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幾名游客私自結伴到羅布泊探險,結果全部遇難。
在事件本身引發網絡熱議的同時,羅布泊這個神秘而熟悉的地名,也再度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羅布泊號稱「死亡之海」,這是一片荒漠,幾乎寸草不生。
然而,進入本世紀,因為一項寶藏的發現,讓這片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風水寶地」。
據悉,這項寶藏潛在經濟價值高達5000多億,足以養活億萬國人。
以至于不少人感嘆:羅布泊,這片名叫「死亡之海」的地方,它「復活」了!
那麼,我們究竟發現了什麼寶藏,它又有著怎樣的特殊價值?
說起羅布泊,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秘的古樓蘭。
因為神秘,這里無數次吸引著探險家的注意。
可是,這里的環境實在是太過險惡,因此無數的探險者都喪生于此。
除了前面的幾名旅行青年之外,最著名的莫過于科學探險家彭加木了。
1980年,他在考察羅布泊時神秘失蹤,距今43年過去了,仍舊是杳無音訊。
與那幾位遇難青年不同,彭加木先生是在羅布泊長期工作過的科學家。
1956年,彭加木得知中國科學院正在組織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他便主動放棄去蘇聯學習的機會,向組織提出了申請。
隨后,他的申請得到批準,如愿來到新疆,進入神秘的羅布泊工作。
1980年5月,彭加木擔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隊長,進入羅布泊無人區域考察。
他們長途跋涉28天后,終于在6月5日,穿越了羅布泊全長450公里的湖盆,這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次。
成功穿越以后,彭加木覺得不能就此停止,他覺得自己應該再加把勁,爭取走的更深一點。
這是個極其冒險的舉動,要知道穿越450公里已經是很大的奇跡了,再深一點很可能會有危險。
許多朋友,甚至領導都不同意彭先生的看法,甚至有朋友偷偷提醒他:你已經功成名就,不如見好就收吧。
可是他卻堅持認為:自己作為國家的科研人員,有責任替國家冒這份險!
在他的一再要求下,上面最終批準了他的建議。
6月17日上午10點,他們全隊在庫木庫都附近安營休息。
然而,就在這時,他們所帶的水全部用光了。
沒有水,在茫茫沙漠中只能等死。
彭加木想:自己身為隊長,一定要給大家爭取活路。
于是,彭加木留下一張說明他外出找水的紙條,隨后便獨自一人外出尋找水源。
可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為了尋找彭加木先生,烏魯木齊部隊和空軍累計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以及一支地面部隊:幾十輛汽車、幾千人進行拉網式尋找。
可遺憾的是,仍然找不出彭加木的一絲痕跡。
他就這樣消失至今,關于他失蹤的原因也爭議至今。
各種離譜的猜測都有,但一直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解釋,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然而,羅布泊并沒有因為它的險而阻止人們去探索。
除了科學家,不少民間的探險者和徒步愛好者都渴望到羅布泊一探究竟,甚至有人干脆把穿越羅布泊視為人生的挑戰。
1996年6月,有8年徒步中國經驗的余純順,決定去挑戰徒步穿越羅布泊,最終不幸,殞命于此。
當時還沒有在炎炎6月徒步穿越羅布泊成功的案例,但余純順躊躇滿志:
「我余純順,一定能征服羅布泊!」
某電視台攝制組以及新疆地礦局高級工程師趙子允擔任向導,跟余純順一同出發前往羅布泊。
他們一行人準備了相當充足的飲用水和干糧,并且在規劃好徒步路線之后,余純順在路徑上每個關鍵點都埋下了對應量的純凈水和食物補給。
6月11日,余純順開始挑戰單人徒步穿越羅布泊。
當天,電視台的車從他身后跟上。
此時他依舊信心十足:「我就要打破6月不能穿越羅布泊的神話。」
然后他讓其余人員開車先走,去終點的前進橋等待他。
按照計劃,6月13日余純順將與大部隊在前進橋匯合。
可時間到了后,電視台導演和趙子允并沒有在約定地點接到余純順。
大家開始往來時的方向尋找他的蹤跡,確認失蹤后求助各方力量,展開搜救。
6月18日,在與計劃線路上的丁字口位置處,發現了他的賬篷,但此時余純順已經確認遇難。
顯然,他是因為在前進時對方向的判斷出了問題,錯過了補給點,加上那幾天風沙肆虐,最終沒能撐到救援到來。
即便計劃周全、設定好一路的補給點,他還是沒能成功穿越羅布泊,令人惋惜。
羅布泊里埋骨無數,余純順最終能被發現,尸骨得以原地挖墳掩埋,立碑吊唁,可以算得上不幸中的一點點幸運。
因為那里多得是離奇失蹤的故事,還有很多被發現的無名尸體。
2016年12月,那里曾發現了一具無名干尸,經過青海、四川和河南三個省的聯合調查,才確認了死者身份。
此人竟然是昔日的志愿軍的失蹤老兵——李中華。
可是,根據官方的報告,李中華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蹤的。
但是奇怪的是,他的遺體不在半島,而在遙遠的羅布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李中華的遺物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防風鏡,這是曾經「核試驗」人員特有的一種。
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是,他是「核試驗」的一員,所以才來到了羅布泊。
我們知道,在上世紀50年代,為了搞出原子彈,我國調遣大量在朝的志愿軍戰士進入羅布泊,為科學實驗構建場地。
想必,李中華就是其中的一員。
來到這個他從未見過,甚至聽說過的陌生之地后,想必他也想過自己的家,想過留在家的親人。
因為自1950年入朝參戰以來,8年過去了,他一次也沒回過家。
走之前,他曾告訴親人,自己很快會活著回來。
告別時,他和家人眼里都含著淚,可誰料到,這一別就是永別。
在羅布泊,為了找出適合的實驗場所,他和同志們帶著為數不多的淡水和干糧組隊進入這寸草不生的無人區。
這里非常炎熱,有時可以讓人體蒸發。
除此之外,這里流沙、沙塵暴也異常恐怖,隨時可以吞噬一群人。
更可怕的是,因為除了黃沙就是黃沙,沒有標志性物體,這里非常容易迷路,就算你提前設好路標,也很快會被流沙改變方位。
我們可以想象,來這里建設實驗基地的同志們,需要多大的勇氣,又要付出多大的犧牲。
在一天的任務中,悲劇發生了。
也許是和彭加木先生一樣去給大家尋找水源,也許是走在前面為大家開路,不管是去干什麼,總之,李中華同志從此失蹤。
我們并不知道這是在那一年那一天,只是根據專家測算,這具遺體至少在這片黃沙里躺了50年。
核試驗是一項危險而又絕密的工作。
志愿軍進入羅布泊是高度保密的,當時幾乎沒幾個人知道這件事,所以李中華的家人無法知道他到底是活著、犧牲,還是失蹤。
在羅布泊的工作更要保密,所以當得知李中華失蹤后,官方也只能稱他在抗美援朝中失蹤。
一切的答案都已揭曉,這不禁讓人們想起了那振奮人心的一天。
1964年10月16日,在羅布泊的荒漠之上,緩緩生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我們不知道李中華有沒有看到這一天,就算沒有看到,相信他的家人在得知真相之后,也會為他感到驕傲。
羅布泊因為核試驗迎來了一次「新生」,但也隨著核試驗的結束而重歸寂靜。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
這位讓羅布泊再度獲得新生的人名叫王弭力,一位杰出的女性地質學家。
與李中華相比,王弭力出身相對較好,她是北京當地人,從小就能接觸到許多科學界的名人。
從小的耳讀目染加勤奮,王弭力順利考入了頂級學府北京大學,并順利完成畢業。
之后又進入地質科學院擔任研究員。
當時,我國鉀鹽礦資源非常稀缺,為了尋找鉀鹽礦,國家多次派遣地質學家到全國各地開展地質勘察工作,王弭力自然也參與其中。
盡管地質學家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收效卻很小。
情急之下,王弭力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她要到羅布泊尋找鉀鹽礦。
同事們一聽,都以為她瘋了。
要知道,彭加木先生的失蹤可還歷歷在目。
一個常年在羅布泊工作的老科學家都辦不到,何況一個女子。
「再危險也要試試,不試一試怎麼知道能不能行?」
這位倔強的女科學家最終說服了自己的同事,組成勘察隊,共同進入羅布泊。
沙漠行進遠比想象中的困難,第一天他們就迷了路,汽車在里面來回打轉。
「照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我們的汽油就耗完了!」
面對同事的擔憂,作為隊長的王弭力當即調整計劃。
第二天,她不再像之前那樣直接開車往前走,而是每隔100米,就讓一個人站在那里,以人為坐標引導車向前開。
這一次,他們只用了12個小時,便順利到達羅布泊的東北部。
他們下車支起賬篷,將一路小心維護的勘測設備架起來,打下了第一個鉆口。
剛打到1.2米的深度,就有鹽礦物往上冒。
「繼續鉆!」
王弭力見才鉆到1.2米就有鹽礦物,有些期待地喊道。
在大家的注視下,鉆頭繼續往下。
不一會兒,一股鹵水順著鉆頭向上涌出,她伸出手指,蘸了一點在舌頭上。
咸辣的味道在舌尖綻放,王弭力一陣興奮,「找到了!」
初戰告捷,他們證實了羅布泊確實是有鉀的。
有了第一次成功,后面就好辦了。
之后10年間,王弭力數次帶領團隊進入羅布泊,他們發現了儲量超過2.5億噸的特大型液體鉀礦床。
據統計,這批鉀鹽的潛在經濟價值高達5000億元。
鉀鹽可以用來制作化肥,對于咱們這個農業大國來說,這可謂是寶藏級的資源。
在疫情期間,正值春耕備農業肥料之時,可是化肥進口卻意外中斷。
關鍵時刻,羅布泊的鉀肥力挽狂瀾,運輸到全國各地,最終順利為春耕提供了優質肥料。
從第一個原子彈在它的懷抱里爆炸,到羅布泊鉀鹽研究成功,可以說它見證了我國的兩次「新生」。
當然在做出貢獻巨大的同時,它依舊保持著神秘和危險。
雖然很多自然景觀令人向往,可潛在的致命威脅從未減少。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都是脆弱且渺小的存在,哪怕是科學家和探險家也不例外。
想要穿越羅布泊或者去旅游,一定一定要遵守當地的規則,拿到相關部門的批準,加入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服從領隊的安排、做好應急預案等等。
有關部門的每一條規定,過來人分享的每個經驗,都是從無數血與淚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愿大家都能珍愛生命,愛護自然,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