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何能千古傳頌?情真意切,內容詳實且具體
2023/10/31

諸葛亮在歷史上的頭銜有很多,軍事家、謀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發明家等等頭銜放在他身上都是毫無違和感的。但是一個人太全面、太完美了,反而讓人容易顧此失彼,因為過于關注他某一方面的表現而忽視其他方面,比如世人對諸葛亮的關注焦點大多集中在政治家這個身份上,即便我們從小就學習、背誦過他的《出師表》,可能依然會容易忽視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和造詣。

恰逢正在集中筆墨全面介紹千古第一完相諸葛亮,所以就順便和大家來重溫一下我們幾乎耳熟能詳的《出師表》,算是溫故而知新吧。因為隨著我們的人生閱歷逐漸增加,再讀《出師表》的感受和體會是會截然不同的。

咱主要就實事求是地說說《出師表》的內容實質是什麼?它為什麼能被千古傳頌?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加立體、全面、深刻地讀懂諸葛亮那顆至真、至純、至雅的心。

《出師表》的內容解析

公元227年,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遺愿,籌備了第一次北伐,移師漢中,準備光復中原。但在臨行前,心顧兩頭,又十分放心不下劉禪,擔心他不能理好朝政,所以便留下了千古名篇《出師表》。

這種情況真的十分類似于我們現在很多要出去討生活的父母,但在出發前又擔心孩子在家里沒法自己照顧自己,所以不厭其煩地跟孩子交代這、交代那,是一模一樣的。唐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說「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是不是相同的意境?只是外出的主體不一樣而已。

相信很多人在初讀《出師表》的時候,根本感覺不到其牛逼之處在哪里。恰如當年的我們根本不能理解外出的父母臨行前那種不厭其煩的叮囑和嘮叨一樣。

好的文化作品都需要依靠和結合自身的閱歷和覺悟去消化的,十幾歲的孩子往往是很難讀懂《出師表》中的味道和意義。

但今天,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了,在俗世之中沉浮反轉很久了,再來看看《出師表》,感受和領悟絕對會不一樣。咱們直接上原文吧。

文章單刀直入,沒有半句啰嗦的話,開篇就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是啥意思?你爹篳路藍縷創業一生,但是剛剛起步便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間,現在雖然我們位列天下的三大巨頭之一,但你爹臨死之前的夷陵之戰敗得太慘了,這都五年過去了,咱們益州這一地一國還沒有恢復元氣,還很虛弱。

我們的任務很重,形勢很嚴峻,咱千萬不要飄,要有繼續艱苦奮斗的意識和精神。

然后緊接著就是: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意思就是給劉禪提氣,孩子,相父我雖然要走了,但是你爹是個好人,他組建的這個團隊是個好團隊,你爹對這些叔伯兄弟都有大恩大德,他們會忠心擁護你的,你不要慌、不要亂,要相信我們這個團隊的斗志和忠誠。

再接著就是: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意思就是思想上要有信心、有底氣,但是行為上卻要多加注意,要多向你爹學習,志向高遠、從諫如流,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分不清個好賴。

要堅持原則、按規矩辦事,也就是堅持我之前那依法治國的路線,賞罰、公私一定要分明,不能徇私枉法,區別對待。

再就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潛在的意思就是,你現在還年輕,可能還無法完全看清身邊的人和事,這也沒關系,我給你推薦幾個,這些人都是你爹考察過的,是你爹特意選拔出來輔佐你的。相父我也幫你驗證過了,這些人確實靠譜。我走了之后,有啥事情,多跟他們商量,基本是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安排完了宮中的內政人員后,然后就軍事方面的安排了: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思就是:孩子你長在紅旗下,一輩子沒有領過兵、打過仗,軍事問題指定是弄不明白的,這個向寵在夷陵那樣的大敗仗中都能做到全身而退,能力早已得到過驗證,而且你爹對他的人品也是交口稱贊的,他有能力又有威望,如果部隊有啥事情搞不清楚,找他指定錯不了。千萬別自作主張瞎折騰。

隨后筆鋒一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孩子,別嫌你相父啰嗦,因為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將來,咱不能忘記咱們老劉家的興衰史,咱得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

我給你推薦的這些人,都是經得起考驗的賢臣,你可千萬要用好他們,做到了,咱們光復祖業就指日可待了。

我為什麼這麼喋喋不休地跟你說這麼多?因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你爹當年對我有知遇之恩,且毫無保留地把你和你們家托付給了我,我心里都記著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你爹托孤之后,我其實就是把你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為了你和你們家,我時時刻刻都在無怨無悔地努力奮斗,生怕辜負了你爹。你放心,我就算搭上我這條老命也會在所不惜的。

這些年我為你們家做了些什麼呢?大致是: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些年,經過我們的艱苦奮斗,已經積攢了一點家底子。咱們是漢室正統,不能跟曹魏那個貼牌公司妥協,要是妥協的時間長了,大家就會模糊了正品和高仿貨之間的差別了。所以,我們現在必須去北伐,去解放兩都、定鼎中原。

我走了之后,你怎麼辦?再跟你強調一下: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不要擔心我走了之后,自己就會當家做主了。我再幫你把責任具體劃分到個人,你只管按圖索驥地檢查效果就行了。什麼事該誰去給你辦?辦不好找誰問責?咱都給你交代清楚了。

最后再啰嗦一下: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相父我雖然各種擔心,但是你在家能好好聽話,按照相父我給你提的意見去穩步前進,我就感激不盡了。

結尾便是: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孩子,我真的要走了,或許要過很久才能回來,千言萬語道不盡,我會想你的,因為我是真的愛你。

這樣通篇從頭到尾重新給大家梳理和解釋一下,大家是不是覺得諸葛亮的思路特別清晰、邏輯特別連貫?是不是言簡意賅、情真意切?可以這麼說,《出師表》中連一句多余的話都沒有,還涵蓋了諸葛亮想要交代的方方面面。

《出師表》牛在什麼地方?

很多閱歷和積淀不夠的朋友其實是讀不懂《出師表》的,他們大抵就把《出師表》當成了一封家長里短的家書了,覺得除了言辭懇切外,反倒顯得有點啰嗦了。

但實際上《出師表》是很牛的!它的全文只有741個字,卻事無巨細地涵蓋了很多方面,包括形勢分析、政治綱領、治國路線、內政管理、人事安排、情感表達等各個方面。它堪稱是古往今來教育孩子的范本,而且是永不過時的那一種。

你爹死得早,把你托付給了我,雖然你沒有經歷那種創業的艱辛,現在的日子過得也還比較安穩。但你要知道,你們家的家底子實在是太薄了,要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還很大,所以千萬不能不思進取。

而且你要明白你現在擁有的這一切,都是源于你爹太會做人了,那些叔伯兄弟們感念你爹的好,報答到了你身上。所以,你要相信大家都是支持你的,不要慌亂,不要怯弱,要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開拓事業。

孩子,你身為劉家人,身為蜀漢的皇帝,你身上是有使命的。

你的使命就是完成你爹未完成的事業,要把你們老劉家的招牌真正扶起來。也正因為如此,我先替你去赴湯蹈火,但是,我走了之后,你要守好自己的家。

怎麼守好這個家?你沒有經驗沒關系,沒有思路也沒有關系,我都幫你提前考慮了。文、武、內、外各個方面的操作說明書,我都幫你擬好了,你照本宣科就行了。要是還心里沒底,我幫把責任和事務具體到個人,你就負責點人頭就好了。

總之,我要外出了,必須要外出打拼去了,不是不愿意陪著你一起長大了,而是有些事情是你和我遲早要去做的。天命唯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咱們不出去北伐,你們老劉家的招牌影響力就會慢慢消退。你一輩子躲在川蜀之地,是代表了漢室正統的。咱們北伐,就是用實際行動宣告:

咱們老劉家才是正牌貨,曹魏那些人是貼牌的投機分子,大家要看清。

我走了之后,總體的安排就是你們老劉家傳下來的那四個字:蕭規曹隨。我之前那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和路線不能動搖,要堅持,這是咱們的立國之本。咱們蜀漢集團雖然偏安一隅,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朝堂內外的派系隔閡與黨爭隱患同樣存在,你只有盡量做到一視同仁,才不至于引爆他們那顆作亂的心。

你也不要擔心我出去北伐是為了成全我自己的功業,我是你爹以命相托的部下,我這麼做是為了報恩,是為了把你真正扶上路。

我說了很多,但沒有刻意多說一句廢話。孩子你要相信我、支持我,在家要乖,要聽話。這樣我在外面才安心,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和支持。

我之所以啰啰嗦嗦講這麼多,主要是因為我愛你,自從你爹把你托付給我之后,我早已把你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看待。

這樣的文章,即便是在當下,依然是一篇充滿革命情懷的實事求是學習材料。人家諸葛亮真的沒有搞半點形式主義,直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不穿靴戴帽、不冗長空洞,突出針對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地就事論事。

為啥丞相這篇《出師表》歷經千年,依然被人交口稱贊,被廣為傳頌?因為文法簡潔、主旨清晰、立意高潔和情真意切唄!再加上丞相後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躬身踐行傳奇,它能不感動人嗎?

南宋名將岳飛為什麼會手書丞相的《出師表》?因為岳元帥是丞相有相同情懷的人,他能真正理解丞相那種偉大情懷和拳拳之心。

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什麼沒法真正讀懂《出師表》的偉大之處?其實還是閱歷和磨礪的問題,就像我們很多人一定要到一定年紀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一樣,

他們沒有經歷過俗世的各種考驗,怎麼會真正做到返璞歸真的感恩和感動呢?

丞相的《出師表》為什麼牛?為什麼能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看看他是怎麼說的是一方面,看看他後來是怎麼做的其實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拋開秋風五丈原那些感人肺腑的場面不說,再透露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事實:丞相是227年三月北上漢中的,他的長子諸葛瞻就是這一年出生的。此后,丞相為了北伐大業,很少回成都,也就是說,丞相這一輩除了看到過襁褓中的小諸葛瞻外,就基本上沒怎麼見過自己這個親生兒子。再進一步講,丞相為什麼要一直呆在漢中?因為只要他人在漢中,整個雍涼就不敢解甲,偌大中國就不敢釋鞍,天下人就始終覺得劉家天下還有希望!只要他在!蜀漢那口精氣神就在!人家是在犧牲一切給蜀漢續命,給先主劉備以及自己的信仰一個交代。

還有一點,蜀漢集團那深入骨髓的悲劇性和浪漫到了極致的純粹性,也給《出師表》增加了幾分感人的籌碼。丞相為了不負所托,拋開自己的身家性命不顧,滿腦子全是老劉家的江山;先主掙扎了一輩子,卻始終能保持厚道地對待身邊人;關二爺威震華夏,原本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歸宿,但是為了當初那一次跪拜,把忠義詮釋到了極致……如果二爺沒丟了荊州,如果劉備沒毀滅在夷陵,如果後來不是馬謖太言過其實……丞相不會那麼孤獨、那麼累、那麼心力憔悴、那麼無力回天,但即便是這樣,丞相有過任何怨言嗎?他永遠只會給劉禪和蜀漢朝臣以及天下人傳遞一個信號:沒關系,一切還有我,我在,漢室的戲份就還在。

相信經過這麼一解釋,大家對《出師表》的牛掰之處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了。

如果有些朋友還是沒有什麼新的感觸,也沒關系,等到你們經歷更多的風風雨雨后,再來多讀幾遍。不為人父母,有時候是比較難以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的。

一點點感想

很多人說諸葛亮完全是因為《三國演義》的美化才被推上神壇的,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諸葛亮配享文武二廟、被世人稱道由來已久,《三國演義》只不過是順勢或者說就勢用文學手法去更加具象化丞相那「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而已。真實邏輯是:因為丞相太厲害了,所以羅貫中要神化他。而不是羅貫中神化了丞相,所以丞相才顯得比較厲害。

要真正學會去讀懂一個人,一定要走進他的客觀真實世界。有些東西,你不身臨其境,是很難感受到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的。

我們現在很多同志缺乏這種「切身感受」的意識和精神,喜歡閉門造車地想當然,這是很不好的。因為不管是歷史還是生活,往往都是自帶一定的欺騙性和隱瞞性的。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如果被人用放大鏡盯著短處看,總是可以找出一點不完美的地方來的。比如丞相最后鞠躬盡瘁地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按照現在的理解,很多人就會說這是不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丞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矢志不移地堅持北伐,很多人也可以把這理解為窮兵黷武、頑固不冥。

老祖宗曾經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記人好處、看人長處、幫人難處。這句話的意思大多數都能理解,但是能高精度去踐行它的人卻真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其實更熱衷于貶低、抹黑他人來顯得自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或者刺激、滿足于自我的某種狹隘的情緒。

他們看人、看事,不是看人性、也不是看事理,而是看自己的感覺和情緒,看所謂的套路和外衣。

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其實算得上是真正千古無二的歷史楷模和典范。他是能源源不斷地給予我們反省和修正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智慧、勤勞、勇敢、忠誠等美好而樸素的傳統美德無不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優質歷史偶像可遇不可求,真不知道為何還要有人試圖去非議他。

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盡量要與那些三觀很正、滿滿正能量的人去學習和交流,這才是逐步改良自我的正確方法和途徑。我為什麼不太搭理有些人,不是什麼我很傲嬌,而是有些人一口,一股極強的負能量就撲面而來,那種深入骨髓的扭曲思想價值觀就顯露無遺,這樣的人我躲都來不及,為何要搭理他們?

最后,真心地跟大家說一句:任何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也都是極其寶貴的。所以要盡量把它們用到有意義的地方去。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其中有一個關鍵差別就是,窮人往往是沒有時間成本這個概念的,時間于他們來說,是用來打發無聊的。而大多數富人則認為時間是用來創造價值的。不要陷入那些毫無意義的爭辯,潛心在對自己有幫助、有啟發的地方,多鉆研學習、啟迪思考。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