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遼興宗偷偷在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后發現洞還在,下命打開國庫
2023/09/11

前言:

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杰出的政治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推動著國家的進步和民族的發展。其中,遼國丞相張儉和遼興宗的故事,成為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一個破舊的袍子,一個小小的惡作劇,最終啟發君主反思,這段看似平淡無奇的往事,卻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中君臣關系的深刻寓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貧苦出身的張儉以才學擢宰相

張儉出生于貧苦之家,自幼家貧好學,刻苦讀書。他博覽群書,了解天文地理,尤其對兵法有獨到心得。張儉曾經流落異鄉,在與土著的戰斗中,他運用兵法的知識,幫助族人取得勝利,獲得部族的認可。這也讓他深刻理解,學問的力量遠不止躬耕一隅,運用得當,可以助人成功。

張儉25歲中進士,他勤勉敬業,很快便在朝堂上嶄露頭角。張儉歷任不同官職,因為廉潔奉公而深受百姓擁戴。然而,當時北方戰亂頻仍,張儉的家鄉被戰火波及,無奈南遷來到遼國。仕途起伏如此,但張儉內心從未動搖,始終孜孜以求,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亂世瘡痍。

來到遼國后,張儉很快便因才能出眾而獲重用,被任命為丞相,輔佐遼德宗和遼興宗,主持朝政多年。在他的治理下,遼國民富國強,百姓安居樂業。張儉深得兩位君主的信任,讓他這個外來者得以盡展政治抱負。歷練和閱歷造就了張儉穩重的品格,他用智慧和耐心化解朝堂上的各種矛盾。可以說,正是張儉的謙和誠懇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二、興宗戲弄張儉考驗其節儉

1031年冬,遼興宗繼位不久,方二十出頭的他性格尚屬叛逆,不太聽從張儉的勸諫。這天,張儉如常進宮找興宗商談朝政大事。寒風蕭瑟,張儉披著一件破舊棉袍進了殿內。這是他多年前穿的那件舊袍子,雖然已洗的發白,破了幾個小洞,但仍然保暖耐穿,舍不得丟棄。

談話中,張儉再次勸諫興宗應該節儉治國,不可大手大腳揮霍國庫。興宗面帶倦色,心里早就厭煩張儉的嘮叨。他認為張儉太過迂腐,國家富裕了不該讓百姓也富裕起來嗎?這有何不可?眼看張儉一副要講個沒完的架勢,興宗不耐煩之余,也起了玩心,想考驗一下張儉是否真的如他教導的那樣儉樸節約。

于是興宗示意身邊侍衛,要他們趁張儉不備,用火筷子在他袍子上燒個洞,看他是否還會繼續穿這破爛袍子。

侍衛們聽命行事,在張儉袍子背面燒了個大洞,留下焦黑的痕跡。張儉全神貫注與興宗討論國事,絲毫未覺衣服被燒出了個大洞。殿內漸漸變冷,他也沒多加注意,只當是天氣轉涼了。

興宗心想,這張儉果然舍不得換這破袍子,看他以后還怎麼說教自己啊。一時間,興宗感到扳回一局的快意,但也慶幸自己并未真正傷害張儉。或許這一程,可以讓張儉認識到,過分節儉并不可取。興宗年輕氣盛,難免有些叛逆的心思,但他內心也明白張儉是為自己好。此舉不過是想試探一下張儉的反應,并給他一個教訓罷了。

三、張儉破袍不換讓興宗刮目相看

一年后,興宗再次見到張儉時,驚奇地發現他身上還披著那件破爛袍子,洞眼處已經磨破邊緣,顯得更加凄慘。

興宗這才想起一年前的惡作劇,心中五味雜陳。他開口詢問張儉為何不換一件好袍子穿,張儉平靜答道:「這件袍子陪我度過了30多個寒冬,它已經破舊不堪,但我實在舍不得丟棄。用些布頭補補洞,也足以御寒。窮人家的孩子,每一樣衣物都值得珍惜。」

張儉的話提醒了興宗,人應該知足常樂,不可奢靡隨意。興宗再次審視眼前這位樸實的老宰相,不禁感慨萬分。原來在張儉嚴肅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來自貧寒之家的心,他視每一物為難得,舍不得浪費。這份儉樸節約的品格,使他在宰相之位上居低思高,不卑不亢,始終忠心報國。

興宗這才恍然大悟,張儉之所以屢勸自己節儉,并非故意刁難,而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明君。興宗不禁感到萬分慚愧,自己竟然惡作劇試探臣子的品行,簡直太不像話了。興宗沉默片刻,然后邀請張儉同去國庫,讓他任取想要的賞賜,以示自己的誠意。

張儉猶豫再三,最后只拿了一本兵書,謝過興宗的好意便告退了。張儉絲毫沒有因興宗的惡作劇怨恨他,反而令興宗由衷地敬佩張儉的大度氣量。興宗這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做君子大度,立刻對張儉刮目相看起來。

四、興宗反省悔過開啟明君之路

這天之后,興宗對張儉的勸諫有了全新的理解。朝中大臣也發現,興宗不再揮金如土,開始變得簡樸節儉起來。在張儉的幫助下,興宗精心經營朝政,遼國國力日漸強盛。雖然興宗的個性仍較為叛逆,但他也學會傾聽不同意見,漸漸成為一位明君。

興宗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看清自己年少氣盛的稚嫩和錯謬。如果沒有張儉這位老臣的教誨,自己恐怕會走上許多昏君的老路,最后葬送了大好河山。感激之余,興宗時時警示自己,要好好向張儉學習,才不負人民對自己的期許。

可以說,張儉用一袍子讓興宗省思,也開啟了興宗成為明君的道路。良臣能夠悟君之過,君王亦能思過自新,這就是君臣關系的最高境界。興宗運氣碰上了張儉這樣的賢臣,讓他走上了正確的執政方向。后世的君王若能有興宗的開明胸襟,多少大錯可避免。張儉一袍的教誨,值得每一個執掌權柄者銘記于心。

五、結語

張儉用一袍子讓他的君主省思,也讓后世看到一個賢臣的風骨。臣子以身作則,教化君主;君主隨機應變,啟迪心智。學會欣賞異議,而不是強加統一,是明智君主的關鍵。張儉和興宗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教育后人君臣之道的重要一課。