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劉伯溫臨終遺言:9代之后劉家必出奇才,重振威風,結果「字字應驗」
2023/04/13

縱觀中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從來不缺聰明人,尤其是那些幫助帝王成就一番偉業的謀士,他們更是以智慧贏得了身后之名。

作為歷史上聰明人物的代表,諸葛亮和劉伯溫絕對是后世知名度最高的兩位, 兩人合起來素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稱。

如果將兩人的智謀分個高下,那麼您認為誰更勝一籌,我想很多人會認為是諸葛亮,畢竟《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太深刻,而其中的諸葛亮又太聰明,正如魯迅先生曾評說的那樣:

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如果拋開羅貫中老先生的刻意神化,諸葛亮也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按照他們取得的成就而言,諸葛亮明顯不如劉伯溫,畢竟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大明王朝,而諸葛亮只是幫助劉備奠定天下的三分之一,而且是三方勢力中最小的一塊。

不過 相比較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后成為了軍政一把手來說,劉伯溫的命運則更顯悲催,畢竟在朱元璋開創了大明之后,劉伯溫好似成為了一個「棄子」,無論是爵位還是官職,都是處在功臣榜中的中下層。

就拿他的爵位來說,徐達等人盡皆為一等公爵,而劉伯溫僅僅只被封為了遠低于公爵的伯爵。

至于說劉伯溫為何會如此,自然是由于朱元璋的多疑性格,他實在是畏懼劉伯溫的智謀,而在江山已定的情況下,劉伯溫勢必會被朱元璋防備,正所謂:

狡兔ㄙˇ,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劉伯溫作為一個聰明人,他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在朱元璋面前也不去爭這些徒有虛名,可在他臨終時卻對家人說: 九代之后劉家必出奇才重振威風,結果字字應驗。

那麼劉伯溫真的有預見未來的本事嗎?

功成名就成為棄子

劉伯溫出生在元末亂世,自幼聰穎,喜好學習,是當地有名的「神童」。

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劉伯溫想要出人頭地自然要走這條路,對普通人來說,這條路走起來并不容易,但對于劉伯溫來說,這條路則很是容易。

經過數十年的寒窗苦讀,劉伯溫考試一路綠燈,在他23歲那年,就一舉考中了進士,這也就意味著此時的劉伯溫已經進入了仕途,他只需要等待朝廷的任命即可。

或許有不少小伙伴覺得,23歲中進士這也不算年輕,但實際上這絕對是年輕中的戰斗機,就拿我們所熟知的范進來說,他中舉的時候已經54歲了,這等年紀相當于半截身子都埋進了黃土里,由此亦可知劉伯溫的年少有為。

可偏偏那個亂世沒有給劉伯溫太多的機會,中舉之后,整整三年沒有被任命為官,後來元廷又給了他一個小官,奈何官場的黑暗讓劉伯溫徹底對元廷失去了信心。

至正二十年, 朱元璋親自邀請劉伯溫去了南京,并任命他為首席謀臣,此后八年,劉伯溫一直參與軍機,替朱元璋謀劃全局,無論是對付陳友諒還是張士誠,亦或者對付元順帝,這一路上,都有劉伯溫的功勞。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劉伯溫始終沒能當上他心儀已久的丞相一職,反而逐漸被排擠出了權力的核心層,劉伯溫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但更讓他接受不了的是, 在李善長之后,朱元璋竟然將丞相之位給了那個能力平平的胡惟庸。

其實這倒也不能全怪朱元璋不用他,而是朱元璋在下一盤大棋,要的就是丞相得會犯錯,劉伯溫多聰明,他肯定不會犯,

這就讓朱元璋無法完成他裁撤丞相的這盤棋,所以,劉伯溫成為棄子,早已經是板上釘釘。

告誡子孫遠離政治

在古代,血脈是很重要的東西,如果生在皇家那一輩子便有了衣食無憂的保證。

雖然劉伯溫沒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但是家庭環境絕對要比一般的人好很多,而作為劉伯溫的兒子自然也無需為糊口而憂心忡忡。

劉伯溫一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他們在劉伯溫的光環照射下走入仕途自然要比普通人更加容易,尤其是劉伯溫的伯爵是可以世襲的,即便劉鏈什麼都不做,在劉伯溫去世后,他依然是誠意伯。

對于兩個兒子的將來,劉伯溫一直很擔憂,他自知在自己百年之后,兩個兒子勢必無法在朝中立足,畢竟胡惟庸對劉伯溫那是恨得牙根都疼。

胡惟庸和劉伯溫的矛盾由來已久,在李善長辭官歸家之后,朱元璋曾問過劉伯溫對下一任丞相改選何人,并一連串說出了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等人。

可是劉伯溫卻對朱元璋說,這些人都不是當丞相的合適人選,尤其是胡惟庸,很可能將大明這駕馬車給掀翻。

這話後來傳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他自然對劉伯溫恨之入骨, 只是劉伯溫沒有想到朱元璋還是將丞相給了胡惟庸,這就讓劉伯溫不好過了。

在劉伯溫病重的時候,朱元璋還特意讓胡惟庸帶藥前去探望,結果劉伯溫越喝身體越差,最后直接一命嗚呼。

劉伯溫臨終前曾告誡兩位兒子要遠離政治以自保,甚至還說,在九世之后劉家必出奇才來重振威風。

九代之后必出奇才

在權力和財富面前,很少有人真的能將這些身外之物看淡,劉鏈和劉璟兩人也不例外,他們沒有遵從父親臨終的囑托,依然在朝中做官,只是他們不知道胡惟庸早已經想著要除掉他們了。

大明洪武十年,此時劉伯溫已經去世了四年,而胡惟庸終于抓住了劉鏈的小辮子,被迫墮井而ㄙˇ。

劉璟倒沒有被胡惟庸抓住把柄,但後來卻因為得罪了明成祖朱棣,而被捕入獄,後來被迫自盡身亡。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盡皆ㄙˇ于非命,著實令人很無奈,劉家得以世襲的誠意伯,後來被劉鏈的兒子劉廌世襲,他因此被稱之為第二代誠意伯。

可是好景不長,劉廌便因罪被奪了爵位,這也就是說可以永遠世襲的誠意伯,僅僅只傳到了第二代。

但好在雖然爵位被剝奪了,他們并沒有因此而被滅族,反而得以被一直傳承,甚至到了明朝滅亡之后,劉家依然還在延續著血脈,當然這是后話了。

劉家到了九代時,果真出了一位奇才,此人是劉伯溫的八世孫劉瑜,在明孝宗時被授予州衛指揮使,明世宗時因功倍加官進爵,而劉伯溫的誠意伯也得以被他承繼,因此 他成為了第三代誠意伯,劉家也重振了威風,劉伯溫的話也得以字字應驗。

但是如果我們深思這件事,就會覺得太過玄虛, 或許劉伯溫根本預料不到未來之事,只是想以此勸誡子孫遠離政治,結果卻歪打正著了,只是真相早已經成為了一團迷霧,那麼您認為劉伯溫是信口胡說還是真能預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