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出土漢代民居,還原真實漢族,人人尚武,一漢當五胡絕非妄言
2024/01/05

談起古代漢族人,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滿清時期的文人形象,他們口吐蓮花,一副君子風范,然而實際上他們常常力不能及,風流成性。

這種人在平時看起來忠誠無比,但到了關鍵時刻,卻常常成為出賣國家的首惡。歷史上,滿清入主中原時,八大晉商表面上與明朝虛與委蛇,暗中卻向滿清輸送各種物資,使明朝對女真的物質封鎖形同虛設。

但是回溯到漢朝時期,漢人卻有著蘇武牧羊、張騫出西域等可歌可泣的故事。一面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另一面卻是自私自利,毫無骨氣。

那麼,哪個才是真正的漢族,漢朝時期的風骨,又為何會演變成如此不堪呢?

秦漢以前,中原地區的漢族深受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中原國家雖多次進行進攻,但效果并不明顯。相較于後來的北方邊患,那時的問題似乎更為嚴重。

然而,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卻在此時建立,這似乎與常理相悖。按照傳統的觀念,這樣的王朝應該處于衰弱狀態,為何卻能成為中華歷史的巔峰呢?

許多人從小就被教育,某某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中華版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使得人們認為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是生在這里的中國人所擁有的。

中國歷史書中所記載的犬戎、匈奴等少數民族,雖然我們知道他們居住在北方,但在很多人眼中,他們似乎只存在于那些遙遠而神秘的地方。

然而,事實上,他們所居住的地區,正是如今中華版圖的一部分。可以說,曾經的漢族,是全世界最崇尚武力的民族,否則也不會有今日這般廣袤的領土。

在上古時代,部落社會中,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的著名涿鹿大戰,一戰定乾坤,奠定了中原文化的起源,后世的中原人也紛紛自稱炎黃子孫。

在華夏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戰爭起到了關鍵作用。自秦漢以前的2000多年間,華夏文化在不斷的戰爭中逐漸建立起來。

特別是在周朝時期,周王室為了更好地統治天下,將天下劃分為上百個諸侯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兼并戰爭,到了春秋時期,只剩下幾個大國在互相爭霸。

周王室的地位已經不再被人們所重視,甚至鄭莊公在和周天子的戰斗中,一箭射中周恒王,將周王從寶座上拉了下來。

后期,天下只剩七個國家,它們之間互相斗爭,每次交鋒都是幾十萬軍隊的較量。這是一個強弱分明的時代,強大的國家會變得更加強大,弱小的國家則會走向滅亡。

公元前293年,秦和韓魏之間的戰爭,秦國以不到對方一半的軍隊,將對方的24萬聯軍全部消滅。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爆發了春秋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長平之戰,雙方共計上百萬人參戰,趙國慘敗,全軍四十多萬人被俘,最后被全部坑殺。

這一戰讓趙國家破人亡,戶戶哀悼。

長平之戰后,秦國揮師攻向趙國都城邯鄲,趙國聯合東方諸國在城外對秦軍進行了聯合抵抗。秦軍腹背受敵,一戰折損三十萬精銳,趙國則借此機會,成功彌補了長平之戰的戰損。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無數人的犧牲,最終成就了強大的秦朝帝國。

隨后,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演變,漢朝成為了中華帝國歷史上的巔峰。

聽聽當時的口號:「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寥寥數語,展現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

漢族的輝煌歷史從漢朝開始,然而在其后的朝代中,為何漢族的王朝總是以弱小而滅亡,而漢朝卻以強大的實力而聞名?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麼?或許是因為漢族失去了崇尚武力的精神。漢族的主要地區被稱為漢地十八省,由于漢朝的出現,生活在這里的人被稱為漢族,因此漢族也有了男子漢的稱號。

事實上,即使在漢朝滅亡后的三國時期,盡管國內實力一分為三,相互對抗,但仍沒有出現重大的邊疆問題。

昔日鮮卑烏桓,曾是無與倫比的強大勢力,但在曹操的卓越領導下,他們被壓制得無法抬頭。同樣,南蠻在西蜀的七擒七縱下,也展示了漢人無比的堅韌。

然而,在唐代成功震懾東西方,使周邊國家俯首稱臣的輝煌之后,漢族的運勢卻開始下滑,甚至兩次遭受少數民族的征服。

在這些少數民族的刻意壓制下,漢人逐漸淡忘了過去的尚武精神,成為了忍辱負重的代名詞。

中國也有類似城堡的東西,叫做塢堡。在甘肅省雷台漢墓出土了一座綠釉陶樓院,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東漢塢堡。塢堡中部有五層閣樓,其中分別承擔遙望和射箭的作用,周圍有圍墻,塔樓林立,互相之間有棧道,方便之間的快速支援。

中央的塔樓高高聳立,居高臨下,可以將戰場全部掌控,而它可供射箭的位置,甚至在大門的兩側都有。這就是中國人尚武的證明。

這種現象的出現,源于不斷的斗爭,當地居民急需一種能夠保護自己的防御設施。這個崇尚武力的民族,在古代就有「一漢當五胡」的說法,這絕非虛言。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我們是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國家。然而,由于文明形成較早,國家在很早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因此,千百年來的安于現狀,怎能不讓這個如此強大的漢族民族逐漸衰弱,最終遭受外敵的侮辱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