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生活在清朝,但從歷史資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衣服上總會繡一個大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有的是「丁」,有的是「卒」,讓人滿臉疑惑。
到底這四個字有什麼意義,代表的地位和待遇有什麼區別?
眾所周知,清朝的軍隊主體,是嫡系的滿族八旗,入關以后,才發展擴大漢族八旗,以及一部分綠營兵。他們都是名義上的正規軍,用于作戰的軍隊。
作為正規軍,八旗兵、綠營兵與其他兵種的區別,在于胸前的印字——「兵」。作為唯一直接作戰的力量,在待遇方面,「兵」是最優厚的,他們每月正常領取俸祿,還有任務補貼等額外薪酬。
但是,作為清朝唯一明確的直接作戰群體,他們的訓練任務也相當繁重。
在「兵」這個群體中,仍然有一些「不成文」的等級關系。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滿族八旗「兵」理所當然的享受著最高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其次是漢族八旗「兵」,最低級是綠營「兵」。
「兵」,在整個清朝時期數量并不多,只控守著一些戰略要地,并圍繞著皇城分布,不能覆蓋整個國家。
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還是以自建的武裝力量為主,實現區域的武力控制,這些自建武裝力量中的士兵稱為「勇」。
有的士兵衣服上繡著「勇」字,他們是地方政府招募集合起來的一支武裝力量,也就是所謂的鄉勇兵。
在清朝的前期,鄉勇兵屬于預備隊,并沒有發揮過多實質性作用,平日里他們以耕作生活為主,偶爾集合起來開展一些必要的軍事訓練。
正因如此,鄉勇兵的地位不高,且待遇很一般,在清朝的后期,正規軍的「兵」驕奢淫逸、不重視軍事訓練,戰斗力急劇下降。
當太平天國運動發起,正規軍根本沒有抗衡之力,短期內就失去大量土地。
于是,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在各自屬地征調鄉勇、開展團練、組成軍隊,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一股強大的力量。但是,即便是國家危難之時,鄉勇兵的糧餉都是四處籌集的,國家并沒有主動負責。
由此可見,鄉勇兵的地位,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人情層面,都沒有得到清朝皇家的認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戰爭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清朝的皇帝將軍們,為了建設良好的后勤保障隊伍,以及順暢的后勤保障秩序,專門設立了一個兵種——「丁」
字兵。「丁」字兵不直接參與戰斗,但直接影響戰局。他們負責的后勤保障、通信、運輸等任務,也是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前線士兵的戰斗力產生直接影響。
想一想,如果前線作戰的士兵吃不飽、友鄰部隊之間消息傳遞不通暢、火器的生產運輸不及時,等等問題,都會導致戰斗的失敗將士的犧牲。
正因為「丁」字兵的作用如此重大,所以他們也是屬于國家供養的正規軍。但是,相比于直接作戰的「兵」,俸祿和待遇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在軍中的地位也較為低下。
相比與「勇」字兵,他們卻有很多待遇上的優勢,比如每月按時到手的俸祿和公糧、定期增長的補貼薪酬、運輸搬運任務的臨時補貼,還比如和「正規軍」之間的流動任職等。
「丁」字兵的內部,也有很多層級劃分。
最高級的要數庫丁,負責管理后勤物資的倉庫,這此人手握軍用物資的管理調配權力,是人人羨慕的崗位。其次還有鹽丁,承擔官鹽的運輸搬運任務;還有運丁,負責將軍用物資水運、陸運至前線,并且要通過人力將物資放入庫房、搬到指定地點。這幾類「丁」字兵其實就是軍隊中的苦力。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熱鬧的街區上,時不時走過一群巡邏士兵,他們排列成整齊的一列或兩列,風里雨里、白天黑夜,巡察著整個城內的安全問題。
這些士兵的衣服上,赫然印著一個大字——「卒」,他們就是所謂的「卒」字兵,清朝軍隊體制內的又一個兵種。
「卒」字兵是一座城池、一塊屬地的治安軍,也叫城防軍,或者衙役。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巡邏維護治安、通過設卡檢查杜絕潛在危險、審問審理判定違法亂紀行為,等等。「卒」字兵不需要直接參與作戰,當軍隊將一座城池占領后,就交由他們掌管和維護秩序。
論身份地位和工作待遇,「卒」字兵僅僅排在「兵」的后面,屬于相對地位較高的士兵,屬于編制內的正式員工,待遇也相對較高,薪酬處于整個社會的中上層。
根據史書記載,清朝中后期,「卒」字兵是一個「香餑餑」的職業,人人趨之若鶩。但一個人想成為「卒」字兵,不僅要有能力,還必須有一些家庭背景。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中國人最熟悉也最向往的兩個字——油水。因為掌管著社會治安,手握執法權,破壞社會治安的「壞分子」們就得想盡辦法去討好、去賄賂。
在這樣的情況下,「卒」字兵的收入就成倍的增加。利益的誘惑下,絕大部分都想著去同流合污,攫取利益,整體的「卒」字兵團體日益敗壞。
綜上所述,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丁、卒」,一字之差,地位不同、待遇不同、階層也不同,是封建社會階級劃分在底層軍人群體中的現實體現。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