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末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我們不叫格格,奴才回答也不是喳,電視里都不對
2023/12/12

1973年春,清河農場迎來了一位中年女人,她步伐平穩,眼神中帶著滄桑和淡定。外人看來,她和普通的農場工人無異,但她實際上是擁有輝煌過去的愛新覺羅·顯琦,清朝最后一位格格。她的出現,讓農場的日常平添了幾分不同尋常的氣息。

顯琦格格的晚年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的故事,透露了清朝宮廷生活的真實面貌,顛覆了外界的傳統認知。在她口中,宮廷生活的細節與公眾的想象截然不同。這位格格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風雨變遷?她的話語又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金默玉,原名愛新覺羅·顯琦,出生于1918年的遼寧撫順,是肅親王的幼女,人稱「小格格」。她的童年在旅順度過,盡管大清已亡,家中仍嚴守舊時禮儀。她曾回憶:「我們坐下時得端端正正,說話時也不能太過急促,這是我們的家教。」

當時,肅親王府已不復昔日榮光,家族成員四散。金默玉的幾位姐姐承擔起了照料她的責任,她也在日本人開設的學校讀書。她的生活并不像電視劇中描繪的那樣奢華,反而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肅親王去世后,家庭更是陷入了困境。金默玉回憶道:「那時家中一切都是從北京運來,父親去世后,家里就散了。」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她并沒有因此沉淪,而是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氣,繼續前行。

她的姐姐川島芳子,早已遠赴日本,對于金默玉來說,這位姐姐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傳說。

在金默玉的心中,她早已不再是那個被圍繞在宮廷禮儀中的小格格,而是一位渴望自由和新生活的現代女性。

「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想再被那些規矩束縛。」金默玉曾對她的姐姐們說。她的這番話,顯露出她對傳統束縛的反抗和對新生活的渴望。盡管她的身份和家族的衰敗給她的人生帶來了重重障礙,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19歲那年,她滿懷憧憬地前往日本留學,渴望著自由和新生活。然而,歷史的巨輪轉動,抗日戰爭的爆發迫使她不得不回到北京,回到那個充滿舊時記憶的地方。

在北京,金默玉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族的男性成員,因與日本人的勾結,戰后紛紛逃離,留下她獨自面對生活的艱辛。金默玉曾感慨地說:「我曾是格格,如今卻要靠自己的雙手謀生。」在生活的逼迫下,她不得不賣掉家中的財產,甚至親自動手制作毛線衣物以維持生計。

盡管遭遇重重困難,金默玉從未失去希望。她的堅韌和努力終于在1954年獲得了回報——遠在香港的哥哥給她寄來了一筆錢。她憑借這筆錢開設了餐廳,雖然經歷了起起伏伏,但最終走上了成功之路。

不過,命運似乎總愛與她開玩笑。就在她的生活漸入佳境,事業逐漸步入正軌時,公私合營的政策實施,使她不得不關掉了川菜館。一度風光無限的生活再次陷入低谷。

盡管如此,金默玉的智慧和教育背景使她很快找到了新的工作。

在中央編譯局的工作,讓她的生活再次穩定下來。在這期間,她遇到了畫家馬千里,并與之結婚,盡管家人反對,她仍然堅持自己的選擇。

然而,歷史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她身上。川島芳子的身份成為她的沉重負擔。當警察將她帶走時,她的內心充滿了無奈與悲涼。她不得不與丈夫失婚,獨自面對長達15年的監禁。

1973年,金默玉終于獲釋,她來到天津的一家農場,開始了新生活,并結識了第二任丈夫施有為。婚后,她渴望找到一份工作,最終被安排到北京的文史研究館。改革開放浪潮中,金默玉與丈夫共同開設了「兒童日語班」,一邊處理公務,一邊教授孩子們日語。

74歲那年,身體雖已不如從前,但她依然堅持教學,借錢在河北廊坊創辦了「愛心日語培訓學校」,成為國內知名的日語學校。2000年,她在當地建立了大學城,2002年合伙創辦了「北京東方研修學院」,實現了自己為國家與人民貢獻的諾言。

2007年,在一個著名訪談節目上,80多歲高齡的金默玉透露了許多關于清朝皇族文化的誤解。

她笑著告訴主持人,現在的清宮劇很多都是戲劇化的演繹,與她所經歷的宮廷生活相去甚遠。

節目上,主持人問:「金女士,您在皇家長大,那麼現在的清宮劇您看了會不會覺得很好笑?畢竟您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

金默玉笑著點頭:「確實,看到電視里的那些場景和對話,我時常會笑出聲來。那些劇情很多都是編劇的想象,與真實的皇宮生活大相徑庭。

主持人好奇地問:「那麼,有哪些特別大的誤區呢?」

金默玉解釋道:「首先,我們并不是所有皇族女性都稱為‘格格’,這個稱呼專屬于王爺的女兒。至于皇帝的女兒,她們被稱為‘公主’。而且,‘格格’這個詞應該是平聲,不是電視劇里那樣的調調。」

她又補充說:「還有一點,電視劇里的奴才總是說‘喳’,這其實很不禮貌。實際上,我們的奴才回答是‘嗻’,這聽起來既有禮貌又柔和。」

主持人贊嘆道:「原來如此,那真的是電視劇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啊。

金默玉微笑著說:「是的,真正的宮廷生活遠比電視劇描繪的更為嚴格和復雜。那個時代有著許多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規矩和禮節。」

晚年的金默玉,住在北京西壩河附近的一個平凡居所里。這里,與政法大學東側的不起眼的居民樓相比,家里的東西多了起來,溫馨感也隨之增加。金默玉,這位曾是清朝最后的格格,歷經滄桑后,變得更為隨和和寬厚。

每天的早晨,她最大的儀式感就是一杯加了半杯糖的咖啡。她坐在臥室里,大大的床上擺滿了書籍、報紙和各種信件。金默玉喜歡這樣安靜而舒適的環境,這里沒有宮廷的繁文縟節,只有屬于她自己的平靜時光。

一天,她的伴侶施有為走進房間,問道:「金姐,今天想吃些什麼?」

金默玉微笑著回答:「就做點簡單的吧,我其實不挑食的。」

施有為溫柔地看著她:「那我去做你最愛的炸豬排和咖喱飯,怎麼樣?」

金默玉點頭:「聽起來很不錯。」

施有為細心地照顧著金默玉,他了解她的喜好和習慣。即使金默玉曾經是高貴的格格,現在生活雖平凡,但他始終將她視為心中的皇族。

金默玉的生活不再像從前那般繁復,她更多地享受著生活的寧靜。她喜歡在房間里閱讀,偶爾沉浸在自己的回憶之中,回想過往的輝煌和變遷。雖然時光流轉,她已不再是那個宮廷中的小格格,但她的心態依然保持著高貴和優雅。

在一次與金默玉的親近人的對話中,她分享了關于施有為的一些溫馨細節。

「你知道嗎?」

金默玉的侄女說,「上次老施住院,他還不忘交代我怎麼照顧金姐。他說,‘金姐不喜歡吃帶腥味的肉,最愛吃那種特別軟的白菜,記住,別放蔥姜蒜,她不喜歡那個味道。還有,她吃菜不愛加醋。’」

晚年的金默玉在一次采訪中也提到了自己的志向:「我在日本留過學,想在中國辦個日本學校。我要讓日本人出錢,為我們的孩子們服務。」

幾年后,金默玉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她說:「我很高興能為國家和孩子們做些事。」

2014年5月26日,「末代格格」金默玉在北京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年95歲。

金默玉,作為清朝最后一位格格,她的一生是中國歷史巨變的縮影。從清朝的最后歲月,到共和國的建立,再到改革開放,她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消逝和另一個時代的誕生。金默玉的經歷不僅體現了個人命運與歷史變遷的交織,還揭示了封建王朝遺留給現代社會的深刻影響。她的故事啟發人們理解歷史的多面性,認識到變革中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個人在大時代中的堅韌與適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