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皇帝準備干掉將軍,將軍卻轉身對心腹說:皇帝讓我把你們都處決了
2023/10/30

前言

公元907年,朱溫在汴梁稱帝,建國號「大梁」,史稱「后梁」。這標志著自從兩百多年前,李唐在中原一統江山后,中國再一次步入了分裂的局面。

在五代十國這個時期,中原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王朝更替和多個藩鎮政權并立的混戰局面。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推翻后周,重新統一全國,才得以結束。

亂世農村一方繁榮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大河北岸的農村一片繁榮。由于唐代晚期的藩鎮割據和農民起義的影響,中央政權在這些地區已名存實亡。

取而代之的是藩鎮軍閥和地方豪強。他們分占河北諸郡,各自經營,招募農民組建本地武裝。

這使得北方鄉村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農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當時的河北鄉村,田園豐饒,民風淳樸。每到收獲的季節,處處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

男人們聚在田頭收割莊稼,婦女們在院中捶打谷物。環繞村莊的泉水清澈見底,村外的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兒童們牧羊游玩,歡聲笑語,桑間即是樂土。然而,這種局面注定難以長久。

弒君篡位,權臣當道無安寧

后梁建國之初,朱溫欲穩固統治,采取懷柔民心、運用人才的策略。

他減輕賦稅,照顧農業,并重用漢人官僚,穩定了當時的政局。朱溫是一個謹慎的君主,他深知權力的來之不易,因此對人才的選拔 非常慎重。

他廣泛物色忠厚老成之人擔任各地官職,并禁止吏員的世襲惡習,努力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為了贏得民心,后梁在位期間減免不少苛捐雜稅,并且減少徭役以安撫百姓。

在朱溫的努力下,后梁在其初始數年獲得了中原社會各階層的支持,國家社會秩序也得以恢復。然而好景不長,朱溫過于寵信外戚,導致皇子朱友珪對他心生不滿。公元912年,朱友珪在許多大臣的支持下癸酉之變,殺死了朱溫,自立為帝。

朱友珪弒父奪位,造成了軍心不穩。很快,河東節度使李存勖趁機起兵,在魏博之戰中大敗后梁軍。朱友珪倉皇出逃,不久被殺。

李存勖進入汴梁,建立后唐。歷史再次證明,弒君篡位終無法長久,權臣當道也難逃報應。朱友珪弒父自立,觸犯了天地倫理,因此難以穩固政權。他剛一登基就廣招人才以自重,但是許多忠臣卻因此抗拒他。同時,他排斥異己,信任奸佞,導致朝政日益腐敗。

許多曾支持他弒父的大臣,看到他的作為也開始背叛倒戈。終于在魏博之戰中,大批將領倒向李存勖,導致后梁軍潰敗。朱友珪不得不倉皇出逃,最終被殺身亡。李存勖建立后唐,取而代之成為新的中原王朝。

李存勖在位期間,由于過分寵信宦官和伶人,導致大臣和義子李嗣源心生怨恨。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李嗣源在許多大臣支持下,發動兵變,殺死李存勖,自立為帝,是為后唐明宗。一個弒君的政權,最終也是被權臣弒滅的。

明宗李嗣源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后唐國力得以中興。然而好景不長,明宗去世后,其子李從珂即位,重蹈李存勖覆轍,沉迷聲色,政事廢弛。最終于長興四年(公元933年)被另一權臣,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所滅。

石敬瑭建立后晉,期間為對抗北方強敵契丹,不惜以中原腹地換取短期和平,拱手將燕云十六州讓與契丹。這使他在軍心和民心中威信盡失。

加之石敬瑭去世后,其子石重貴即位,難以駕馭局勢,最終在對契丹作戰中兵敗被俘。中原再一次出現權力真空。

劉知遠用郭威,郭威滅劉氏天

在這個時機,前蜀安西節度使劉知遠率軍東下,占領汴梁,建國號漢,史稱后漢,重新取得中原江山。劉知遠為人寬仁,在位期間減輕徭役,安撫百姓,使國家漸漸恢復元氣。但是好景不長,劉知遠很快就因病去世。

劉知遠去世時,其子劉承佑年僅7歲。劉知遠生前指定大臣郭威、費莫須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郭威原本與劉知遠情同手足,對劉氏宗室忠心耿耿。

然而劉承佑即位后,就對郭威極為猜忌,生怕權臣奪權。

在宦官李玨等人挑唆下,劉承佑決意除去郭威。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劉承佑密謀殺害郭威,未遂。郭威憤而起兵,很快攻占汴梁,劉承佑在戰亂中遇害。

劉氏天子雖然不明,但是劉承佑畢竟是劉知遠嗣子。郭威起初還想扶持劉氏宗室,立劉知遠另一兒子劉赟為帝。但是看到劉氏宗室內斗不斷,郭威終于下定決心,強迫劉氏太后讓國,取而代之。

于是,又一次重演了權臣弒君、代天子受禪的戲碼。郭威建國號周,即后周太祖,成為最后一個五代政權的開國君主。次年,劉赟被周軍殺害,劉氏天下至此完全覆滅。

孤家寡人終難逃命運洪流

如果說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弒君篡位」「權臣擅政」現象極為嚴重和頻繁。

幾乎每一次政權的更替,都伴隨著皇帝被殺,權臣奪權的過程。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中央政權旁落,地方藩鎮勢力強大;二是軍事實力決定一切,控制軍權的權臣地位凌駕于君主之上。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名義上的天子,往往都是孤家寡人,難逃命運的洪流。他們或被權臣所弒,或被迫讓國。劉承佑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面對郭威這樣實力雄厚的權臣,劉承佑自知實現不了奪權的野心。

但他的猜忌和輕舉妄動,加速了自己走向滅亡的命運。劉承佑身為當時的天子,本應主持大局,安定人心。

然而他登基之初就深陷猜忌之中,處處防備權臣,與郭威關系迅速惡化。在宦官們的慫恿下,劉承佑動輒誅殺大臣,政事日非。

郭威被迫在事發前出奔郊野,與劉氏決裂。劉承佑又在軍國大事上看重宦官而不重臣,終于導致兵敗被殺的結果。劉氏天下最終滅亡,也與劉承佑的急功近利,昏庸無道分不開。

結語

歷史終將證明,弒君奪位無法長久,唯有君臣同心、民生為念的王朝,才能實現治世長久的大一統。960年,北周宰相趙匡胤接過了這種使命,建立宋朝,完成了統一,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序幕。

盡管之后還經歷過黨爭盛衰和外患入侵,但基本奠定了九百年來的封建王朝格局。可見唯有正統加強中央集權,君王才有實現大一統夢想的可能。

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正是歷史的必然。

五代時期,軍閥混戰、弒君奪位現象嚴重,王室的威嚴日漸喪失,必須有人站出來重建正統。趙匡胤憑借充沛的實力和人望,逐步統一北方諸鎮,又擊敗南方伶俐小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他加強皇權,調整選官制度,強化中央政府,使宋朝一統天下的局面得以鞏固。

盡管之后宋朝也有外患入侵和黨爭動蕩,但基本延續了兩百年的盛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只有中央政權足夠強大,君主的權威足夠高,國家才可能實現長治久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