并且還是個男孩。安震和妻子喜極而泣,姐姐也是激動不已。上面所說的孩子從出生到洗三再到百日,一直到周歲宴席的大操大辦都由姐姐一手張羅,甚至經濟的開支都由姐姐一人承包。

安震和妻子邊蓉自然對姐姐感激不已,認為以后更要好好伺候姐姐。然而,兩年后,孩子卻不幸夭折,妻子邊蓉哭暈多次,丈夫安震也哭干了眼淚,而當初為侄子大操大辦的姐姐也是悲痛不已。喪子之痛,難以形容,但生活還要繼續。

兩年后,妻子邊蓉又為丈夫安震生了一個兒子。這次夫妻倆和同住一個院子里的姐姐都小心翼翼地撫養著,但不幸的是兩年后,這個被呵護備至的孩子還是夭折了。夫妻倆悲痛到了極點。兩個孩子都在兩歲夭折,兩次喪子的打擊,已經讓安震和妻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住在同院的姐姐,看到弟媳和弟弟的狀態,知道這樣下去,一定會出事。于是,姐姐出錢,找了一個三河縣的老媽子來服侍弟弟和弟媳。之后,安震逐漸從悲痛中慢慢走了出來,為了能讓妻子邊蓉從悲痛中走出來。

他打消了要孩子的念頭,因為喪子之痛真的會讓一個家庭崩潰。慢慢地,妻子邊蓉也從悲痛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那位三河縣的老媽子也被辭了。安震雖然不想再要孩子了,但妻子邊蓉感覺對不住丈夫。

丈夫怕妻子難以從喪子之痛走出來,所以打消了要孩子的念頭,而妻子邊蓉感覺沒有孩子對不住丈夫。最后,還是邊蓉主動表達了想要孩子的心愿。安震雖然怕再次承受喪子之痛,但轉念一想,有了新生命也可以撫慰妻子心靈上的創傷。1910年,時隔8年,安震家中又傳出了嬰兒的啼哭聲。這次還是男孩,安震與妻子邊蓉既欣喜又擔憂。擔憂這個孩子的命運,他一度想送人,但在妻子的哭求下,他又于心不忍。兩次喪子之痛的陰影又一次籠罩在心頭。他怕了,他怕孩子一旦沒了,自己和妻子都會垮了,家也就散了。

然而,安震的擔憂和恐懼,并沒有改變孩子的命運。孩子剛過了2歲,就永遠地離開了安震和妻子邊蓉。邊蓉徹底地癱倒在床上,整日以淚洗面,而安震早已無聲無淚可哭,只有捶胸頓足,仰天長嘆,「為何孩子渡不過那道2歲的生死關卡,屢屢讓白發人送黑發人。」而那一天恰巧是1912年的2月12日,一個特殊的日子。大清完了,兒子沒了,安震和妻子差點崩潰了。

安震始終不明白,自己的三個孩子為何一到兩歲就夭折。他一度懷疑自己沒有兒子的命,或者命中注定就不應有孩子。然而,妻子邊蓉癱倒在床上,嘴里無意識地始終念叨著一句話讓他找出了三個孩子夭折的原因。妻子邊蓉在第三個孩子夭折后,意識出現了模糊,在哭泣中始終念叨著「三個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一天吃飽過,沒有一天穿暖過」

。安震初次聽到這句話,只認為是妻子邊蓉無意識中的一句糊涂話,并沒有在意。而當妻子一直念叨著這句話,不得不讓安震起了疑心。安震自知雖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憑著自己每月的餉銀餉米,家里吃飽穿暖是不成問題的。而為何妻子總念叨著「三個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呢?」

他知道里面一定有緣由,他去問同院的姐姐,而姐姐的回答卻是弟媳說胡話。他只有等到妻子意識恢復后,再尋找答案了。大清完了,他也不用值班了。安震想著先把妻子邊蓉伺候好,接下來再為將來打算。後來妻子在丈夫安震的細心照顧下,精神和身體都慢慢恢復了。這時,安震問起了妻子為何先前一直念叨那句「三個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一天吃飽過,沒有一天穿暖過」。在丈夫的追問下,妻子邊蓉也是疑惑著說出了一些事情。

原來,自從十幾年前,第一個孩子出生后,邊蓉就和姐姐在養育孩子方面發生了分歧。邊蓉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吃飽穿暖,才能有好身體,而姑奶奶卻堅持「要想嬰兒安,必得饑和寒」,認為孩子一出生就不應該給吃飽喝足,更不應該給穿得暖暖的。姑奶奶在家中的地位,霸道,注定了她的任何意見都是正確的,弟媳婦必須遵從。就這樣,三個孩子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孩子吃不飽,每當大人不在身邊,孩子甚至和家中的寵物爭食吃。姑奶奶還堅持孩子從小不應該多穿衣服,要讓孩子經受寒冷。尤其孩子一生病,姑奶奶霸道地堅持應以「凈餓為主」。這樣,孩子不僅被餓得大哭,還要經受病痛的折磨。更讓邊蓉不能理解的是,在孩子生病后,姑奶奶不讓吃藥看大夫,她會到廟里找些香灰,回家用水一沖給孩子服下。

就這樣,三個孩沒有一個能活到兩歲的,一到了兩歲就挺不過去,匆匆地離開了。因為姑奶奶的地位,姑奶奶的霸道,邊蓉不敢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見,只有像「圣旨」一樣遵從。直到第三個孩子的離去,邊蓉也才疑惑是否是這道遵守了十幾年的「圣旨」讓自己相繼失去了三個孩子。這讓她在精神恍惚中始終記得「三個孩子沒有一天吃飽穿暖過。」安震雖然從妻子邊蓉口里知道三個孩子夭折的緣由,但他對這位姐姐也無可奈何。以后,夫妻倆雖然與這位姐姐同住在一個院子中,再也不像從前那樣伺候她了。

後來,邊蓉又為安震生了一個兒子,這次夫妻倆始終提防著這位霸道的姑奶奶。當姑奶奶又想指手畫腳時,弟媳婦邊蓉再也忍無可忍了,大哭道:「都是你當初那句‘要想嬰兒安,必得饑和寒’,你霸道地害我失去了三個兒子,現在這個你還不放過嗎。」姑奶奶看了看在一旁的弟弟,安震沒有說一句話,這次她似乎知道了什麼,沒有再拿出姑奶奶的架子,而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五天后,姑奶奶搬離了那個院子,弟弟安震和弟媳邊蓉沒有挽留。而那個孩子也平安地度過了2歲的生死關卡,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