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想要在朝廷做官就得看出身,寒門子弟除非才華著實過人或者遇到君主賞識才能出人頭地,因此世家大族子弟只要不干謀反這種要命的事,基本高官厚祿是跑不掉的。
鐘會也是如此,他是當朝太傅鐘繇的幼子,不僅如此,潁川鐘氏還是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以世善刑律著稱,雖然是庶子,但并不妨礙鐘會的仕途生涯,早年直接被司馬懿收入門下成為弟子,而鐘會本身也智謀過人,屢立大功,時人以鐘會比之張良。
鐘會之亂
司馬懿死后又成為司馬昭的心腹,深受司馬昭的信任,在司馬昭準備討伐蜀漢的時候,曹魏上下幾乎反對的情況下只有鐘會予以支持,也是他和司馬昭一起密謀伐蜀的規劃和目標。
考慮到司馬氏一族的篡位之心,這樣的心腹如果等到新朝建立,一個開國功臣身份是跑不掉的,而且鐘會不過四十,完全等得起,但就是這麼一個有著「光明前途」的未來三公卻在滅蜀后選擇了一場毫無勝算的謀反,難道自己昏頭了?
司馬懿篡權后一直有篡位的心思,但想要篡位就得學曹操先加九錫、封王等一系列的步驟,而這些都得靠功勛才有理由。
加九錫、封王是篡位必經之路
但到了司馬昭這里,不僅功勛匱乏,而且還背上了弒君的惡名,急需一場大的功勛來轉移焦點,選來選去只能選擇一直北伐導致民有菜色的蜀漢了。
所以哪怕朝廷上下都反對伐蜀,但司馬昭想要借此建立功勛是勢在必行的事,至于伐蜀的統帥,自然選擇鐘會了,畢竟鐘會一直被司馬氏當做自己人,加上鐘會雖然是名門之后但卻是庶出,名望不足,能被司馬氏重用也算對他有知遇之恩。
鐘會
而且鐘會還沒有子嗣,兩個養子還是過繼哥哥鐘毓的,沒有親兒子,就沒有缺乏篡權的動機,是絕佳的統兵人選。
按照司馬昭和鐘會的謀劃,只要奪取蜀漢幾座城池就算大功勛了,然后讓司馬昭控制的文人應時上表功績,足以讓司馬昭加九錫了,作為回報,司馬昭給鐘會升官,皆大歡喜。
事實上司馬昭早就想給鐘會升官了,但鐘會一直拒絕,他也知道功高蓋主的危險,一旦功勛太重又無職可封,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條,所以鐘會和司馬昭商量好,伐蜀之后再升官,如果按照計劃發展,司馬昭和鐘會也算一對君臣佳話。
滅蜀之戰
初期伐蜀非常順利,甚至打下了漢中,遠超司馬昭的預期,靠著這份戰果,司馬昭立馬被加封為晉公,而鐘會因為長期和姜維對峙,討不到便宜后準備撤軍,按照鐘會的想法,自己立下這樣的功勛,回朝后升任九卿,安安心心等待司馬氏篡位即可。
至于司馬昭,則準備等鐘會回來后讓他交出兵權,日后也大機率不會讓他繼續帶兵了,作為補償,會給鐘會兩個養子封侯,一門三侯,也算鐘氏的榮耀了。
本來一切都是按照司馬昭和鐘會的計劃進行,但偏偏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鄧艾,直接給鐘會出了一個要命的難題。
同為伐蜀將領,鄧艾覺得南下漢中依然不夠,不聽鐘會匯合的命令準備偷渡陰平,直襲成都,想要直接滅了蜀漢,先找到諸葛緒讓他一起出兵,但諸葛緒表示鄧艾多此一舉,本來拿下漢中功成身退就夠了,回去就是加官進爵,為什麼還得拼命干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于是直接選擇和鐘會匯合。
鄧艾
而鄧艾則不甘心,選擇硬上,但陰平小徑都是懸巖峭壁,一般人根本走不了,鄧艾卻命令屬下裹氈滾崖,死傷無數的情況下順利偷襲拿下了成都,也讓鄧艾下面的將領田續表示不滿,他的想法和諸葛緒一樣,本來退軍就可以得到封賞,現在居然硬拼作死。
好在成功拿下了成都,事情到這里也算結束了,滅蜀妥妥大功一件,也算超出了司馬昭的預期。畢竟這個戰績是曹魏幾十年從未有過的戰績,足以讓司馬昭晉公的地位更加鞏固,司馬昭開心還來不及呢,但沒想到鄧艾又不按常理出牌。
偷渡陰平
滅蜀后鄧艾居然以天子名義矯詔給蜀國君臣封官,還封了劉禪為扶風王,要知道此時的司馬昭不過晉公,鄧艾何德何能給劉禪封王,但鄧艾的確有滅蜀大功,司馬昭也不好說什麼,只能口頭批評了一下。
但沒想到鄧艾毫不領情,認為自己大軍在外可以便宜行事,畢竟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也是如此,自己不過是有樣學樣,不僅如此,鄧艾認為自己立下大功,時常夸耀,居功自恃,此時的鄧艾絲毫意識不到即將到來的危險。
想要在權臣當道的時代自我保全就該如履薄冰,小心應對,奇襲成都成功后就該立刻請示司馬昭,如何處理蜀漢君臣都聽從司馬昭的安排,將滅蜀之后秋毫無犯、保全降虜的美名都讓給司馬昭。
蜀漢投降
然后和其他將領一起上表,將頭功都按在司馬昭頭上,等事情完畢之后交還兵權,當個閑散的侯爺避免殺身之禍,但鄧艾卻居功自傲,甚至提出了滅吳計劃,讓司馬昭不得不開始思考將領帶兵問題。
在司馬昭眼里,鄧艾擅自分封已經是不臣之舉了, 這件事的問題不在于鄧艾想不想謀反,而是鄧艾憑借滅蜀的功績居然和自己叫板了,起到了一個非常壞的頭,鄧艾自認為滅蜀功績超越了司馬氏,那麼其他將領也會有這樣的心思。
雖說明面上的僭越之舉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學司馬懿那樣暗地里謀反呢?那就很難做出防御了,最終司馬昭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其他將領看到如此就知道鄧艾命不久矣,紛紛上表鄧艾要造反,將自己撇個干凈,鐘會自然也不例外,畢竟大家都寫,自己不寫司馬昭會覺得自己站在鄧艾那邊。
但相比其他將領,鐘會面臨的問題更大,自己伐蜀功績僅次于鄧艾,現在鄧艾意圖造反,滅蜀的功勞只會落在自己頭上,如今鄧艾謀反,自己不僅是頭號功臣,還面臨將要獲得的平叛的功績,這個功勞可不好拿,如此高的功績面臨的是無賞可封。
滅蜀后疆域
而且這時候司馬昭也對鐘會有了疑心,畢竟篡權起家的司馬昭對任何有反心潛質的人有所懷疑,尤其是鐘會,之前幫司馬氏清除政敵那是又狠又準,以前的優點現在成為了致命的缺點,哪怕鐘會是庶出,但依舊是名門望族子弟。
即便鐘會沒有嫡子,但鐘會才四十,難保以后生不出兒子來,畢竟司馬懿五十多還生下了司馬干,司馬懿七十才成為權臣,誰又能保證鐘不會隱忍一二十年尋找機會篡奪權力?鐘會父親鐘鎐活了80歲才死,如果鐘會和他爹一樣長壽,他將會熬死所有晉朝的開國元勛,包括日后的司馬炎。
司馬昭的心思,鐘會自然也猜得到,畢竟跟他這麼久,完全可以揣測出司馬昭對自己的態度,司馬氏一族如何心狠手辣捏造罪名來清除對司馬氏有威脅的人,鐘會可沒少干過,現在居然懷疑自己,自然要提防自己和鄧艾一樣被清算。
滅蜀兩年后,司馬炎篡位稱帝
果然不久,鐘會收到了司馬昭的書信, 司馬昭信上說擔心鄧艾不服命令,派中護軍賈充領兵萬余人駐扎樂城,自己率十萬大軍駐扎在長安。
看到這個,鐘會就知道司馬昭已經起了殺心,也知道自己如果就這麼回去下場肯定很慘,所以在姜維的鼓動下決定謀反,畢竟直接束手就擒他心有不甘。
可惜鐘會的謀反只是一時的想法,之前并沒有做太大的準備,最大的問題就是使喚不動中下層的將領,本來滅蜀大功一件,回去之后都有封賞,現在跟隨鐘會造反,這個是關系身家性命的大事,況且自己的家眷都在曹魏當人質,就算造反成功,自己家族都滅了。
鐘會即便想逼迫中下層的將領一起與自己謀反,但實際并沒有多少人聽從他,哪怕早就囚禁了魏國將領,但是一直在殺與不殺之間猶豫,如果全殺了,自己就成了光桿司令,只會被姜維轄制,所以就在他猶豫的時候,軍中出現了動亂,未能舉事的時候直接死于亂軍之中。
鐘會死了,鄧艾也是必死的結局,半路上就被田續乘機殺了,當然這背后也是司馬昭的意思。
姜維也身死
所以說鐘會本來沒打算謀反,不然也不會如此倉促的一點準備都沒有就結束了,完完全全都是鄧艾不按常理的出牌加上負數的政治思維,直接逼得鐘會不得不反,當然鐘會也可以上表請罪,就說自己作為統帥管理不嚴,導致鄧艾入成都后胡作非為意圖謀反,以此降低自己的功績。
但這里有個核心問題就是司馬昭會不會秋后算賬,畢竟曹爽的例子在前,沒有任何人敢對司馬家的信譽有半點信心,現在自己在蜀地,不成功還可以占蜀自立,總比賭司馬家的人品靠譜,反正回去不一定能活,謀反看起來是唯一的出路,可惜居然造反出了變故。
鐘會之亂后,司馬氏吸取了這個教訓,就是不能派有能力有聲望的人去撈軍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伐吳,以賈充為統帥,除了賈充年紀大以及和司馬炎是姻親等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賈充有弒君之名,再大的功勞也洗不掉弒君的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