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洛陽的天空籠罩在晨霧之中,朝霞映照著城樓的墻壁。在這個寂靜的清晨,一位女性統治者,武則天,決定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她登上了壯麗的則天門城樓,她的面容堅定而莊嚴,像一位女神凌駕于塵世之上。在眾目睽睽之下,她宣布了一項震撼天下的舉措——大赦天下,改國號為周,將國都遷至洛陽。這個決定,徹底顛覆了唐朝的統治,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
三天后,她果斷地自尊為「圣神皇帝」,并封唐朝皇帝李旦為皇嗣,賜予他武氏姓。同時,太子李成器被冊封為皇孫。這一舉措引起了廣泛的震驚,但也明確了她皇權的鞏固。
但武則天的野心遠不止于此。再過一天,她在神都洛陽建立了武氏七廟,以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平王少子姬武為睿祖康皇帝等。她大力封賞武氏家族,侄子被封為王,而封郡王的則成為郡王,姑姊則被尊為長公主,這一系列舉措,讓她的家族在權勢之中嶄露頭角。
就這樣,一個新的王朝崛起,即武周,為了與先秦時期的周朝區別開來,被稱為武周。
盡管武周是獨立于唐朝之外的一個新王朝,但后世的歷史學家常常將其與唐朝并稱,認為武周只是唐朝歷史中的一個時期。然而,這一切,都是武則天的巧妙安排,她以不拘一格的手法,扭轉了歷史的潮流,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女性統治者。她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篇章中,作為一個塑造歷史的強大女性,她無愧是古代中國最引人矚目的皇帝之一。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洛陽的宮殿內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武則天坐在玉座上,眼神堅定,心中卻隱藏著一個壯麗的夢想——她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而不只是簡單地成為一位皇帝。
在她的指揮下,一項震撼人心的計劃開始醞釀。她改國號為周,這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一種告別。她選擇了洛陽作為都城,而不是昔日的長安,這個決定標志著她的權威與眾不同。 神都洛陽,將成為她新王朝的根基。
然后,她在這座城市中樹立了武氏七廟,將始祖文皇帝周文王和睿祖康皇帝姬武一一追尊,傳承的火炬由此代代相傳。她大力封賞武氏家族,封王、封郡王,姑姊則成為長公主,這一系列的封賞旨在鞏固她家族的地位。
但武則天深知,要將這個新王朝傳承下去,絕非易事。她的兒子雖多,卻都姓李,唐高宗李治的繼承人,代表著李唐王朝的命運。盡管她賜給他們姓武,但這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
她深夜思考,若要新王朝永繼,她需要一位繼承者,一個姓武的繼承者。然而,這個決定將充滿挑戰,因為一旦她離世,她的兒子們必定會改回李姓,國號也將回歸唐朝
武則天知道,她的夢想如同流星劃破夜空,短暫而絢爛,但注定難以長久。她的人生充滿坎坷,她的野心巨大,但時間與命運卻在不斷向她發起挑戰。 如何讓武周繼續熠熠生輝,成為她一生的難題,也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是一場注定充滿波折的歷史傳奇,一個女性皇帝的永恒追求。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洛陽宮殿中的氛圍凝重而緊張,武則天坐在寶座上,她的眼神深思熟慮,心中涌動著復雜的情感。她早已決定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一個真正屬于她自己的時代,而不只是簡單地成為一位皇帝。
然而,她面臨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太子的繼承問題。這并不是她兒子們之間的爭奪,而是兒子和侄子之間的競爭。武則天清楚地知道,不管誰成為繼承人,都會在她的離世后改回李姓,國號也將回歸唐朝。
武則天的目光漸漸地轉向了她的兒子們和侄子們。她深知,無論是立兒子為太子還是侄子,都不是完美的選擇,而是一場權衡利弊的考量。她需要一個能夠確保武周王朝延續的方案,但這似乎是一場注定無法完美解決的難題。
登基后不久,立嗣之爭已經在朝廷中蔓延。李旦雖然一開始就是皇嗣,但并未被真正立為皇太子,武則天也沒有立下繼承人。 事情僅僅剛剛開始。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也開始積極爭奪皇太子之位。一些朝臣如王慶之等人提出上奏請求立武承嗣為太子,廢黜皇嗣李旦。他們的理由簡單而直接,現在天下由武氏掌控,怎能繼續讓李氏嗣繼帝位呢?
當時,武則天沒有猶豫,立即下令對王慶之進行嚴酷的拷打,王慶之遭受了殘忍的杖刑,不久便在刑場上喪生。盡管王慶之被處死,但是立嗣之爭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場圍繞權力和血脈的激烈競爭。
李昭德趁機對武則天說:「陛下,天皇之妻;皇嗣,陛下之子。陛下掌握天下,應該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以延續陛下的血脈,而不是讓侄子繼承。自古未聞侄子繼位后還會為姑姑立廟祭祀的例子!而且,陛下一直以來都是天皇的顧托,若將帝位傳給侄子,就會背離了天皇的意愿,這是不可取的。 」
李昭德的話語意味深長,他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繼續傳承血脈,將帝位傳給兒子。盡管武則天已經贏得了許多忠臣的支持,但這些朝臣中的大部分同樣忠誠于李唐王朝。登基后的局勢變得復雜而微妙,武則天必須謹慎權衡,做出一個不容易的選擇。這是一個圍繞著權力、家族和未來的挑戰,一個女性皇帝的時代,充滿著激烈的爭奪與無盡的考驗。
公元690年,洛陽宮中的政治風云洶涌,權謀與爭斗交織在一起,武則天的決定關乎中國歷史的走向。她的統治權來自于唐高宗李治,而她的兒子們仍然是李唐王朝的繼承人,這一事實牢牢地鎖定了很多官員的忠誠。
在這些官員看來,百年之后,唯有將皇位傳給武則天的兒子才合情合理,這也就意味著還政于李唐。這正是許多官員堅定支持武則天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也正是武則天內心的矛盾所在,她不愿意只是將權力交還給李唐,她渴望著自己的血脈延續下去。
武則天越發器重她的侄子們,特別是武承嗣和武三思,他們渴望成為皇太子,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不止一次對武則天表達了立兒子為太子的難以置信性,聲稱:「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
皇嗣李旦的地位變得十分尷尬,經常被軟禁在宮中,權力岌岌可危。然而,武則天一直在猶豫不決,沒有真正明確太子的地位。狄仁杰等忠臣不斷地勸告武則天,他們堅信,唐太宗李世民辛苦奠定的國家基礎應該傳承給他自己的子孫。而後來的唐高宗李治也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托付給了武則天,因此,現在武則天卻打算將國家移交給外姓繼承人,這在他們看來,是與天意背道而馳的行為。
在武氏家族看來,武則天的兒子被視為外姓,而在許多臣子心中,武則天的侄子才是外姓。這種爭議讓武則天感到內外矛盾重重。如果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百年之后,他們將繼續被奉為祖先,繼承無窮。但如果她選擇立侄子為太子,她是否能確保侄子將來會在太廟中祭奉她呢?這成為了一個復雜的權衡考慮。
這不是武則天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疑問,早在李昭德提出時,她就心知肚明。雖然她認可這種觀點的合理性,但她依然不愿妥協。她的決心堅定,生氣地對狄仁杰說:「這是我的家事,你別管。」她的內心困擾著矛盾,權謀與情感交織在一起,這個女性皇帝的抉擇將決定著未來的歷史。
公元698年,洛陽宮中的政治局勢動蕩不安。武則天曾多次猶豫是否立侄子為太子,然而,狄仁杰一直堅定不移地建議她召回廬陵王李顯,這一建議終于在698年被采納。但就在那之后,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大鸚鵡兩翅折斷,她迫切地需要狄仁杰解釋這個夢的含義。
狄仁杰深思熟慮后對武則天說:「陛下,‘武’者是陛下的姓,而大鸚鵡的兩翅代表著陛下的兩個兒子。陛下若是立兒子為太子,那就是讓兩翼振翅,國家將更加穩固。 」
這番話給了武則天一絲解脫的機會。從此以后,她不再堅持立侄子為太子的念頭,而是決定召回廬陵王李顯。
廬陵王李顯回歸后,皇嗣李旦堅決表示愿意讓位,于是在698年九月,武則天廢除立嗣之爭,立李顯為太子,同時大赦天下。兩個月后,她也不得不屈服,賜予李顯姓武。這或許是武則天最后的掙扎。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武則天年老多病,政治權力逐漸滑出她的手中。705年正月,她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兩位寵信的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能夠接觸到她,成為她與朝臣之間的紐帶。這種局面讓朝廷陷入混亂,朝臣無法直接面見武則天,而兩位兄弟則變得越發囂張,朝廷內外的人心惶惶。
特別是在705年,張柬之、桓彥范等五位重臣,聯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等,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迫使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只能傳位給李顯,并搬到了上陽宮居住。李顯登基后,尊號她為「則天大圣皇帝」,每隔十天,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前來上陽宮,向她請安,關心她的起居和飲食。這個女性皇帝的終結,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激動人心的轉折點,也是她多彩人生的終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顯開始有條不紊地恢復大唐國號和李唐舊制,武則天逐漸成為了太上皇,她自己也漸漸明白了這個現實。盡管她或許不情愿,但武周王朝在她的有生之年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頁。
武則天原本以為這樣的情況會在她百年之后出現,然而,現實卻早早地擺在了她面前。她知道,無論她是否承認,她已經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她只能接受它。幸好,她并不是一般人,她擁有堅強的內心,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并讓一切看起來更加自然順暢,以防止未來百年間發生混亂。
畢竟,武周王朝也有著自己的一群忠實支持者,處理不慎容易引發動蕩。同時,她也渴望為自己百年后的去世留下一個更好的遺產,希望她的存在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解釋。 因此,在她臨終之前,她留下了一份遺詔: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自己為「則天大圣皇后」。
是的,她選擇回到最初,放棄了皇帝的尊號,與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這個決定使武周政權成為了大唐王朝的一個特殊時期,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新王朝。
這是武則天在萬般無奈之下的順勢而為,也是她能夠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
這一決定讓唐中宗李顯免去了許多麻煩,也讓他非常感激武則天。盡管不顧卑不動尊的合葬傳統,盡管朝臣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他堅持讓武則天和李治同葬,以滿足武則天的要求。這個決定不僅是對武則天的尊重,也是對歷史的珍視,將她留在了永恒的回憶中。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