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膳后,沒吃完的飯菜是如何處理的?
2024/01/12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千萬別以為這是夸張,古代皇帝們平常一頓飯菜,價值萬錢,那都是往少了說。可皇帝一個人又吃不完,如此鋪張浪費之后,剩下的飯菜又如何處理呢?

想要了解答案,我們還得從古代皇帝的飲食習慣規格開始說起。

「古代」皇帝們的選擇

如今我們了解到的皇帝膳食,大都算是近代皇帝們的選擇。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唐以前的皇帝們,并不會如此浪費。

《左傳》中曾記錄,鄭靈公在位時,意外得到一只楚國的黿yuán 大烏龜)。高興之下,鄭靈公讓國內所有大貴族一同來食用。

盡管當時還沒有皇帝的說法,但鄭靈公的身份地位,其實和皇帝差不了多少。可古人的選擇是什麼呢?

身為上位者,自然要與民同樂。如果能在同樂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威嚴霸氣,那更是再好不過。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后,大臣皇帝們雖然很少在一起同飲共食,可皇帝膳食也不至于,到後來滿漢全席的豪華程度。

甚至漢朝年間的一些皇帝,為了提倡節約二字,吃得還不如大臣。只是唐朝之后,皇帝身份越來越尊貴,飲食規格也因此發生了轉變。

時至清朝,皇帝膳食的規格達到巔峰。僅從吃這方面來說,其他朝代還真就無法和清朝皇帝們相比。

所以要說到「浪費」兩個字,也不知道清朝實際掌權者們,會不會不好意思地說上一句「舍我其誰」。

膳食的規格與處理方式

皇帝膳食,發展到清朝,已經到了十分夸張的地步。尤其像康熙之前的皇太極、順治皇帝,明文規定要

120道菜

皇帝一個人吃,是肯定吃不完的,但是排面必須得有。努爾哈赤,倒是沒這麼幸運,畢竟他那個時候,事業才剛剛起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清朝傳至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時,膳食規格依舊是120道菜,可康熙覺得實在是太浪費了。別說120道,就是20道菜一樣吃幾口也能吃飽,那沒吃完的菜品豈不全成了擺設?

于是康熙下令,縮減菜品至64道,乾隆再次下令縮減到48道。這一行為本身值得夸贊,奈何慈禧非是不學,又重新將菜品增加到108道

咱也甭管她能不能吃完,反正鋪張浪費這方面,慈禧若是稱第二,沒人能稱第一。

可吃不完的飯菜怎麼辦呢?要說全部倒掉,慈禧不心疼,下人和廚師也心疼。那可不是濫竽充數的菜品,每一樣都堪稱山珍海味。

于是潛移默化的發展下,大概出現兩種解決方法,一是由皇帝或者慈禧,賞賜給朝中大臣;二是太監總管或御膳房總管,賣給民間權貴豪紳。

每當皇帝們賞賜菜品出去,那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臣子們內心感激涕零,皇帝還惦念著我。我何德何能,能和皇上共享美食。

食君之祿,當報君恩,更別說食君之食。萬丈豪情,都被一道剩菜激發出來。報國的志氣和理想,就好像快要從胸膛中噴涌而出。

古人激動至此,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可真實歷史上,還真就如此。

甚至別的大臣打聽到皇帝,賞賜給某一位大臣剩菜,連忙跑過去巴結。上司這麼看重你,你小子要高升啊。朝堂內外,一片喜樂融融,也不知昨天的剩菜,餿了沒有。

當然,也有老奸巨猾的群臣,不動聲色,可表面上還是得說一句「謝主隆恩」。給你好吃的剩菜,還敢給皇帝使臉色,那就不叫老奸巨猾,應該叫老當益壯了。

賣給民間權貴豪紳,那就更加簡單。古代太監們的門路,永遠比旁人想象的要寬廣。只要他們往外抖摟一點消息,少不了聞訊趕來的商賈、地主。

這類人有錢,求的是什麼?面子。皇帝的剩菜夠不夠份量?夠。那還等什麼?競拍啊。一道普普通通的菜品有了皇帝的身份加持,最終千金難買。

權貴豪紳用財力,換得旁人一眾艷羨的目光。趾高氣揚地走著,腦后的辮子都快撬上了天。

這種情況下可不能以勢壓人,要是讓太監總管不開心,跑到皇上跟前說一兩句不該說的話,那就是自討苦吃。大家各憑本事,買到的高高興興回家光宗耀祖,買不到的等第二天。

滿漢全席天天有,不急一時半刻。于是清朝后期的大街上,隔幾天就有幾個人拱手恭賀:「喲,今兒飯菜到您手里了?」「瞧您說的,一起嘗嘗?」。

「走著?」,「走著。」老百姓也不知他們說了個啥,一片和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