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細節決定命運,霍去病就是這麼一個細心的人。
有人說過,霍去病其實是運氣好,年少夠莽,把舅舅衛青已經攻殘的匈奴再一頓恐嚇,讓匈奴不戰自潰,最後一路追到狼居胥山。那麼有沒有事實可以反駁這種對霍去病的誤解?
霍去病未及弱冠出戰北伐,年少本就得漢武帝寵愛,在展現出強大的戰爭天賦後,漢武帝這個外甥多有賞賜,在《史記》中,就有這麼一處記載: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
對于領兵打仗成績非凡的霍去病,漢武帝派人賞賜了數十車J肉給他,量如此大的賞賜,按照常理來講,霍去病自己肯定是吃到昏迷都吃不完的,而他又是領兵的將軍,把這些J肉分給手下的將兵們顯然更好。
畢竟搞搞團建,這是自古以來每一個成功團隊的必要覺悟和方式。
可是霍去病卻不,他沒有把這些軍士最喜歡的J肉分下去,而是寧願讓這些J肉自己腐爛掉,都沒有說用來搞團建,趁機拉攏拉攏人心。有人一看,肯定會說,這霍去病太不會做人了吧,情商這麼低,也太驕傲了吧,這不就赤裸裸的朱門J肉臭,路有凍S骨嗎?
非也,霍去病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說他是一個情商低的人,反而能發現這個二十歲的年輕的人「政治思維」的敏銳。
先說霍去病的出身,其實霍去病的出身和舅舅衛青幾乎一樣,衛青雖然是衛子夫他們的兄弟,但是衛青卻是衛子夫母親和別人生下來的,不算至親。而霍去病也是一樣,衛子夫的親姐妹又和霍仲孺生下了霍去病,算是私通,霍去病無名無份,但幸好的是,他比衛青幸運,年幼的時候就已經被漢武帝帶在身邊,算是漢武帝的半個兒子。
自古以來,雄主都是多疑,漢武帝後期搞出個巫蠱之禍,自己的親兒子親太子都能頭腦發熱一頓亂搞,霍去病自然也能發現這個姨丈的個性,首先漢武帝是一個皇帝,其次漢武帝也有著雄主的驕傲,這種驕傲就意味著臣子不能太過出格,要搞清楚尊卑。霍去病自幼跟著漢武帝學習讀書,日月薰陶,又因為卑微的出身讓他有自知之明,霍去病算是各方面都節制調和得非常好的一個少年天才。
衛青立功,擊敗匈奴,而且不是一次兩次,這挽救了西漢和匈奴對峙一直以來的壓抑感,漢武帝沒想到,朝中大臣也沒想到,當年這個平陽府的馬奴,竟然是個天才,有著秦代蒙恬的神威。于是當時外戚衛家如日中天,漢武帝絲毫不避諱,還讓霍去病上場發揮,西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安排跟著舅舅,北伐匈奴。
誰知道一個天才的出現就是這麼突然,霍去病首戰大捷,展示出非凡的能力,漢武帝很開心。
于是有了不久之後的賞賜之事,從這個大背景再來看霍去病寧願十幾車J肉爛掉了,都不願意給軍士們吃有什麼深意?
其實還是那個問題,避免皇帝不開心。
雄主都有一個特點,不希望功臣們做得太出格,只希望他們賣命,但是不希望他們有超出自己控制范圍的威望,說通俗點,就是皇權對功臣的剝削,春秋戰國以來,鳥盡弓藏的事情不知幾何,講遠一點的,范蠡與勾踐不告而別,講近一點的,信陵君魏無忌被兄弟猜忌,無奈淡出。
再近一點,漢初功臣明哲保身,功臣退休的人絕不在少數,漢武帝就是這些故事裡的那種君主。
霍去病如果把J肉賞賜給了士兵,會造成什麼問題?
會形成私恩,也叫做私威,漢武帝看似恩寵霍去病,但實際上,又怎麼知道這不是一種試探?霍去病把自己手下的部隊錘煉得適合自己,衝鋒陷陣,連自己人都自愧不如,感歎一個衝鋒就得敗下陣來,漢武帝對此理論上應該是開心大過于擔憂,還是擔憂大過于開心?
如果霍去病沒有那麼強,那還好說,但問題是,非常強。我們知道的,後世五代十國,就是因為將軍擁兵自重,撒播私恩,士兵們壓根就對皇帝一點概念都沒有,如此一來,藩鎮就毀了大唐。雖然漢代沒有藩鎮問題,可是道理和人心都是相通的,漢景帝有過七王之亂,周亞夫橫空出世,但結果卻是如何?
所以霍去病會不懂這些嗎?
他很懂,于是選擇對于自己這種情況而言最好的方法,寧願讓這些軍士在背後說自己壞話,都要保證自己和姨丈之間的和諧關係。霍去病不分J肉,士兵們饑腸轆轆,肯定是對霍去病有怨言的,可是霍去病和軍士的「不和諧」,就是保證和皇帝和諧的根本。
但其實按照當時的場景來講,霍去病寧願J肉腐爛,都不分給下面的人,這種行為到底會不會引起軍士們的怨恨呢?
不開心是肯定的,但是怨恨說不上,歸根結底,還是禮法環境夠好,尊卑有度,古代的階級壓榨剝削,向來都被認為是正常合理的。
自周代以來,社會不同階級註定了吃的東西就不一樣,古代天子的正餐被稱為「太牢」,太牢也不是什麼神獸,而是三牲(牛羊豬)的代稱,牛羊豬都吃,這是天子才可以的,而諸侯王就只能吃牛,卿大夫也遞減,只能吃羊,大夫只能吃豬,士只能吃這些肉剩下的邊邊料,普通人呢?
普通人記載得很明確,只能吃素。
那麼漢武帝時代,這套社會風氣依舊沒變,衛青當年被人說有王侯將相的氣質,衛青就回答了一句,小小馬奴怎麼敢奢望。由此可見,當時社會裡的普通人自我的觀念還是很卑微的,加上禮法制約,霍去病不把這些食物分給這些軍士也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這些軍士也算是平民百姓。
所以,這個典故導致霍去病被黑了上千年不會做人的謎題,本質其實是霍去病會做人,但事實的背後纏纏繞繞才會讓人對他有誤解。不過也是因為復雜,才體現了霍去病的智慧,說明了霍去病不只是懂打仗,更說明了霍去病的勝利不是偶然。
而歷史上對霍去病「棄J肉」的事情,其實還有另一段解說。
很多人認為,是司馬遷表達的意思容易讓人誤會,其實當時霍去病的戰術就是要快速穿插,這其實就是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霍去病被認為是西元前時代軍事打擊的顛覆者,絲毫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效果極大,往往攻得匈奴不知道南北。
因此,所謂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數十車J肉,如果霍去病壓根沒考慮自己吃到暈厥,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帶上戰場,而所謂丟掉了這些腐爛的J肉,其實可能意味著在出發的時候,就把J肉扔在一旁了,以加快軍隊的進軍效率,而J肉在一旁無人問津才導致腐爛。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更符合常規的現實,因此歷史上對霍去病及其軍隊的記載,都是帶著乾糧深入沙漠敵營,特別是封狼居胥山一戰中,就連帶著乾糧的漢軍都幾乎扛不住了,如果真的帶了幾十車J肉,這不是開玩笑的嗎?
而後來一些藝術作品展現給我們一個愛教訓士兵,驕傲目中無人的霍去病,那才是真的抹黑了,可惜霍去病23歲早逝,這一切的天才爭議,都跟著他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