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光武中興,其含金量還是頗高的。
咱們做個小結:
1、中央集權
鑒于西漢前期三公權重的情況,東漢開國后,劉秀對朝廷架構做了一個全方位的大調整。
大司馬改為太尉,縮減丞相的權限。裁撤御使大夫
太尉不再有軍隊調動權,主要分管軍事方面的各項日常事務和軍事官吏的考察與監督(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等于朝廷的大半財權都到了司空這里。
,劉秀擴大尚書的規模,將其變成了尚書台。
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
漸漸地,尚書台的權力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完善,逐漸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府。尚書為皇帝出謀劃策,起草政令,劉秀的很多命令都繞過三公,通過尚書頒發文件,直接下達給外朝。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然政有不理,猶加譴責。
一方面他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
鄧禹、賈復等人心知劉秀有意息兵戈,修文德,皆上交將軍印綬,請歸甲兵。劉秀許之,于是退功臣,皆以列侯就第,不使當朝用事,改以文吏治國。
功臣或有小過,劉秀總是曲加優容,不予處罰。終劉秀一生,不曾殺一功臣,皆保其福祿,得以善終,為歷代帝王罕見。
另一方面在吏治上他又以嚴苛著稱:
天子勤吏治,俗頗苛刻;光武承王莽之余,頗以嚴猛為政。
這導致了大批高官尤其是劉秀重點防范的三公以微罪或無罪而受嚴懲
大司徒伏湛因為沒有報告河南尹和司隸校尉在高廟爭執而被罷官;大司徒韓歆因為多次直言進諫而被罷官,終至受責自盡;大司徒戴涉因所舉薦的太倉令犯罪而死于獄中
大司空宋弘因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彈劾上黨太守而被罷官;大司空朱浮因「賣弄國恩」而被罷。
在劉秀朝,當高官真的是一件高處不勝寒的事情!
劉秀完美的貫徹了宣帝的漢家制度: 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劉秀真的準備用法家那一套治理天下嘛?
不。
劉秀仍然繼承了獨尊儒術的傳統!
他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后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獨尊儒術背后的邏輯是啥呢?
1、儒家的衍生學術「讖緯」是他脫穎而出的巨大助力,更是興復漢室這個「天命」所不得不仰仗的理論指導。
2、劉秀本人就是儒家的高材生,所謂「西漢功臣多無賴,東漢功臣多近儒」,云台二十六將的鄧禹、寇恂、馮異、祭遵、耿純等也是儒生。
3、儒家可以從思想源頭上降低皇帝的成本。
4、倡導儒學,會給劉秀在后世留一個很好的名聲,你是在「親賢臣」,后世的這些筆桿子們自然也會給你更多的贊譽。
權力集中、思想統一后,劉秀開始直面東漢最大的內部難題:豪族。
37年為了清查核實墾田畝數和戶口、年齡,劉秀下詔度田,嚴厲打擊「度田」不實的官員,將「度田」政策變成官僚的考核標準,想上進,想升官,就給我好好查。
對于豪族,劉秀也做了重大退讓,就將原本收回來的鹽鐵專營下放給各郡縣。
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
對那些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豪族,劉秀就毫不客氣,直接下令太守進行武力鎮壓。
劉秀十分清楚,王朝的根基是人口和土地,如果豪族占得越多,朝廷可以掌握的人口、土地越來越少,王朝將越來越空心化!東晉的門閥專權將提前上演。
朝廷再拿到人口和田地的賬簿后,為了鞏固人心,劉秀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薄賦斂。建武六年(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
豪族之所以能壟斷大片田地,除了部分強取豪奪外,稅賦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老百姓交不起稅,只能把田地賤賣給豪族,可以說稅率就是皇權與豪族之間平衡實力的大秤砣!
但失去了鹽鐵專營,皇帝可動員的資源也相應減少,畢竟人口和田地這兩個要素是緩慢增長的,朝廷扣除相應開支后的盈余極為有限,你要干大事,比如像武帝那樣,時不時打個朝鮮、伐個匈奴,沒事還要去遙遠的中亞耍耍威風,這就有難度了。
劉秀要獨自干成那麼多大事(大權都收回到皇帝手中),以至于每天都要上朝。下朝后,還要召集公卿、郎官等人講論經學義理,直到半夜,方始就寢。
周圍人都看不下去: 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
劉秀笑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熱愛工作,不喜娛樂、不近女色(后宮中僅有陰麗華、郭圣通、許美人等數人而已)的劉秀實在是歷代帝王中的一個另類。
當然他的心中也有一個夢,那就是古來帝王都憧憬的一件大事:封禪
所謂封禪,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是為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土,報地之功,是為禪。
即使對帝王來說,封禪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絕不是隨便一位帝王都有資格獲取。
德不周洽,不得輒議斯事;功不宏濟,不得仿佛斯禮。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打算封禪,管仲委婉勸諫,意思卻很明確,于功于德,你都不配,齊桓公慚愧而止。
秦始皇一統天下后,第一次舉行泰山封禪大典,由此拉開了封禪的序幕,第二個接棒的就是漢武帝。
劉秀統一天下,戰功之高,足可與秦皇漢武媲美,如果再行封禪,無疑將和秦皇漢武比肩。
皇帝的心思被有些人敏銳的捕捉到了,公元54年二月,太尉趙熹、司空張純先后上言,奏請劉秀在即位三十周年之際,封禪泰山。
劉秀婉言拒絕。
作作秀而已,這是高明帝王的慣用伎倆。
不久,劉秀自己就點明了想法: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
朝臣們都是精通儒學的,馬上就有人站出來解釋:赤劉之九者,是指高祖皇帝第九世孫,陛下正好就是。會命岱宗,是指封禪泰山啊!如果不封禪,不足以表明得到漢室正統;封禪之后,則可以確保奸偽滅跡,天下大安。
在群臣的一片附和聲中,劉秀正式開啟封禪之旅。
正月二十八日,自洛陽出發;
二月九日,抵達魯國;
二月十二日,宿于奉高;
二月十五日,行齋戒。
二月二十二日,封禪大典正式開始。
直到四月五日,劉秀方才返回洛陽。折騰了小半年,這場盛況空前的封禪大典終于落下帷幕。
雖然劉秀封禪了,為什麼在歷史上他不能與唐宗宋祖等齊名呢?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東漢開國拓邊力度不夠,根本無法與大唐比擬(但大宋似乎也不咋樣)
不過咱們拉開時間軸來比較下。
安史之亂后,唐朝就開始走下坡路,邊境線不斷被突破,不僅涼州淪入吐蕃之手,連西南的南詔都干不過,國土面積大范圍縮水,
而東漢,即使經歷黃巾之亂,國土面積也沒有明顯縮水,大體保持了開國初期的邊界。
能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目的,這就是劉秀的過人之處!
削弱豪族非一夕之功,只有在造紙術大幅提高,紙張印刷成本降低,讓人人都讀得起書后,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豪族問題,不然你說皇帝靠誰去統治那麼大的帝國呢?不還得從豪族當中來選拔人才嘛。
至于邊疆異族,大規模北伐,短期效果不錯,但是成本太高,漢武帝各種斂財手段全部用上,這才堪堪維持住了北伐的國力,這還是在文景之治,漢朝修養幾十年的情況下,才實現的,到了武帝末期,各地起義風起云涌,逼的他都下罪己詔才穩住了局勢!
分而劃之,長期同化才是王道。
讓親漢的去對付那些有異心的人,將漢匈矛盾轉為匈奴內部的草原民族矛盾。漢人對于少數民族性價比最高的治理方式,就是扶植一個足夠強悍能頂在北境的少數民族代理人。
別看歷史上,漢人被異族經常血洗、欺壓,但拉長時間來看,大部分欺凌漢人的民族後來不都被漢人同化了!
因為在古代,至少在東亞地區,漢人的文化是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是最先進的,制度也是最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