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的能力到底如何?雖不如秦皇漢武,但也不是很差,不能亂黑
2023/10/17

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起兵叛亂,矯詔派遣遣齊王司馬囧率兵入宮,殺賈后親黨賈謐等人,隨后賜死亂政的賈南風,自任相國,徹底掌握西晉大權,隨后就廢晉惠帝,篡位稱帝,其他宗室也紛紛效仿,各自起兵奪權,至此影響后世數百年的八王之亂徹底爆發。

司馬倫篡位這一年距離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病逝不過十一年,距離西晉滅吳不過二十一年,西晉也成為一個短命而亡的大一統王朝。

雖不如秦皇漢武,但也不是很差

說實話西晉的滅亡是諸多因素造成的,但很多人將西晉的滅亡歸咎于開國皇帝司馬炎,客觀來說,司馬炎的操作的確有問題,尤其是死后西晉爆發的各種問題看上去就是他一手造成的,但仔細看看在位時期的政策,你會發現在西晉前后各種問題上,他已經做的夠好了,也很難做的更好,能力雖不如秦皇漢武,但也不是很差。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建晉,身為晉朝開國皇帝,但司馬炎的位置并不是那麼牢固,他的威脅來自哪里呢?不是割據江南的孫皓,也不是日后起兵叛亂的河西鮮卑禿發樹機能,更不是朝堂上的某個權臣,而是自己的親弟弟齊王司馬攸。

齊王司馬攸一直是司馬炎的一塊心病

和曹丕一樣,司馬炎也面臨著弟弟帶給自己的權力威脅,但司馬攸在西晉朝廷的地位遠非曹植、曹彰之流可比的,尤其是繼承順位上,司馬攸不僅比司馬炎高,更是連他的生父司馬昭都排在他后面。

早年司馬攸被過繼給無子的司馬師,是司馬師的正統繼承人,只是因為司馬師死的太過突然,此時的司馬攸不過十歲,無法掌權,為了司馬氏的大業,司馬氏不得已才傳給自己弟弟司馬昭的。

司馬昭掌權繼續謀劃篡位,但自己的位置是哥哥給的,為了拉攏司馬攸的支持者,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天下是景王(司馬師)的天下,相當于親口承認了司馬攸具有合法的繼承權,甚至一度打算將位置交給司馬攸。

篡魏建晉

當然真的將位置交給司馬攸,司馬昭又舍不得,雖然司馬攸是自己兒子,但過繼出去就是哥哥的兒子,以后祭祀的也是自己的哥哥,與生父無關,在權衡利弊后,司馬昭還是將繼承人的位置留給了自己兒子司馬炎。

曹操在立曹丕為世子后大力打擊曹植一系的勢力,目的就是為曹丕鋪路,但司馬昭立司馬炎為世子后未能打擊司馬攸的勢力。

一方面司馬炎當世子后,司馬昭已經病入膏肓了,沒有時間給他執行鋪路計劃, 另一方面司馬攸的影響力遠超曹植,司馬昭都無法解決司馬攸的支持者,司馬炎這種無功上位的人解決起來就更難了。

而且西晉朝廷的利益關系盤根錯雜,世家大族靠著九品中正制攫取了大量的利益,本身就寸功未立上位的司馬炎注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勢的皇帝。

九品中正制

司馬炎知道自己位置不穩固,也不會甘愿司馬攸影響自己的朝政,他花了十年時間來培養自己的勢力,同時還將司馬攸列入開國功臣名單加以祭祀,目的就是把司馬攸限制在人臣的范圍內。

可惜司馬攸一派勢力過于強大了,而且比司馬炎小十二歲,理論上肯定能活過司馬炎,一旦司馬炎駕崩,以司馬攸的地位和名望,他必然成為輔政大臣,廢立皇帝也是完全不在話下。

咸寧二年(276年),洛陽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就連司馬炎都未能幸免,朝臣一度以為司馬炎要不行了,夏侯和等人密謀擁立司馬攸為帝,就連視為自己心腹的賈充則當了騎墻派,沒有認同也沒有勸阻。

誰知司馬炎居然奇跡般的好了,得知后決定徹底清除司馬攸的勢力,甚至將伐吳也作為計劃的一環,這才擁有了將司馬攸趕出朝廷的實力,可惜支持司馬攸的朝臣實在太多了,即便將司馬攸趕出權力中樞,但依然嚴重割裂了朝廷。

滅吳也是司馬炎剔除司馬攸勢力的一環

比如司馬炎剛打算將司馬攸趕到封國的時候,群臣都在激烈的反對,甚至連司馬炎的寵臣荀勖張華都位列其中,更別說自己的好友和發小羊琇曹志了,羊琇甚至不惜發動兵變清君側,可見司馬攸勢力到底有多大。

雖然太子司馬衷智商有問題是朝廷內外得知的事情,但為了壓制司馬攸,司馬炎不得不立這位傻兒子為太子,當然司馬炎也有其他兒子,但自漢末以來,廢長立幼的君主像袁紹、劉表、孫權都在死后引發了諸如派系相斗以及權臣逼主的問題,司馬炎本人也是因嫡長子身份上位的,他很難下廢長立幼的決心。

當然除了司馬衷,司馬炎的嫡子還有司馬柬,司馬柬遠比司馬衷好很多,但問題是司馬炎去世一年后,司馬柬也病逝了,而且還沒有兒子,即便真的傳位給他,後來豈不是又一場八王之亂?

司馬衷就是一個悲劇

而司馬柬后,其他皇子都非楊皇后所生,楊家勢力大,司馬炎無法避開楊家去挑選其他皇子當繼承人,所以司馬炎的選擇其實很少,最終選擇盡力培養自己的孫子,讓兒子當工具人。

至于后人談論司馬攸的賢能,其實都是因為《晉書》撰寫于唐太宗時期,唐太宗本身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上位的,因此《晉書》里關于司馬攸賢能的描寫都承載著一定的政治目的,以至于唐太宗自己都親自在《晉書》里批注,為西晉亡于司馬炎立長不立賢,很明顯在自比

仔細探尋《晉書》里關于司馬攸賢能的描寫,實際上幾乎都是夸他名望高、受愛戴、孝順父母等等一類空泛的夸贊,但本身司馬攸真正的政治能力乏善可陳,遠不如司馬炎。

賈充是司馬攸和司馬衷的老丈人

至于為司馬衷挑選賈南風為太子妃,這也是司馬炎的必然選擇,畢竟賈南風的父親賈充可是司馬炎時期第一權臣,女兒賈褒又是司馬攸的妻子,權臣與藩王聯合,足夠司馬炎頭痛了,為了避免司馬攸和賈充的聯合,他聘賈南風為太子妃一方面是為太子找到一位強有力的老丈人,另一方面也是想把賈充從司馬攸那里拉到自己這邊來

至于賈南風日后的所作所為已經不是司馬炎能夠掌控得了,畢竟賈南風作亂的時候,司馬炎早就和父親團聚了。

說實話,作為開國皇帝,司馬炎是合格的,畢竟他面臨的問題是其他大一統朝代所沒有的。

為了抵消自曹魏以來兩次篡位對皇權神圣性的沖擊,以及為了緩解司馬昭弒君所帶來的忠君信仰的崩塌,司馬炎只能大力強化「孝」,并以之代替忠君,成為維系自己統治的思想武器。

為了取得世家大族對自己權力的支持,且作為對他們放棄自東漢以來已經獲得獨立政治、軍事特權的補償,司馬炎允許士族階層享受奢侈、糜爛的物質生活,并以之侵蝕他們對政治權力的渴望。

西晉的腐化是司馬炎默許的

當然這也是歷史的趨勢,是司馬炎本人無力改變的,面對這些世家大族的崛起,司馬炎只能承認掌握大量土地和勞動力的事實,當然他也有小心思,在在占田制里盡量壓低了這個數字,為朝廷多挽回一些戶口。

而為了對抗這些貪心越來越多的世家大族,壓制他們對政權的染指,司馬炎選擇大封司馬氏宗親,樹藩籬以鎮不臣。

后人認為司馬炎大搞分封是釀成八王之亂的原因,但他們忽略一個事實,在八王之亂前,是以楊駿和賈南風為首的太后黨和后黨先互相攻伐的,在這兩派人垮台后,各個諸侯王才開始主導亂局的。

樹藩籬以鎮不臣

而為了維護北方士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河洛、五都士族集團的政治利益,司馬炎選擇默認以及縱容他們對吳地門閥的打壓,反過來,為了消化滅吳后的政治成果,司馬炎選擇解其兵而用其宗姓,在一定程度上又維護了南方士族的利益,保證新歸之土的平穩收納。

重用外戚,是司馬炎為了壓制諸多權臣以及弟弟司馬攸的斗爭所采取的手段,外戚在當時起到了擴張皇權的作用,不用外戚,司馬炎用誰呢?重用大臣,大臣就可靠嗎?司馬炎的爺爺是怎麼上位的?司馬炎很自然的會避免另一個權臣的出現。

對北方胡族繼續實行羈糜分化政策并且對反抗部族進行武裝回擊,也是司馬炎的正確選擇,五胡亂華的成因是東漢以來以來持續兩百年的內遷少數民族活動而導致的結果,也是司馬炎無法改變的事實。

雖然江統的《徙戎論》點明了異族會帶來的問題,但《徙戎論》里提出的辦法卻是沒有可能實現的,直接徙戎會直接導致民族問題的爆發,當初河西鮮卑在禿發樹機能的帶領下就折騰了西晉長達九年,直接徙戎會引爆其他異族,司馬炎不可能亂搞一套,只能延續羈糜分化政策。

五胡內遷早在東漢時期就開始了

從這些政策來看,司馬炎的作為是基本符合一個開國帝王的身份的,司馬炎的一生都是想盡辦法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并且都獲得了勝利,但是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又會造成另一個新問題,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下,讓西晉朝廷變成了一個只有自己才控制得了的微妙局面,一旦身死,就掩蓋不了矛盾的爆發。

司馬炎說好聽點是開國之君,本質上只是繼嗣之君,權力繼承還得從曹魏時期開始算起,朝廷內外諸多老資歷早在曹魏時期就開始扎根朝堂,上下得滲透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步。

司馬炎不敢也不能大刀闊斧的改革,稍微用點力將司馬攸趕到封國就差點引起政變,這還是司馬攸一個人,他還有27個不安分的叔伯封王,自己在內部改革,無異于自斷雙手,讓位于叔伯,更何況他們又不會坐以待斃,內外勾結,司馬炎的位置可能都不保,他這個皇帝可不好當。

西晉缺少幾個優秀的繼承人

一代人做一代事,西晉諸多社會政治問題,西晉士族的腐化墮落、藩王威重自立、吳地士不歸心、胡人建制不臣等都應該由司馬炎的后繼統治者發揮才能逐一解決這個問題。

可惜啊,西晉雖然有武帝,但沒有文帝和景帝,也沒有太宗和高宗,甚至八王之亂中居然沒有一個有燕王朱棣的能力的藩王,如此一來就直接導致了西晉短命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