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血性的皇帝,面對他國挑釁,下令:給我打到亡國為止
2023/09/14

前言

在中國悠久的封建王朝歷史長河中,數以百計的皇帝輪番上場,其中有治世有道、深得民心的英明之主,也有暴虐無道、荒淫無度的昏君。然而無論功過如何,他們最終都成為了歷史書中的一個個名字。值得稱頌的,我們應當記取其治國之道;應受唾棄的,也應視為反面教材。那麼在這麼多皇帝中,誰才是最有血性的那一個呢?

政變之隱,識穿奸計之明

公元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變中奪取帝位,成為明朝第三代皇帝。作為一個出生在皇室但又失去皇位繼承權的皇子,朱棣從小便在打仗中長大,比起讀書治國,他顯然更擅長征伐作戰。

果然,朱棣即位后便多次發動北伐,五次擊蒙古,大大削弱了北方強敵的實力,使明朝北方邊境得以長期穩定。

在狼居胥山下祭告天地,朱棣以皇帝的身份獲得了中國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譽「勒石燕然」。正值明朝國力日益鼎盛之時,南方的一個小國卻在暗中醞釀著對大明的公然挑釁。這個國家,就是現今的越南。

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時,還是通過武力奪權的方式。但這之后他頗有作為的穩定了局面,多次北伐鞏固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線。可以說,到了1428年明朝國力達到鼎盛時期。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南方一個藩屬小國發生了隱秘的政變。

南國這個小國位于中國的南方,相當于現在的越南地區。早在1397年,陳朝國王陳日煚就向明朝進貢,成為明朝的藩屬國。這意味著南國必須以小國之禮對待明朝。但到了1428年,南國內部發生政變,權臣胡季犛弒君奪位,自立為帝。

這本是南國國內的政變,與明朝無關。但胡季犛明知作為藩屬國不能有帝王之稱,但他不想放棄帝位,于是選擇欺騙明朝。他派使者來北京,告訴朱棣說南國陳朝宗室已經滅絕,自己成為新君主。但向明朝進貢和效忠的關系不變。

如果換做其他君主,只怕會被胡季犛蒙蔽過關。但朱棣卻一眼看穿了他的奸計。因為陳朝的太子還在北京做質子,怎麼可能突然滅絕?朱棣立即警覺,這里面肯定有問題。果然,調查之下才證實一切皆是胡季犛的陰謀。

朱棣見識過太多權謀與騙局,豈會被一個小國權臣所欺?他立即識破胡季犛的計策,并決定給予嚴懲。這也正體現了他識大體、洞悉局勢的英明政治手腕,以及對藩屬國理應有的霸主態度

三、立場堅定,誓言效忠之帝

公元1428年農歷正月,南國發生政變,原本的陳朝君主被權臣胡季犛所弒,篡位自立為帝。胡季犛派使者前來北京,通報明成祖朱棣說陳朝皇室已然滅絕,自己現在成為新君主,但仍視明朝為宗主國。

朱棣聽聞此事大為惱火,陳朝太子還在京城中作質子呢,怎麼就突然全部死絕了?朱棣立即調查清楚,原來這場政變完全是胡季犛一手導演。朱棣認為不能容忍藩屬國如此無禮,立即命令大臣速速護送陳朝太子南歸,讓其復辟為帝。三月,明朝派出侍郎黃祐等人,率領三千多人的護衛隊伍,警護陳朝太子南下。

識破胡季犛詭計的朱棣立即采取行動,他決定派人將陳朝太子送回南國復位。這一方面是維護明朝的恩義。陳朝太子生活多年北京,朱棣對他可謂看顧有加。現在陳朝有難,朱棣理應幫助太子奪回皇位。

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朱棣維護明朝威嚴的堅定立場。胡季犛篡位自立,這是對明朝宗主國地位的公然冒犯。即便不懲罰胡季犛,也要確保陳朝太子回國掌權,以示明朝在南國的權威未曾減弱。

最后,這也是對胡季犛的一次警告。由明朝軍隊護送陳朝太子返回,等于在告訴胡季犛,明朝隨時可以 南國內政。倘若胡季犛再敢造次,明軍隨時可以直接出兵討伐。朱棣的這一決定,既體現了他對藩屬國君主的恩義,也顯示了他維護國家威嚴的堅定立場。這讓人看到一個真正的帝王應有的霸主風范。

四、南國無禮,討伐之帝怒啟

然而讓朱棣沒想到的是,胡季犛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不僅在半路伏擊殺害了太子,還殘忍地將所有明朝護送官兵盡數殺死。這個消息傳到京城,朱棣勃然大怒。一個小小的藩屬國竟然膽敢如此公然蔑視明朝的威嚴,這已經超出他的底線。

當即,他下令總兵官胡濟親自率領十五萬大軍,南征剿滅胡季犛。為了全殲南國反叛者,明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濕熱的南國山林中糧草不繼,大量將士染病犧牲。但最終還是擊潰了胡季犛的軍隊,占領了他們的都城。

胡季犛覆亡后,朱棣派人深入調查,發現此人的殘忍手段遠超想象,陳朝宗室和貴族幾乎被胡季犛殺害殆盡,無法尋得合法繼承人。于是朱棣不得不在這里設置明朝的管理機構,直接吞并南國。

就這樣,曾經跋扈一時的南國,被朱棣直接打到滅國的下場。即便付出沉重代價,朱棣也必須讓這個無禮小國明白,不可公開蔑視大明的威嚴。朱棣派兵護送陳朝太子南歸之舉,可以說是給了胡季犛留一個台階。如果胡季犛讓太子順利即位,他仍可保全性命,南國也可避免滅國之禍。

然而,胡季犛不僅置陳朝太子于死地,還把護送的明軍殺個精光。這無異于向明朝皇帝擺了一個大大的臉色。這已經完全超出朱棣的底線和容忍范圍。一個小小的藩屬國,不僅封帝篡位,還膽敢殺害明朝使臣和軍隊。這已經嚴重侵犯了明朝的核心利益。朱棣必須要讓南國明白,明朝不是可以隨意冒犯的對象。

于是朱棣怒不可遏,立即調集十五萬大軍南下討伐。雖然南國多雨潮濕,對北方軍隊很不利。但只要一日不將胡季犛誅滅,朱棣就絕不罷休。這就是血性,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哪怕付出巨大犧牲也在所不惜。

五、性格直爽,大義滅親之君

其實,朱棣的這個決定也符合他的性格。這位皇帝從小在軍營長大,習慣于直接用武力解決問題。他性格直爽,有種天生的武人氣概,面對敵人從不留情。據記載,朱棣個性直來直往,喜怒形于色。他講義氣,重感情,但也十分容易沖動。一旦認定必須這樣做,就堅持到底,根本不考慮后果。

所以,當南國如此公然挑釁明朝之時,朱棣選擇武力報復并占領南國,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符合他的性格的選擇。只不過這次他低估了作戰的艱難,也沒有想到占領后如何管理南國。事后想來,朱棣或許后悔讓這場戰爭打得如此激烈。但當他在第一時間得知南國的無禮作為,作為一個武人,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要讓敵人付出慘重代價。這也正是他最有「血性」的體現。

朱棣生性直爽,喜怒形于色,這一點從他的許多故事中都可以看出。據傳朱棣初登基時,寵信一個叫做鄭亨的宦官。有一次鄭亨得罪了朱棣,朱棣當場一劍刺死了鄭亨。左右看到皇帝暴怒,也一擁而上全部殺死鄭亨全家。

這充分表現了朱棣個性中那種爽快和極端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朱棣也重感情、講義氣。他舍棄過任何跟從多年的舊部。這也導致他即位之初,重用了很多自己的舊部,引起不滿。可以說,朱棣性格直爽到極點,但也很重感情。這使他一個人格有很大反差。但無論何時,只要他認為必須這樣做的時候,就會義無反顧、堅持到底。

這也體現了他內在的血性。

六、權衡之明,治國艱難之感

占領南國后,由于這里貧瘠,治理管理極為困難。朱棣死后,他的繼任者最終也放棄了對南國的統治。但這場戰爭卻成為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體現了明朝皇帝的強硬作風和不容侵犯的底線。

事實上,即便在南征胡季犛的過程中,朱棣也逐漸意識到占領南國的難度遠超想象。南國地勢復雜,熱帶疾病橫行,對北方軍隊極為不利。每占領一座城池,明軍都要付出巨大傷亡代價。與此同時,胡季犛屠殺陳氏宗室的手段之殘忍,也超出朱棣的想象。典籍記載,胡季犛為奪取帝位,曾在一天之內滅絕陳氏宗室數十人。陳朝宗親和貴族無一幸免,全部被胡季犛殺害。

這使朱棣在占領南國后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這里熱帶疾病泛濫,治理極為困難;另一方面,陳朝君主血脈已絕,難以扶持傀儡政權。

然而,即使明白占領南國的困難,朱棣仍然不肯輕易放棄。因為這場戰爭已經不僅僅是占領土地,更涉及國家尊嚴的問題。明朝必須給予胡季犛沉重打擊,以儆效尤。

這場戰爭可以說讓朱棣付出了巨大代價,也讓他更深刻地理解到治國理政的艱辛。光有血性和勇氣還不夠,還需要慎重考慮后果,做出理性決策。這是朱棣晚年的感悟。盡管明朝後來放棄了對南國的統治,但這場戰爭對朱棣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它塑造了他堅定的意志品質,也讓他認識到身為君主需要更加理性思考問題。這成為朱棣一生寶貴的經驗教訓。

結語

朱棣這樣的人物,中國歷史上再難覓其倫。但他的精神則將流芳百世,激勵著每一個心懷大志、情感熱烈、敢于犧牲的中國兒女。這就是真正的血性,這就是明成祖朱棣留給歷史的標記。他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學習,但那樣的氣概和胸懷,千古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