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親決裂的后半生,留下看管圖書的胡思杜,死后仍被列為繼承人
2023/09/17

常言說,虎父無犬子。古往今來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有一個好的出身,以助于他們自小就積累更多的資源。比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著名外交家、張愛玲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魯迅的祖父也曾是翰林出身,這些人大多數都能延續父輩的資源謀得一個不錯的職位,但是有一個人卻罕有得例外,那就是胡適的二兒子——胡思杜。

圖 | 胡適全家合影,后排右一為胡思杜

胡思杜,一生沒有取得一個好的學位,沒有一篇可以為人稱道的文章,唯一做過的轟動大事就是寫了一篇痛批父親的文章《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繼而鬧得舉國皆知。但是這篇文章并沒有給他帶來什麼榮耀,反而間接導致了他的死亡,三十六歲就上吊自盡,死后連個像樣的墓碑都沒有,可以算得上最慘的‘二代’了。

胡思杜是胡適和江冬秀最小的孩子,上面一兄一姐,姐姐早亡后胡適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忽視,所以對小兒子關愛有加,特地請來自己的得意門生羅爾綱,來擔任胡思杜的啟蒙老師。

胡思杜小時候十分聰慧,據羅爾綱回憶,他兩天便可讀完《水滸》,學習東西也很快,相對于自己的父親而言,胡思杜更偏愛魯迅的文章,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只是相較于讀書研習,少時的胡思杜更好交友玩樂。

那時的胡適正帶著大兒子胡祖望在美國工作,而胡思杜就跟著母親江冬秀生活,這也導致他和胡適并不親密,不過胡適卻對胡思杜十分上心,他常在給妻子的信里寫要多提點小兒子,管教好他的學業,多買些書。

在國外看到一些年輕人走路不好看,還會寫信囑咐妻子不要讓兒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相對于之前的兩個孩子,胡適對胡思杜要盡心許多,但很可惜的是胡思杜卻并沒有如胡適所盼望的那樣在學業上取得一份成就。

1939年他隨母親避難到上海,胡適委托朋友專門教導他,但一年后這位朋友寫信告訴胡適,「小三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胡適收到信后便在1941年將胡思杜安排到了美國讓他讀書,希望他能接受到更開放、良好的教育,從而學有所成。

可是胡思杜在美國并沒有如胡適期望的那般用功讀書,他先后輾轉兩所大學,卻都沒能順利畢業,胡適的友人,原清華大學的校長傅斯年曾談過胡思杜:「因失學之故,養成不讀書的習慣,對于求學一事無任何興趣,連續兩個大學,均未畢業,并于適之先生回國后染上吃喝之習慣,遂于1948年夏隨父親的朋友回到北平。」

圖 | 胡適與學生傅斯年

胡思杜回國后,托賴父親的名望,胡適的很多朋友都積極替他介紹工作,但胡適卻以「思杜學業不成,不是研究學問的人才」為由婉言謝絕,只同意胡思杜到北大圖書館工作,意在讓他能多讀點書,胡思杜也沒有反抗,順從父親的意思去了北大圖書館工作,日夜埋在書本之中。

然而時局動蕩,回國后沒多久,平津形勢陷入危急,國民黨開展了「搶救行動」,出動飛機接走在北平的專家學者。胡適作為國際知名學者,排在被「搶救」的第一批。而當時的胡思杜并不愿意隨父母親離開北平,胡適尊重兒子的選擇,也就沒有強求,就這樣胡思杜獨自留在了北平。

關于胡思杜為什麼不隨父母離開北平,其中原因眾說紛紜。據胡思杜當時的自述,他表示自己并沒有做過什麼對不起共產黨的事情,共產黨不會對他怎麼樣,所以堅持要留下來。但是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為了擺脫胡適。

胡思杜其實對胡適早就有不滿的情緒,因為在他公費出國留學時曾經冒領過國家財物,被當時的駐美大使館參事陳之邁發現,并寫信告知了胡適。胡適知道后非常生氣,立刻給教育部常務次長杭立武寫信,告知對方,不可以再給胡思杜發放旅費,如果已經發放,請即刻追回。

這件事讓當時在國外留學的胡思杜陷入生活窘迫,本就學業不順的他,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更是耿耿于懷。

而在胡思杜回國后,胡適以‘知子莫若父’為由,替他拒絕了大學的聘請,雖然最后還是安排胡思杜去了北大圖書館工作,但是一個體面的大學老師和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相比,很難不懷疑胡思杜對胡適的安排心有怨氣,但又只能默默接受,于是在有了可以擺脫父親投向新生活的當口,胡思杜毅然選擇了新的生活。

但他沒想到的是,新的生活并不如他預想得那般美好順利。

圖 | 1948年,胡適全家在東廠胡同一號家宅前院,后排右為次子胡思杜,最后一次與父親合影

胡適走后沒多久,北平解放改稱為北京,解放后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學習,1950年9月國內掀起了一場「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許多留在大陸的知名知識分子紛紛發表文章批判胡適,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

而作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也急切地想要融入當下的新社會,于是他表現得十分積極,他不僅將父母給他留下的一箱財物上繳給了組織表明立場,同時還表態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更是在報上發表了《對我父親——胡適的批判》一文。

文章中寫道「他是反動階級的忠臣,人民的敵人,帝國主義的走狗。

」并明確表示要與胡適脫離父子關系,「在他沒有回到人民的懷抱來以前,他總是人民的敵人,也是我自己的敵人。在決心背叛自己階級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親問題上有劃分敵我關系的必要。」

胡思杜激進的言辭,真誠的進步思想,被各大報紙競相轉載,遠在台灣的胡適也看到了這篇文章,但是反應卻比較平淡,甚至將這篇文章剪貼在了日記上,并且作了批注:「兒子思杜留在北平,昨天忽然變成了‘新聞人物’。」

據胡適的日記後來披露,在胡思杜的批判文發表前十日,胡思杜還曾寄信給母親,除了向母親問安以外,還表達了對父親的關愛,并讓轉告父親,父親留下的書悉數存在北大,安好無恙。家書中飽含對父母的樸素惦念之情,萬萬沒想到在十日后他會將父親斥為人民公敵。

其真心究竟是因為對父親積怨已久,還是識時務者為俊杰,都無法考據,但是胡適卻始終堅信胡思杜并不是發自內心寫了這樣一篇文章。

文章見報后胡思杜以為這樣可以擺脫父親的陰影,正式投入新社會當中去,可是沒想到對胡適的批判風潮持續了十個月,范圍廣、力度大,將胡適冠以漢奸走狗等眾多罵名,而作為胡適的兒子,哪怕胡思杜公開與父親劃清界限,也無濟于事。

不久胡思杜就被分配到唐山鐵道學院,在馬列部任歷史講師。在那里他刻苦努力,想為父親贖罪,但是人們還是將他視為異類,不愿意接近他,害怕受到牽連,以至于直到三十歲,胡思杜依然沒有成婚。

1957年,另一種運動拉開了帷幕,胡思杜那時還在積極參與可以入黨的活動,他主動地給單位領導提了有關教學改革的建議,但是卻被學校領導扣上了「帽子」,并把他與父親胡適一起批判。

自此,胡思杜便從積極分子淪為了漢奸走狗的余孽。沒完沒了的批判活動如洪水猛獸般向他襲來,他無法理解自己為何要蒙受這種不白之冤,他認為自己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公開和父親劃清了界限,為什麼人們還要將他和父親捆綁在一起。

他滿腔的委屈無人訴說,沒人愿意與他這個被批判的知識分子交好,孤身在大陸的那幾年他唯一的朋友,只有他的遠房堂兄胡思孟,但因為被批判也害怕連累對方,也減少了往來。長久的孤寂與抑郁不得志,讓胡思杜陷入了絕望。

終于,在1957年9月21日夜晚,胡思杜選擇了上吊自縊。

圖 | 江冬秀與三個孩子,中間是幼年胡思杜

他留下一封遺書給胡思孟:「現在我沒有親人了,也只有你了,你來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個同事,他會告訴你我的一些情況。你是我最親的人了,我死了你不要難過,你吃苦耐勞,我留下的600多元錢,公債券200多遠,你的孩子若能上學的話,供給他們上大學。一個手表也留給你,做個紀念,希望你們努力工作,你的孩子們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立點功。

胡思孟在收到信后匆匆趕去胡思杜所在單位,但為時已晚。他一進門就看見大院上貼滿了批判胡思杜與胡適的大字報,字字誅心。後來,胡思孟把胡思杜埋在了郊外,立了個小墓碑,但是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具體地址已經無從考據。

胡適兒子胡思杜去世的消息并沒有得到報紙媒體的大肆報道,只是有些小道消息傳到了台灣,因為無法聯系求證,所以胡適對胡思杜自縊的消息始終將信將疑,甚至在遺囑中依然將胡思杜列為財產繼承人,讓他與兄長胡祖望平分財產,由此可見胡適心里并不相信胡思杜已經離世。

直到1976年,「四人幫」倒台后,其兄胡祖望才得到了關于胡思杜去世的確切消息。

圖 | 其兄胡祖望已在美國定居

胡思杜短暫的一生由自己草草畫下句號,他也曾經將自己的絕望之情告訴給同事,但可惜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里,他的死意并未得到重視,直到走到絕望之巔毅然赴死后,才得到了那麼零星半點的關注,這是胡思杜個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而胡適一生縱然在事業上享有盛譽,但最終都沒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誤會最終也只能消散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之中,由死亡畫一個句號,不得不說也是一個莫大的遺憾。

1980年11月,經有關部門重新審查,胡思杜的冤案終于獲得平反昭雪。然而,此時距離胡思杜含冤自盡已經23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